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JT投资右侧的信号开始增强

用户头像
SOLARZOOM智库
 · 美国  

转载自:

在5月2日的HJT投资框架中,我把2025-2035年在光伏赛道上如何通过HJT赚钱的事情都讲清楚了。

这其中有两个问题:(1)为什么是HJT,而不是BC,或者是TOPCon,特别是HJT这群小公司实在是让人觉得不靠谱。(2)看到什么信号开始投资HJT才既有很高的确定性,又有很大的收益空间?是现在么?

一、第一个问题:为什么是HJT?

第一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当年的LJ是怎么起来的?是靠实实在在的业绩释放出来,才打下的江山。2022年LJ接近150亿的利润放出来,股价提前到了5000多亿,股票价格从2012年算起10年翻了差不多100倍。

那么,这一把是HJT起来,还是BC起来,抑或是TOPCon起来?一样也是那个标准,算业绩。哪个技术路线能先放出业绩来,资本就会投向谁。资本的嗅觉只会扑向有血腥味的地方,这是铁的规律。

我们先来用排除法,排除掉TOPCon。排除掉TOPCon的理由很简单:TOPCon长期供过于求。原本在大家看来,800GW的TOPCon只要出清掉50%产能,就能供求平衡,结果出现了两个事:

a)以RY为代表的TOPCon企业被政府接管了(盐城接了RY),然后供应商成股东了,产能死不掉。

b)需求不行:国内531以后的需求靠机制电价,我算了一下,即使2030年的非水可再生能源渗透率比国家计划的目标高5%,2025-2029每年也就是160GW。美国市场在特朗普手里说不定光伏制造业的补贴会被废掉,原先唯一赚钱的市场可能就没了。剩下的市场在低油价、俄乌战争缓和的情况下,大概也就是一个平稳的增长吧。

于是,2024年452GW装机量到5年后绝对不可能到800GW,2025-2029期间每年新增装机量能不低于400GW就已经是阿弥陀佛了,而800GW的产能降下来的速度也很慢。哪家TOPCon新玩家背后没有个政府支持?有政府支持的,就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产能出清,只能做到“老板破产”。

于是,TOPCon的企业再怎么折腾,5年内赚不到钱。论证结束。

下面的问题就简单了:HJT和BC,这两个都是30-40GW级别的产能,2024年的出货也都到了10GW级别。怎么比?看三点:a)哪个是全场景的技术,哪个是偏安一隅的技术?全场景技术的需求量更大一些。b)哪个降本空间大。c)哪个供给扩张更慢一些,更容易涨价?

第一点,HJT是全场景的,BC只能做屋顶分布式。这两天光伏行业比较热点性的话题,就是BC的双面率在大庆基地实证数据只有59%,HJT是85%。这不是哪家媒体说的,而是大庆基地的报告。这份报告过去每年出来的时候,都会被用来打HJT,今年轮到打BC的脸了。

双面率是BC的硬伤,一点办法都没有。即使到了2025年,LJ的实验室双面率到了80%,在芜湖基地的产品实际量产双面率也只有70%不到一些。HJT的大规模量产是85%,垂直组件双面率已经到95%了。所以,BC和HJT的双面率还是差15个百分点(高端产品比高端产品,大规模量产比大规模量产)。HJT可以吃全场景市场,BC只能吃分布式。

第二点,HJT和BC哪个降本空间大?HJT在未来一年内可以看到的有五个降本点:一是银包铜的银含量继续从30%降到10%,这其中10%银含量的背细浆料在HS宣城四期已经量产用上了,下半年其他HJT电池厂也会很快量产导入。二是760W+俱乐部搞集采,把规模劣势给弥补上。三是硅片厚度能再向下降10μm到100μm。四是靶材在不掉效率的情况下去搞“少铟化”,背面半铟在效率、可靠性上早就没有任何问题了。五是按照MW的建议,参考HS的经验,把电池千级区域的面积缩小90%以上,电费省下来。这五点做好了,HJT和TOPCon的成本差异大概就到0.02元/W以内了。然后,要么等着MW发善心降设备价格,要么等着白银价格涨过13000元/kg,HJT和TOPCon就能成本打平。

BC的降本有点难:或许良率搞上去是一个有可能的点,但BC已经享受了LJ的规模优势,而且白银价格有可能是涨的(相对HJT的成本还会增加)。所以成本的下降空间不大,大概是BC的第二个致命伤。在AX的2024年年报中,SOLARZOOM算出来一个0.08元/W劣势的结论(BC比TOPCon)。BC相比TOPCon的成本劣势若要从8分/W降到2分/W,这有点要了BC的老命了,毕竟BC的硅片厚度、金属化都没有优势。

第三点,HJT和BC哪个供给扩张更慢一些,哪个产品更容易涨价?LJ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对整个行业、对银行说,“我不差钱”,那好吧,你有钱,BC很容易扩对吧?如果BC有需求了,就扩产,那么就永远拿不到供不应求带来的涨价。更何况,还有YF这样的公司在宜宾等着扩BC,也说自己有钱。因此,可以判断的是:只要BC有需求,只要能稍微赚点钱,那马上扩产,又会是下一个TOPCon。HJT呢?不好意思,都是“小破烂”公司,被人称为“破产者联盟”,没钱,更没钱扩产,40GW的产能中MW的双面微晶产线只有不到24GW。如果需求起来了,涌向了BC和HJT,哪个更容易供不应求?哪个更容易涨价?毫无疑问,是没钱扩产的HJT。

