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估值体系更新2025.5.5

用户头像
冰冻三尺一
 · 湖北  

【我的估值体系更新2025.5.5】建立能力圈的过程其实就是弄清楚一个公司为什么赚钱、怎么赚钱、将来会赚多少钱,弄清楚一个公司会遇到怎样的竞争以及它在竞争中的地位如何?就是要对一家公司未来大体经济表现的分析和预测的过程。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普通投资者的能力圈是很小的,时间长了(比如十年客观事实反馈下来),自然就知道了。但大多数情况下,一开始觉得自己懂了一个企业,都是自己一箱情愿的发财愿望催生出来的幻觉。
事后看很多的损失,都发生在“自己明明没有看懂企业,却自认为懂了的企业”,一个人的一生,又有几个企业可以真正看懂呢?这大概既是能力,也是运气。
能力圈产生洞见:洞察力,判断力,预测力。
能力圈范围以后会持续更新,主要是三类股票:消费垄断股、科技成长股和潜力股。
一、第一类股票,消费垄断股(不被世界改变的公司)
1、白酒股: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水井坊
从2024年报季报来看,2024年第四季度消费整体下滑,对白酒利润增速影响非常大,马上又面临2025年第二季度开始的关税战的冲击,现实生活中能明显感觉到消费下滑的影响,白酒行业低迷的时间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久一点,也只能靠强大的品牌心智、分红再投资支撑过去了,没别的办法了!
有哪些公司的产品价格是竞争对手的两倍,但消费者还是主要买他们的?
比如$贵州茅台(SH600519)$ $苹果(AAPL)$
最理想的商业的例子,比如说,酒、水、牙膏香皂洗发水。
提供情绪价值的事,永远得人干;提高效率的事,机器(工具)会替代人类。
2、中药股:片仔癀云南白药同仁堂同仁堂国药同仁堂科技
从2024年报季报来看,经营都比较正常,也都是随大环境波动而波动,2024年第四季度消费整体下滑,净利润增速同步下滑,一季报恢复增长,好在没有负债,大把现金流,生意模式非常好,属于躺着赚钱的企业,就是关税战也影响不大。
同仁堂科技股价从2016年14块跌到了2025年4块多不到5块。一转眼9年过去了,商业模式和企业文化都重要,不是长期投资就会有收益,也不是看好人口老龄化的时代趋势就会赚大钱!
云南白药更新:
营收108.41亿,微涨0.62%;净利润19.35亿,涨13.67%,健康消费品(牙膏、洗发水)功不可没,存货周转天数缩到74天,现金流漂亮得像快消巨头。增长靠着精细化管理,把“中药+消费品”玩出了花,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双降,效率却大幅提升,妥妥的“全能型选手”。
片仔癀更新:
现在股价对应41倍市盈率,不算便宜,长期来看,公司具备持续稳定增长潜力。毕竟,能同时控制稀缺原料、有品牌溢价、还能不断创新的中药公司,真的不多。
现在大部分中药股都在搞化药创新药,但基本没有创新药去搞中药的,可能和政策方向有关。
中药股很难标准化(因人而异,很难达到效果的一致性),很难赚大钱,中药可以做生意赚钱,很难做股东投资赚大钱。片仔癀是最好的中药股,每年也仅赚30亿,市值最多也就2000亿,很难做到万亿市值。跟着亿万赚千万,跟着千万赚百万。
唉,不再纠结中药股了![捂脸]
3、煤炭股:中国神华陕西煤业兖矿能源
过去几年煤炭价格上涨,利润上涨,股价上涨,也没别的理由,就是煤炭价格放松管制上涨过头了,随着煤炭价格下跌,市场逐渐恢复理性,煤炭股的净利润和分红也回归周期股的正常属性了!
