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石药业-B(02616)$ #
骂的人这么多,竟然没人发早上会议的纪要。我来发一下,以下是AI整理的。会上大概就200多人。
研究创新药的一看就明白了,他是三抗数据是真的让人放心。
基石药业管理层会议纪要-2025.09.17
1.三抗药物临床进展与数据
剂量爬坡与入组情况:
45mg剂量组:入组3例患者,已完成DLT评估且未出现DLT,将持续随访长期安全性和耐受性。
30mg剂量组:已入组20余例患者,ESMO会议时大部分患者尚未完成肿瘤评估,但安全性表现良好。
20mg剂量组:已入组20余例患者,ESMO会议时绝大部分患者将完成至少一次肿瘤评估。
10mg以下剂量组:入组患者数量相对较少。
药代动力学(PK)特性:
线性PK:剂量越大,暴露量越高;半衰期稳定在7天左右;多次给药无蓄积。
输液反应极少,ADA发生率极低,PK状态理想。
药物作用机制与药效学(PD):
T细胞结合(Receptor Occupancy):10mg剂量时结合率基本达到80%,给药间期略有下降;20mg剂量时无论给药间期还是给药时结合率均维持在80%以上;30mg剂量结合率更高,45mg数据尚未公布。
T细胞激活与增生(KI67 marker):10mg剂量时KI67激活达到峰值,20mg、30mg剂量时维持峰值平台,未出现高剂量下的“hook效应”。
ICOS信号:10mg/kg剂量时ICOS信号基本达到饱和,20mg、30mg剂量时维持平台期,未出现下降。
VEGF中和作用:1mg剂量时即可将血液中游离VEGFA中和至测不到水平,该效果在1mg、3mg、10mg、20mg剂量下均保持,中和作用强于其他双抗。
安全性数据:
VEGF阻断相关副作用:出血、静脉血栓、蛋白尿发生率极低,仅观察到1例十二指肠溃疡出血,未观察到血栓;高血压发生率低。
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rAE):3mg及以上剂量开始出现irAE,与PD-1相关irAE特征相似,CTLA-4相关irAE(如皮疹)少见;irAE发生率低于PD-1单抗及双抗,但主要种类均有出现。
20mg剂量组:入组病人多,随访时间较长,安全性良好,可安全推进至1b/2期。
30mg剂量组:目前看来安全性良好,是推荐的1b/2期主剂量组之一。
抗肿瘤活性与临床计划:
抗肿瘤活性:1mg、20mg、30mg剂量组均观察到抗肿瘤活性,随访时间越长,活性越明显;约80%入组病人仍在治疗中。
1b/2期临床计划:推荐20mg、30mg剂量推进至1b/2期,人群从后线扩展至前线(主要为肺癌及其他癌症),探索单药及联合治疗;预期单药ORR在40%以上,联合化疗治疗肺癌ORR在50%以上。
三期临床试验计划:已获CDE批准,正在进行方案准备和统计设计;两个三期试验:一是全球三期,针对肺癌(鳞癌、腺癌)与化疗联合用药;二是针对肺癌一线单药,在PD-L1阳性人群中,对照组为K药单药,联合用药对照组为K药+化疗。
ESMO会议数据披露:上述三抗相关数据将在即将召开的ESMO会议上汇报。
2.ROR1 ADC临床进展
弥漫大B淋巴瘤临床研究:
一线联合R-CHOP:入组速度良好,预期在ASCO会议上公布约20例患者数据(分低、中、高三个爬坡剂量组);低剂量组5例患者中4例完成肿瘤评估,均达到CR(完全缓解)。
二线联合RG-Mab:首个剂量组通过安全性评估,首个患者肿瘤评估结果为CR。
当前结论:ROR1 ADC在弥漫大B淋巴瘤一线、二线联合用药中,安全性和客观疗效均符合预期。
YH003 ADC临床进展:重点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一线与二线联合标准治疗,将探索自身三个剂量与标准治疗联合的合适剂量(目标为疗效优于标准治疗,主要体现在CR率);预期在12月中旬ASH会议上公布数据。
3.三抗BD(业务发展)策略与临床时间表
BD策略:
BD是必然选择,因公司无法独立承担十几个三期临床试验的费用,但BD节奏和方式由公司主导,以争取有利的谈判地位和条件(如首付款、整体package金额)。
跨国公司关注度高,主要关注CTLA-4在三抗中的安全性是否改善;ESMO会议后可能启动BD意向沟通,但非立即期待BD动作。
数据成熟度影响BD谈判实力:数据越好、越成熟,谈判实力越强;一期数据理想即可开始BD谈判。
临床时间表:
二期临床结束时间:预计在明年年中(六月份左右)。
二期临床数据披露:将在ESMO会议上公布(主要关注肺癌数据)。
4.公司管理层对产品及行业的观点
三抗与其他IO药物(双抗等)的比较优势:
作用机制:三抗同时作用于CTLA-4(解除T细胞初始活化刹车,针对肿瘤相关T细胞)和PD-1(重新激活耗竭T细胞),机制协同且解决了CTLA-4的毒性问题,可实现长期用药;其他双抗(如PD-1/LAG-3、PD-1/4-1BB)多为T细胞活化后的“加油”,难以增加新活化T细胞,OS获益不确定,且毒副作用可能导致用药时间短。
