被操纵的油价

用户头像
亲爱的阿兰
 · 美国  

用飞机上 WiFi 打点字,解释一下为什么我认为当前的油价是被人为操控在 WTI 60-65 Brent 65-70 这区间,仅供参考。

页岩油是通过水力压裂和水平钻井技术,从致密的页岩层中开采出的石油。这场始于美国的技术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全球石油供给的版图,其特性与传统石油截然不同。

1. 短周期与高弹性:与传统油田动辄数年的开发周期相比,一口页岩油井从钻探到投产仅需数月甚至几周。这种短平快的特性使得页岩油生产商能对市场价格信号做出快速反应。当油价上涨超过其盈亏平衡点时,大量资本会迅速涌入,钻井平台数量激增,产量在几个月内就能显著提升。反之,当油价下跌时,他们也能迅速停止新的钻探活动,减少投资。

2. 市场驱动而非政策驱动:与OPEC由国家主导的决策机制不同,美国页岩油产业由成千上万家独立的私营公司组成。他们的生产决策完全基于市场利润,而非地缘政治考量。只要油价有利可图,他们就会增产,这使得美国石油供给曲线变得极具弹性。

上世纪数十年间,OPEC凭借其巨大的探明储量和协同生产能力,曾牢牢掌控着全球油价的调节阀。作为一个成立于1960年的卡特尔组织,OPEC的核心目标是通过产量配额制度来协调成员国的生产,维持油价稳定并确保其收入。在那个时代,以沙特阿拉伯为首的OPEC扮演着全球唯一的摇摆生产者角色,能够根据市场需求迅速增产或减产,从而有效地为油价设定区间。传统石油项目的勘探开发周期长、投资巨大,这也意味着其供给弹性极低,进一步巩固了OPEC通过主动调节来控制市场的能力。

然而,自21世纪初以来,一场始于美国的技术革命彻底改变了这一格局。通过水力压裂和水平钻井技术,从致密页岩层中开采的页岩油异军突起。与传统石油截然不同,页岩油的生产周期极短,一口油井从钻探到投产仅需数月甚至几周。这种短平快的特性使其能对市场价格信号做出快速反应。更重要的是,美国页岩油产业由成千上万家独立的私营公司组成,他们的生产决策完全基于市场利润,而非统一的政策指令,这使得美国的石油供给变得极具弹性。

这种新力量的崛起,不可避免地与旧秩序发生了正面冲突。2014年至2016年,面对页岩油的迅猛增产,以沙特为首的OPEC采取了增产保额的策略,试图通过压低油价将成本较高的页岩油生产商挤出市场,油价随之从百美元以上暴跌。但结果出乎OPEC意料,美国页岩油企业展现出惊人的韧性,通过技术革新大幅降低了成本,整个产业并未被摧毁。

这相当于一条全是现炒现做餐厅的美食街上,突然出现了一家量大速度快成本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预制菜餐厅。

这场价格战之后,市场形成了一个新的动态平衡。OPEC及其盟友组成的OPEC+意识到无法彻底消灭页岩油。现在,每当他们试图通过减产将油价推至高位时,美国页岩油商就会被利润吸引而大规模增产,迅速填补供应缺口,从而为全球油价设定了一个隐形的天花板。OPEC的角色也因此从绝对的价格制定者,转变为一个市场管理者,必须在平衡自身财政和不过度刺激页岩油增产之间寻找微妙的平衡点。

此后全球油价格局进入了一个新常态。市场由两大供给方共同影响,导致短期波动性加剧;页岩油的快速响应能力使得油价上涨空间受限。

十年后的今天,OPEC 终于等到了报仇雪恨的机会:美国页岩油的爆炸性增长时代已经结束,行业进入了成熟期。

行业高管的观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 增长放缓,进入平稳期:页岩油产量不会再像过去十年那样每年都出现惊人的增长。最好的、最容易开采的一级Tier 1优质区块正在被消耗。现在钻的很多是二级或三级区块,其产量和回报率都不及从前。因此,未来的产量将更多是维持而非增长。

2. 成本上升与供应链压力:尽管技术在进步,但钻井、压裂、劳动力和原材料的成本近年来一直在上涨。通货膨胀侵蚀了利润空间,使得大规模增产的经济吸引力下降。

3. 核心战略转向资本纪律:这是最关键的转变。在经历了多轮油价暴跌后,页岩油行业的投资者已经不再容忍不惜一切代价追求增长的模式。他们现在要求企业将重心放在为股东创造回报上,也就是通过分红和股票回购来返还现金,而不是把所有利润都重新投入到钻新井中。

OPEC核心成员国现在坚持长期扩产,其根本目标就是主动出击,以夺回过去十年被页岩油侵蚀的市场份额,并重新巩固其对全球油市的控制权。这一战略的底气,源于他们对美国页岩油增长瓶颈的精确预判。他们看到,页岩油的优质区块正在消耗,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其作为油价天花板的压制效应正在减弱。OPEC判断,全球未来的石油需求增长将无法再依赖页岩油来满足,这为他们夺回市场主导权创造了绝佳的战略窗口。为了将夺回的份额长期巩固下来,他们推行着最后赢家战略,凭借其全球最低的开采成本,计划在能源转型的漫长过程中,通过淘汰所有高成本对手来锁定最终的供应地位。更重要的是,这轮扩产是对市场权力的直接争夺。石油市场的权力核心在于备用产能,通过投入巨资提升产能,沙特和阿联酋旨在重塑市场格局,确保未来的任何需求增长都必须由他们来满足,这不仅是对页岩油影响力的强力反击,更是确保其未来数十年在全球石油市场中拥有绝对主导地位的战略部署。

我认为,当前全球油价在WTI 60-65美元、Brent 65-70美元这一狭窄区间内运行,并非完全是自由市场供需的自然结果,而更像是一个由多方核心利益博弈后,被有意维持的脆弱平衡点。这个价格区间是一个精心计算过的甜蜜点:它刚好能够满足OPEC+核心成员国的财政预算需求,并能让经营状况最好的美国页岩油生产商在维持资本纪律的前提下实现盈利。同时,它又不够高,可以有效避免两个关键的负面后果:一是防止价格过度刺激美国页岩油行业重燃钻探狂潮,从而引发新一轮的供应过剩并导致未来油价崩溃;二是避免对全球主要消费国的经济造成巨大通胀压力,从而引发政治反弹或导致需求破坏。因此,当前油价更像是由OPEC+的产量调控、美国页岩油的资本约束以及全球宏观经济的承受能力三方共同作用下,被动态操控和维系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