资源有底气,就是资源类的公司,资源一直是股票市场最大的投资门类,因为资源是稀缺的,而且他们估值又不高,提供很高的分红的比例和分红率,我觉得这个都是很大的一个机会。
4、石油股:中国海油西方石油
对油价长期均衡点和长期走势怎么看?我还是以前那个看法啊,比60高几年,比60低几年,隔几年上个台阶,过几年又下个台阶。
巴菲特股东大会,2025年5月5日在被问及“在拉斯维加斯太阳这么好的地方,伯克希尔为何还要继续投资化石能源”时,巴菲特说,我的朋友比尔·盖茨正在努力缩短电池工作的时间,但这不是一夜之间就能做到的事情,我能理解为什么人们希望一夜之间完成,但这将需要大量的资金,这将需要很多好的想法和像比尔那样聪明的人。有很多人在致力于这个问题,我们有足够的资金来实施它,但有些事情确实需要一定的时间。巴菲特举例称,你不能通过让九个女人怀孕实现在一个月内生一个孩子,有一些自然法则你必须遵循。
石油股主要是资源独占的属性,石油价格波动拉长时间来看,对长期净现金流影响不大。石油和煤炭的不同点,油有闲置产能,所以在需求下行期会经历政治周期的双击。
電動汽車對石油需求的影響是客觀存在的,5%也是有的,可能會達到10%,但是這個是循序漸進的過程,而不是一下子影響了5%。如果沒有這項因素的影響,本來隨着全球經濟的發展,每年石油需求量都會以0.8至1%的速度增長,現在隨着新能源的發展,多了一些負面的因素,因此全球能源總署才會下調2030年開采的石油需求量。
中国海洋石油(00883) 有五大bugs令它無法享受到同業的估值:
1)第一個大家都知道的,就是被制裁,這部份資金不能投資,肯定是長期影響估值的。
2)儲存量偏低,中海油如果大幅減少資本支出,10多年後產量就會急劇下滑,巨額的資本支出令他無法像同業一樣,將較多的盈利回報股東。
3)環球資金考慮地緣政治風險(戰爭風險)
4)深海油田的開採成本可能會逐漸递增。這幾年受惠於新油田的投入,以及技術進步,成本有所下降,但是長期看深海油田類似其他的礦場,同樣存在越挖成本越貴的問題。
5)暴利稅的存在。因為暴利稅的存在,中国海洋石油 對於美股石油公司有折價是合理的,只是折價程度多少才合適。
如果以一個極長期的時間去看,假設成本和油價,每年都以2%的速度上升,那麼有這一天,暴利稅吞噬所有的盈利。當然也可以上調暴利稅的價格,但是這要看國家的決定。但是按照貼現來說,這是很吃虧的假設。
當然不得不說,現在的估值已經反映了上述的負面因素,否則我也不會持有着。我不去預判油價,只要油價維持70美元/桶,算上股息收益,未來六七年,中海油還是一只10-12%收益率的高息債券,我對這收益完全可以接受。
5、美股消费垄断股:可口可乐麦当劳迪士尼奥驰亚
消费股具备品牌心智和基业长青的投资属性。
麦当劳的品牌服务价值,品牌服务把餐饮做成了品牌产品。哪怕时代变了,科技进步让人的用餐习惯从堂食变成更多外卖,品牌优势依然在。重就餐服务的话,外卖了优势就不在了。
因此,重就餐服务虽然在引流方面看起来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会带来降租等诸多眼前的好处,更容易窜红一时,然而缺乏累积效应。品牌服务投入大,看不到啥眼前的好处,但有累积效应,温暖人心,才有可能持续一世。
海底捞还是不如麦当劳吧。尽管它们有共通点:优势都不在口味上而在服务上。但海底捞是重就餐服务轻品牌服务,麦当劳是轻就餐服务重品牌服务。
就餐服务是实实在在的东西,长期为用户把资源投在免费修个指甲之类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好处上,能快速吸引人流。品牌服务是虚头巴脑的东西,长期为用户把资源投在品牌广告,形像大使,游戏动漫联名。。。等等虚无飘缈的精神享受上,人流来得慢。说不清楚的品牌很难竞争~但需要漫长的,看不到多少眼前好处的累积,才能形成。
二、第二类股票,科技成长股(改变世界的公司)
6、国内科技成长股:腾讯拼多多阿里巴巴美团快手
拼多多更新:
拼多多自然财年,拼多多一季度利润暴涨的概率不高,gmv可能还在增长,但是利润能维持就不错,今年千亿补贴计划下来,如果实行到位,利润很难大幅增长啊
不过暴跌很难了,毕竟全球70多个国家都运转开了,今年南美洲会爆发增长,抢美客多的份额
temu不做美国市场损失200亿美金gmv,40亿美金应收,利润反而会增长因为本来就不赚钱,增利不增收
关税对拼多多最坏的影响应该过去了,美国市场广告停放,全托停下,这个是最坏的结果了
对拼多多影响,一个是私有化退市风险,很小;一个是temu美股市场广告投入基本停了,转向拉美和全球70多个国家的生意去了,整体影响不大,可能增利不增收吧!