疗效与安全性平衡:三抗irAE发生率低于PD-1单抗及双抗,主要为PD-1相关irAE,安全性良好,有望实现长期用药(1年以上),从而有潜力打败一线PD-1或PD-1+化疗;现有双抗要么无效,要么毒性太大难以持续用药。
联合用药策略:
优先与化疗联合:化疗仍是一线联合用药的主打,因其疗效和副作用明确可控,适用所有患者;ADC作用机制局限于部分患者,且间质性肺炎等副作用与PD-1类药物可能重叠,联合风险较高,仅在个别癌症中可能有优势。
三抗的定位:在PD-1+化疗适应症中,用三抗替代PD-1。
对跨国公司BD双抗的看法:跨国公司在无更好选择时选择双抗(PD-1/CTLA-4)联合ADC,期望打败K药+化疗,此目标过于ambitious(雄心勃勃),成功概率低;一旦三抗证明无安全性问题,跨国公司更可能选择三抗(因其自身有望打败K药,具有OS获益)。
5.30mg剂量组肿瘤评估数据预期
评估时间与疗效体现:30mg剂量组患者需随访2-3个月,肿瘤评估一般有3-4次,后线患者肿瘤反应可能不会在首次评估时显现,可能先出现SD minus或SD,随后疗效加深。
数据更新沟通:30mg剂量组更完整的肿瘤评估数据(如ORR)预计在ASCO会议上公布一期成熟数据,届时也会关注二期肺癌腺癌的效果。
问答:
1. 针对三特异抗体,未来的BD节奏是怎样的?是在一期临床数据出来后、中期分析时还是二期临床数据出来之后进行?
跨国公司对三特异抗体产品高度关注,主要关注CTLA-4的安全性是否有大幅度改善,对疗效没有疑问。BD是一定要做的,因为公司无法独立开展十几个三期临床试验,开一个两个没有问题,但规模再大则不行。数据并非一定要到某一特定程度才能启动BD,若一期数据理想,对方可能开始洽谈,数据越成熟,公司的谈判实力越强。公司不希望像大公司那样不断释放BD预期,而是希望掌握主动权,自主决定BD的时机、方式、首付款及整体package规模,目前重点是做好二期临床并准备三期。
2. 公司三抗产品未来的联用方案规划如何?是否优先推单药?
从IO角度,联合用药是主流,单药获批且有一定患者使用的情况主要集中在年老体弱、PD-L1高表达的肺癌患者。三抗作为第二代IO管线产品,其价值不在单药。进行单药研究有两个好处:一是明确与K药相比在PFS和OS上的改善程度,二是参与竞争。除单药外,三抗将以联合用药为主。联合用药方面,与化疗联合是主打方向,因为ADC尚未证明比一线铂类化疗更优,且系统化疗适用于所有患者,副作用和疗效明确,处理经验成熟;而ADC副作用如间质性肺炎与PD-1/PD-L1及双抗有重合,可能仅在个别癌症中有联合优势。
3. ROR1 ADC目前的临床进展如何?
ROR1 ADC目前重点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一线与二线和标准治疗的联合用药。公司会探索三个剂量与标准治疗剂量联合(不改变标准治疗),目标是找到疗效优于标准治疗的合适剂量,主要关注CR率。目前安全性和初步几个病人的总评非常不错,预计在12月中旬的ASH会上公布数据。
4. 公司在研发单抗时,是如何考虑与PD-1等其他分子的排列组合的?对其他排列组合的看法如何?
目前所有与PD-1排列组合的其他IO分子或类似IO分子,均未在临床上证明有OS获益。从机制上看,这些分子与PD-1的联合用药机制远不如CTLA-4与PD-1的联合用药机制。CTLA-4在肿瘤呈递细胞激活初始T细胞过程中起关键作用,能‘拿走刹车’使T helper细胞被激活;PD-1则作用于激活后的T细胞,尤其会让CD8T细胞‘休息’或‘被删掉’。二者联合可促进更多T细胞活化并维持活化状态,且已在临床上证明有OS获益,其获益在针对PD-1单药、PD-1加化疗及化疗的临床实验中均得到验证。CTLA-4过去的问题是会激活自身免疫T细胞导致较大副作用,而公司通过三抗布局解决了该毒性问题,使CTLA-4只对肿瘤相关T细胞起作用。对于LAG-3、4-1BB等分子,它们多是在T细胞活化后的进一步‘加油’,而非早期‘点火’,不增加新活化T细胞,仅延长已活化T细胞存活时间,能否带来OS获益不确定,且加用这些分子的双抗毒副作用导致用药时间不长,而打败一线PD-1或PD-1加化疗可能需要用药时间达到一年以上,因此个人对目前这些双抗组合不太看好。
5. 30毫克主剂量组后续更多肿瘤评估数据的公布时间以及沟通方式是怎样的?
30毫克组在后线治疗中,肿瘤总评一般有三次到四次,疗效会逐步体现,且后线肿瘤有反应的患者往往不会在第一次总评就显现,可能先出现SD minus或SD减,之后疗效加深,这与前线治疗过的IO不敏感病人及肿瘤特性有关。30毫克组完整的肿瘤评估数据预计在明年年中公布,而一期数据的update多半会在ASCO会议上正式公布,届时一期数据应该会很成熟。同时,大家更应关注二期肺癌腺癌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