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非言,今天是2025年10月09日,
今日A股仓位:纳指ETF基金(159501)仓位30%,腾讯仓位18%,宁德时代仓位20%,中国电信仓位8%,其他略。
最近一个月,我在复习过往八年的研究笔记,回顾我以前的研究,最大的发现是我曾经看好的数百个股票长期的表现很平庸,亲爱的读者,您没有看错,作为一个彼得林奇的粉丝,我一度相信分散投资不深研,我研究了数百个公司,八年后回顾这些我研究过、持有过、最终清仓的股票,我发现就像经历了一场乱七八糟的梦一样。
蓦然回首,我把这些股票的研究笔记,一条条的删除了。这些股票,大概都分为彼得林奇的两类投资:一类是多元化投资的公司,比如公司的主业是工业,然后涉足新能源;或者是主业没有想象力,管理层涉足创新药、收购机器人、人工智能公司谋求往热门行业转型。第二类是公司遇到了困境,然后我在低价买入股份,然后期待公司困境反转。
多年之后根据市值变化来看,我发现这些公司多元化的成功率不会超过1%,也就是100个尝试多元化的公司,能做成的不超过1个。同样的,100个困境反转的公司,能成功上岸的也不超过1个。这种冷冰冰的现实,完全背离了我当初买入时的热情和想象力,当然我也无法实现期望的高收益。
在投资中,守正不出奇,这是一个基本的常识。
我们很容易被新闻刺激到想象力,或者太想赚钱,在热门行业找一个小公司,妄图以小博大、出奇制胜,获得翻倍甚至是十倍的高收益。这其实是我们没有认识到投资中最重要的一条常识。
这条常识就是,投资的核心是纳指ETF,次核心是英伟达、LV、微软、苹果、腾讯、宁德时代、贵州茅台等少数有竞争壁垒的大公司,以上是投资的阳光大道,守正不出奇,就是我们要本分的持有这些投资品种,不要想着出奇制胜。
在科技领域,要尊重创新的力量,所以我们要投资纳指ETF基金。
在奢侈品、消费品领域,要相信已经获得客户心智的品牌是很难打破的。这也是常识的力量。
巴菲特1988年开始投资可口可乐,距今已经有37年之久,尽管有无数的饮料来冲击可口可乐,到如今,可口可乐依然是碳酸饮料的王者。
巴菲特正是认识到这条常识,所以在可口可乐上面一动不动,实现了躺赢。
同样的,过去的20年,中国的很多投资者,认识到茅台的品牌心智很难被超越,在茅台上面躺赢了20年。
总结,在传统消费领域,要尊重常识的力量,领导者一旦确立领先地位,即便是有成千上万个挑战者,也很难在未来十几年对领导者产生威胁。
不尊重常识的反面就是,当我们投资某个小公司,妄想它成为第二个可口可乐、小腾讯、下一个茅台、中国的微软的时候,大概率是会失败,然后亏损掉本金的。
不要把大多数人的共识和常识混淆了。
共识是大多数人的看法,是情绪化的,是舆论导向的,是很容易理解的。
常识是客观规律,是能经受五到十年的时间验证的,是需要深入思考才能发现的。
比如对拼多多的共识是假冒伪劣、不诚信、消费降级,而拼多多的常识是物美价廉、消费升级。
比如对宁德时代的共识是锂电池没有差异化,竞争激烈。而常识是锂电池差异化显著,有很高的竞争壁垒。
比如对茅台、奢侈品路易威登的共识是价格虚标,是智商税,只骗富人。常识是奢侈品具备美学价值、财富心智、社交势能。
比如对纳指的共识是资产泡沫,随时会从高点暴跌。常识是纳指是对创新的产权保护,是法律基础设施的完美呈现。
比如对美国国债的共识是债台高筑、美元贬值、美国政府马上关门。常识是两百年无违约的最强信用。
从我的亲身经历出发,我有个不成熟的建议,不看新闻,是摒弃共识的干扰,建立常识的开始。
过去的七年,我拼命的研究数百个公司,妄图赚更多的钱,我很勤奋、觉得自己研究的每一个公司都有独特的亮点,结果却是吃力不讨好,在光伏上面载了大跟头,靠运气赚的翻倍收益,又在光伏上面亏掉了,最终的结果是资产原地踏步。
今年我很松弛,九个月 以来,极简组合只在4月9号突然出手一次,就抓住了纳指暴跌的大底。
今年在腾讯和宁德时代上我持股一动不动,守住了它们上涨60%,期间有各种新闻,有各种利空,什么某公司量产固态电池颠覆宁德时代了,什么某品牌的电车装的宁德时代的电池着火了;什么腾讯被美国列入黑名单了、停止回购了、大股东南非报业集团减持了等等。
但是我相信常识的力量,就是强大的公司很难被颠覆,有竞争优势的公司在很长的时间都会持续强大。
投资的路,本可以走得从从容容、游刃有余,但是被很多人走得匆匆忙忙、连滚带爬。根本的区别,在于是否意识到常识的力量。
读完本文,你赞同常识的力量吗?你有什么对投资的常识,欢迎留言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