拼多多的护城河是专注高效。
阿里巴巴更新:
阿里财年(25Q2-26Q1),核心电商1800亿左右。阿里巴巴是大号烟蒂股,电商业务未来肯定是下滑的,云业务是第一梯队,没有爆发力了。国内电商变现这块大蛋糕,2024 年淘天集团 GMV 约为 8 万亿;拼多多去年 GMV 约为 5.2 万亿。2024 年抖音电商商品交易总额(GMV)达 3.5 万亿元左右。先是被拼多多拿走一块份额,后来又被抖音,快手抢了不少份额,现在又面临即时零售的美团,京东哄抢份额。淘宝闪购与饿了么全力协同(当然主要是饿了么负责即时配送),淘宝的品牌商家都会在线下设立闪购旗舰店。
2025年,注定将成为中国零售业电商化、即时化、近场化的“三化融合元年”。其特征和方向是:即时购买,即时到手;随需立供,即需即达;就在当下,就在身边;万物皆可闪购,30分钟可买万物。闪购再怎么弄,肯定比快递贵,物流仓储等没有成本优势。快递牺牲的是时间。各有各的基本盘。
对比亚马逊的估值:
亚马逊2024年全年财务业绩:营收为6380亿美元,同比增长11%。营业利润为686亿美元,去年同期为369亿美元。净利润为592亿美元,即每股摊薄收益5.53美元,去年同期为304亿美元。
电商部分净利润250亿,只值5000亿,5000/250=20倍PE。
AWS部门营收为1076亿美元,同比增长19%。AWS部门营业利润为398亿美元,去年同期为246亿美元。
估值45倍,400×45=18000亿。
目前亚马逊整体市值2.3万亿,5000亿是电商带来的,1.8万亿是云服务AWS部门带来的。
整体估值2.3/0.06=38倍PE。
美团更新:
美团预估是一单赚一块钱,一天一亿单,今年400亿利润应该差不多,15倍pe,6000亿估值,目前看还有下跌空间
美团的护城河是亏了数千亿烧起来的,京东想超越美团也得亏这么多,很明显,不可能
估值是动态的,要对比同类公司的估值,特别是美股
快手更新:
快手是烟蒂股,主要是管理层和组织能力的问题。
7、美股科技成长股:英伟达微软苹果谷歌,亚马逊,meta特斯拉
芒格说:有最好的不选次好的,没有对比怎么知道什么是最好的什么是次好的?所以还是要对比,而且要大量对比。
做同类全球公司对比,能看懂商业模式,能看懂并且分析财报,一定会惊出一身冷汗,但是每个人的价值观不一样,判断的标准很难趋同,最终结果会代表一切。
其实理性分析对比一下,同样的商业模式买更便宜的,同样的估值买商业模式更好的,很简单的道理。
美股的好公司是全世界赚钱。我们的公司竞争太激烈,老美的公司基本都是垄断,投资大a或者中概仓位还是要控制好。大a就是局域网,资产无法全球定价,别人害怕钱跑了。
苹果, 英伟达, 谷歌, 微软 都是20-25%的跌幅,说明还是去年前年涨的太多了。如果拿到明年这个时候就不贵了,所以老段为什么卖明年这个时候的put,或者买入正股卖明年到期的coversd call。
仔细分析一下,苹果2025年1250亿净利润,谷歌1100-1200,英伟达1000-1200,微软1000亿以上,亚马逊800-1000亿, Meta 800-1000,特斯拉100-150亿,加起来7000亿美金以上,基本等于我们大a5000家利润,美股有6000多家上市公司。所以市场一定是有效的,价值和价格最终是画等号,资本会提前公司的业绩做判断,我们在评价低估和高估的时候,要挨个对比,高估一般是赚钱越来越容易,低估大概率是赚钱越来越难。
美股5巨头的一季报财报都出了,看看上个季度他们各自的营收增速:
Meta 16% , 微软 13% , 谷歌 12% , 亚马逊 9% , 苹果 5%。
其中3家的云业务增速分别是:
微软 Azure 35%,Google Cloud 28%,亚马逊 AWS 17%。
巴菲特2025年股东大会表示,最近美国股市的表现不应被形容为一次巨大的变动。这并不是一个戏剧性的熊市或类似的情况。同时告诫投资者需要做好应对动荡市场的准备。
