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拼多多的Take Rate最高是个误区?

用户头像
吉吉GOO
 · 广东  

拼多多平台抽成早已超过阿里,抽成全行业最高,低价是极致压榨商家而来”这一说法久矣,今天分析一下为什么这只是表象和理解偏颇。

先提观点:

拼多多的平台销售成本=广告+佣金;

淘天的平台销售成本=广告+佣金+代运营公司/自运营团队成本。

-

我们回想一下,淘天、抖音平台都有做大到上市体量赚很多钱的代运营公司,如果不请代运营,则需商家自己深耕运营。

拼多多为了降低工厂参与门槛、压缩销售环节成本,放弃了所有五花八门的展位收租广告(这恰是天猫广告收入的支柱:如开屏广告、直通车、暂展等),选择极简模式在商家给定的可接受ROI范围内培养算法全站智能投放,最大程度促进成交转化。随着这两年进步迭代,可以说全平台全商户的销售环节都逐渐交给智能算法了,我们从未听说“在拼多多上做运营”的说法。

淘天多出来的这部分「代运营公司/自运营团队成本」并未成为电商平台的收入利润,但却是实打实的商家侧成本,根据朋友可靠调研结果:天猫代运营的成本大致在GMV的4-18%:基础月费5k-3w(大致1%),抽成视行业而定,化妆品抽10-15%,食品IT抽3%。

这一层重运营的成本,较之多多模式就不可避免形成了产业链的「效率损失」,相应的成本最终计入商品价格由消费者买单。

反过来,多多这种极高效率人货匹配所节省出来的运营成本,也正是其低价机制的两大原因之一(另一个是薄利多销)。

再说回Take rate就很清晰了,为什么拼多多报表呈现同行最高?——它把原本代运营公司做的事儿用科技手段高效替代了,并在这个环节稍微赚了点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