这样一讲,是不是就清晰一点了?年底国内机制电价+领跑者需求起来的时候,HJT是集中式和分布式的需求都能接,BC只能接分布式。HJT的成本下降路径挺清晰的,而且和TOPCon差距能缩小到2分/W左右,BC现在的成本就高,而且降的空间有限。最关键的是,BC的企业都说自己有钱扩产,所以供不应求是别指望了;未来若有个几十GW对高功率产品的需求,BC电池组件价格上涨的弹性必然比不过没钱扩产的HJT。

这样,我们在分析完了未来赚钱的可能性后,就可以把BC这个选项给排除掉了

但下一个问题来了,异质结760W+俱乐部的一堆小公司,有人说:实在是让人没信心,不敢投。我要说的是,LJ当年也是一个小公司,光伏制造业投资的逻辑向来就是代际差(一是制造业技术路线,二是能源结构),而不是看团队,看壁垒。光伏是没有壁垒的,团队流动的速度比资本流动的速度还要快。

我们来捋一下HJT赛道的这些小公司。

现在有2条或2条以上MW双面微晶的HJT电池厂就6家:HS(2021出片)、JG(2022出片)、RS(2022出片)、LS(2023出片)、RH(2023出片)、GSN(2024出片)。这其中,2024年出货能出到710W+的有HS、LS、GSN、RH,RS是有能力搞高功率但似乎更愿意用低成本策略去平行替代TOPCon,JG原先产品功率低一些,但LS的人去了JG,又在做设备改造,所以等重新开起来,就能看一看数据了。

2024年目前的出货要求是0BB搞到720W+,四季度搞到740W+。这里面还要花点钱,升级一下设备,比如组件厂要上0BB,电池厂要改个载板,上个背抛什么的。

当然,除了这几家HJT电池以外,760W+俱乐部还有几个做HJT组件的(QW、GS),HJT组件厂的关键是要看谁能拿得到订单、垫得起钱,谁又能拿到HJT电池。

二、第二个问题:成年人投资总想既要、又要,既要低风险,又要高收益,现在是一个好时机么?

我在5月初的时候,讲了判断每个HJT公司进入右侧的四个标准。

今年年中,显然是“右一”:看谁能活下来。一看资产负债率、自己撑过去,二看政府银行支持,三看卖家当,四看换有钱的核心股东,五看重组。

2个星期过去了,现在有一个什么基本面变化呢?就是山东和广东的136号文细则出来了。这个细则,就一件事情是重要的:竞争机制电价,是一次性搞定12年,还是每年一竞争?答案是前者,所以央国企运营商模型是可以算出来了。今年的机制电价政策下的新光伏需求,大概从9月份估计就能出来了。

所以,当前最大的问题就是,6-8月这三个月,HJT的电池组件企业们,怎么撑过去。撑过去的公司,就有希望看到下一个周期的太阳升起。大家各显神通吧,逻辑各不相同。我们五一节后都梳理了一下每家的情况,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己翻一下。

这个星期第二个需要观察一下的事情是:没有TOPCon存量包袱的几家HJT上市电池组件企业(HJT四小天鹅),从5月份开始持续上涨。而且这个星期周一、周二的上涨,和整个光伏板块相比,似乎已经有点走独立行情的意味。这个观察点,现在还下不了判断。说什么二级市场已经看好HJT,这还有点早。但这个苗头,总是值得跟踪一下的。

所以,现在HJT电池组件在一级市场上,有标的;二级市场上,也有标的。光伏新的十年周期,差不多就快到最黄金的买点了。瞅准了机会,下重手,仓位配的重,是第一要务。至于标的,不太重要,反正赚的是“代际差”的钱。技术团队今天可以从大西北来到东海边,明天也可以从大西南回到大西北。说什么公司有技术壁垒,都是扯淡,就是看HJT渗透率从3个点干到90个点,光伏发电量渗透率从10个点干到60个点。哪个企业能产品做到80分,然后在HJT赚钱以后,最快速度扩产,投这家企业的回报率就是最高的。

至于TOPCon企业怎么办,我一直是这个观点:TOPCon企业的高管是有出路的,找准时机来HJT企业,既能拿股权激励,又能快速把HJT的效率、良率给干上去,成本干下来,体现个人价值。人生能有几回搏?而TOPCon企业高管从公司离职、进入HJT赛道的时间表也已经出来了:就是HJT企业通过各显神通拿到钱、活下来的那一瞬间。这个择时做好了,未来十年,又可以“纸醉金迷”。

光伏制造就是这么一个神奇的行业,从纸醉金迷到穷困潦倒,从穷困潦倒到纸醉金迷,都只要3个月的时间。

祝大家早一些有条件可以“纸醉金迷”。更愿未来10年读我文章的朋友们,在有条件允许“纸醉金迷”的时候,却能保持更多的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