巴菲特说,“如果你在意你的股票是否下跌了15%,那么你需要有一种不同的投资理念。世界不会为了你而改变,你得适应这个世界。人是有情绪的。但在投资时,你必须把情绪留在门外。”
英伟达更新:
AI的原理很简单,并没有突破,只是算力硬件增加了的,所以看起来牛逼了。但AI的算法还是很低级。
AI 发展面临的根本挑战源自三股推动力的共同作用:
第一是市场经济本身的竞争规律。任何能替代人类工作的技术都会自然进入竞争序列,这种规律持续推动技术向前发展。
第二是国际竞争的现实压力。军事技术优势和经济竞争需求,促使各国将AI视为战略必争领域,形成国家层面的发展推力。
第三是人对于知识本身的永久性好奇。对知识探索的本能追求,构成了突破技术边界的精神驱动。
这三重力量交织,使得AI发展呈现出单一方向——无论最终能否实现通用智能(AGI)或超级智能(ASI),技术演进始终朝着接近、超越人类智能的方向推进。
英伟达的财年是从当年 2 月到次年 1 月。2025 财年,指的是 2024 年 2 月到 2025 年 1 月。2025财年的收入增长了114%,达到1305亿美元,净利润729亿,净利润率56%。
英伟达2026财年一季度(至4月27日),估计全年净利润也过千亿。美国出口禁令后, 英伟达据报再次开发中国特供晶片。报道称,英伟达已告知阿里巴巴、腾讯和字节跳动等主要中国客户,公司正在调整人工智能(AI)晶片设计,以便在不违反美国出口管制规定的前提下,继续向他们供应晶片。
微软更新:
微软的财政年度时间为上年的7月1日至本年的6月30日。2025财年的实际时间为2024年7月1日 - 2025年6月30日。在AI的推动下25财年3季度业绩非常好,季度营收达到700亿美元同比增长13%,净利润258亿美元同比增长18%,微软目前市值不到3万亿美元,对应25财年预期的1000亿美元净利润大约30倍市盈率,处于合理估值范围。
微软作为软件行业龙头,并没有受到关税太多的影响,微软专注于服务企业客户的软件业务,市场对Azure的信心已经恢复——而且,你无法对软件征收关税。相较于微软聚焦软件和云计算业务,苹果与亚马逊分别涉及硬件制造和电子商务,受特朗普高关税的影响极为严重。关税对苹果的iPhone制造成本,以及亚马逊的平台商品定价和销量带来了沉重打击,短期内难以扭转。
苹果更新:
苹果的财年是从每年9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至次年9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六。为了简单起见,可以理解为苹果的财年是每年的Q4至次年的Q3,比自然年提前了一个季度。
苹果财年的划分对苹果来说非常合理,这是因为:
苹果会在每年秋天发布新款iPhone,以争夺圣诞节和春节的销售旺季;
苹果每财年销售的新手机,是该财年开始时间(苹果一般9月发布新iPhone)发布的最新款iPhone,便于大家衡量各款iPhone的受欢迎程度。
财年的第一季度是苹果的营收高峰。
财报显示,苹果公司第一季度总净营收为953.59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的907.53亿美元相比增长5%;净利润为247.80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的236.36亿美元相比增长5%。从收入结构上来看,苹果分为产品和服务两个部分。第一季度,苹果公司来自于产品的净营收为687.14亿美元,同比增长4.1%;来自于服务的净营收为266.45亿美元。
苹果公司的股息0.26×4=1.04/200=0.52%,股息率大概是0.5%,加上回购注销一千亿美元,合计股东回报率0.5%+0.1/3.2=3.6%,再加上增速5%,未来的预期收益率最多只有8.6%。对比4%的国债收益率,目前看长期回报率苹果还是高估的,回到25倍应该就很好了!
在财报电话会上,苹果CEO蒂姆·库克宣布大部分销往美国的iPhone将来自印度。而几乎所有其他设备(包括iPad、Mac、Apple Watch和AirPods)将来自越南。在整个950亿美元的季度收入中,苹果硬件的生产将近500亿美元。中国、印度和越南是三个最重要的生产市场。在手机作为全球最国际化的一个产业,供应链已经实际上一折两半。中国生产为中国市场,美国市场则来自中国之外的一些生产基地。
谷歌更新:
AI干掉的是搜索
但也无法取代搜索
为啥?
AI给了你答案,是他的算法给出的,但搜索给出的很多内容,需要你自己去甄别。一个是投喂、一个是筛选。
很多时候,你不可能只要一个答案,你想要更多的信息来自己判断。
AI暂时取代不了搜索,只是另外多了一个工具。
谷歌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902.3亿美元,净利润345亿美元,同比大涨46%,利润率345/902=38%。
分业务数据:
谷歌广告收入:第一季度谷歌公司广告收入668.9亿美元。
谷歌云业务:谷歌云业务营收第一季度同比增长28%,达到122.6亿美元。
YouTube广告营收:谷歌一季度YouTube广告营收89.3亿美元。
谷歌大概有七八个用户量超过20亿的APP,谷歌地图用户量20亿,YouTube用户量30亿,谷歌搜索用户量30亿,Google底蕴深厚,不可小看。
财报公布了一项700亿美元的股票回购计划,(季度)股票现金分红将提高5%至0.21美元。
长期股东回报率:
谷歌市值2万亿,股价170美元,总股本121.55亿,
按季度每股分红0.21元,121.55×0.21×4=102亿。
加上回购700亿,102+700=802亿,
股东回报率802/20000×100=4.01%
(2025.4.25)
美国的伟大公司确实是护城河很深,企业生命周期很长,完全可以长期持有躺赢啊!
三、第三类股票,潜力股(风投策略)
8、羚锐制药
羚锐2024年报披露,营收35.01亿,增速5.72%;净利润7.23亿,增速27.19%;扣非净利润6.42亿,增速20.2%;经营现金流8.76亿,高于净利润;净资产回报率24.8%,增加3.52%。市值125亿,股本5.67亿,股价22元,市盈率125/7.23=17倍。
羚锐30亿净资产,净现金根据2024年报,货币资金就有12亿,还有接近12亿的定期存款(在资产负债表,其他非流动资产科目里面,大额存单8.74亿,定期存款2.97亿,合计11.71亿,对应流动负债其他应付款科目,这个钱提前作为销售费用缴税,计提了,但是还没有花出去),24亿现金妥妥的。
收购银谷制药90%的股权公告是2025年1月28日,交易价格7.04亿。银谷业绩从2025年2月18日后并表,到2025年一季报显示,货币资金5.7亿,其他非流动资产13.7亿,收购不影响企业正常经营。
分红每股0.9元,股本5.67亿,0.9×5.67=5.10亿。2024年净利润7.23亿,分红占比5.10/7.23=70%。
现金支出7.04+5.10=12.14亿,相比较24亿的现金储备,高现金流、高分红妥妥的。
羚锐属于潜力股,从2021年开始持续高成长,2021年净利润3.62亿,增速11.08%;2022年净利润4.65亿,增速28.70%;2023年净利润5.68亿,增速22.09%;2024年净利润7.23亿,增速27.19%;4年净利润增速7.23/3.62=2倍,年化增速19%。复权股价22/14.15=1.55倍,年化增速12%。但很长时间没看懂也没买,今年3月底大概看懂了就顺便写了一下基本面分析,本来打算20元左右买点股票的,结果由于资金问题,工作上分散心力错过了,以后有机会再说吧!
羚锐的营收2021年26.94亿,增速15.52%;2022年30.02亿,增速11.45%;2023年33.11亿,增速10.31%;2024年35.01亿,增速5.72%;4年净利润增速35.01/26.94=1.3倍,年化增速7%。利润都可以做多做少的,但营收是真实的,增速做到10%已经相当不容易了,还有就是羚锐的管理层,老板崇拜巴菲特,董秘也是哥大毕业的,也就是格雷厄姆教价值投资的学校,他们太懂价值投资,非常在意股价!他们有可能真是一群经营天才,也有可能是按他们自己对价值投资的理解做出来的利润和分红,这也是我非常困惑的地方,看不懂的地方啊。老实说,搞懂羚锐对我来说是很难的一件事情。所以基于不懂不碰的原则,也是朋友经常推荐,我也一直没买。
按价值投资的方式做企业也是可以的,因为巴菲特有一句名言,他说:“因为我是经营者,所以我成为好的投资人;因为我是投资人,所以我成为好的经营者。”——至于能不能学到巴菲特的精髓能把企业做好,把投资做好,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哈哈~有点叶公好龙的感觉
观察企业管理层也没有什么特别方法,企业家的个人讲话,采访,视频,音频等,个人价值观都可以参考,主要是“听其言、观其行、查其绩、读其心”。要结合对具体行业企业和生意的理解,以及个人的人生阅历去辨识。我在识人方面没啥优势,也淡出价投江湖了,主要选一些傻瓜都能经营的企业,比如茅台,白药,片仔癀等,这些垄断企业只要通过经营业绩就能很好理解管理层的心理行为,对我来说竞争性行业企业的管理层识别起来就特别难啊。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羚锐长期跟踪下来,好的有点不真实,疫情不受影响,利润高速增长;2024年第四季度消费下滑不受影响,利润还是高增长;并购不受影响,赋能之后利润继续高增长,要增速有高增速,要毛利有高毛利率,要ROE有高ROE,要分红有高分红,要股东交流有每季度的机构电话会议,总之,满足你一切对价投想要的需求。。。至于是不是管理层崇拜巴菲特起了作用,我也无法分辨。巴菲特去研究消费者的行为、管理层的行为,研究的也是人性,对于管理层的行为,暂时没有想明白,假装懂了就会亏钱。投资就是对知识的诚实,看来我还是不太懂,不懂不碰是原则。
回顾历史,每一家净利润高速增长的公司,背后都有一帮很厉害的价投,股价和逻辑会不断自我强化,这种强化效应不断会改变自己,还会影响身边的人。面对巨大的短期利益诱惑,我们还是要聚焦公司本身计算回报率,要独立思考独立决策,千万不能盲目抄作业。比如2021年的核心资产,700的腾讯,300的阿里,2600的茅台,500的片仔癀,市场情绪高涨时,无数价投找出了各种股价上涨的逻辑,芒格高价买入阿里,引得国内无数价投抄作业,股价直接腰斩;但斌看好腾讯和茅台,说英雄所见略同,股价持续下跌反思后转投美股了;林园看好片仔癀,说怕高就是苦命人,是穷人思维,据说基金规模也缩水了。现在都被打回原形了,市场情绪波动很大,要理性想长远。
投资是自己的事,投资决策只对自己的钱包负责,所有的决策都不是静态的、一锤定音的,而是动态变化的。根据估值体系动态调整决策,这是一种处世做事的哲学。
(2025.4.29)
……
股市“钱多人傻快来”指的很少有人关注企业,关注生意,想本质,想长远,知错就改。就像巴菲特认为90%的人买卖股票的想法不正确,他年轻的时候就发现了这个“秘密”:绝大多数人没有理性思维,也无法独立思考。然后,他就跟自己的妻子说:“大家这么玩股票,我以后会发财”。所以股票投资的残酷之处就在于它不会带所有人都发财,只有极少数人可以成为大赢家。
——202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