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yber-Longer(ZH3369958)$
换个角度来看…
关键词:缺钱+缺落地兑现+信任缺失
德尔股份(300473.SZ)固态电池业务虽取得阶段性技术认证(如UN38.3运输安全认证),但其市场认可度偏低,核心矛盾集中于**产业化进度滞后、研发投入不足、关联交易风险及技术路线商业化前景不明**。结合深交所问询及公开信息,具体评估如下:
---
### ⚠️ **一、产业化进度严重滞后,量产时间表模糊**
1. **七年研发仍停留于样品阶段**
公司自2018年设立日本子公司布局固态电池,至今已7年,但2025年1月才完成上海试制线设备调试,目前仅处于**样品试制**阶段,尚未进入中试(批量验证环节),更未规划量产时间表。对比行业头部企业(如宁德时代、丰田)已推进中试量产,德尔进度落后2-3年。
2. **认证成果未解决核心瓶颈**
虽通过UN38.3认证(运输安全标准)及第三方安全测试(针刺/过充),但**界面阻抗、电解质离子电导率**等关键技术难题仍未公开突破进展,影响电池性能和成本。市场质疑其技术成熟度仅满足基础安全要求,而非商业应用需求。
---
### 💰 **二、研发投入不增反降,与战略重心背离**
1. **研发支出持续收缩**
2023年后公司研发费用同比下滑,2025年Q1研发支出仅0.43亿元(同比下降),管理费用率却长期超11%(高于行业5%-8%),反映资源错配。固态电池作为“转型核心”,却未获得充分资金支持。
2. **募投项目进展迟缓**
2021年、2022年两次定增募资均未达预期:
- 机电一体化项目收益不及预期;
- 固态电池未列入募投方向,依赖自有资金推进,产能建设滞后。
---
### 🔄 **三、关联交易与资本运作引发信任危机**
1. **历史收购巨亏阴影**
2017年以19.37亿高溢价收购实控人李毅旗下阜新佳创,导致11亿商誉全额计提,2020-2022年累计亏损超13亿。近期再次推进定增收购李毅名下爱卓科技,市场担忧**利益输送风险**。
2. **固态电池或成“市值管理工具”**
技术进展多通过互动平台释放(如认证、试制线),但产业化无实质突破,被质疑“蹭热点”。深交所问询直指收购关联资产的必要性及估值合理性,加剧投资者疑虑。
---
### ⚗️ **四、技术路线与商业化前景存疑**
1. **氧化物路线面临成本与性能挑战**
公司选择**氧化物电解质+涂布工艺**,虽安全性高、工艺简单,但离子电导率低、界面阻抗大,能量密度提升有限。而硫化物路线(丰田主导)性能更优但专利壁垒高,德尔尚未展示差异化竞争力。
2. **下游合作缺乏重量级客户**
目前仅与江西江铃签订战略协议(未披露订单规模),而主流车企、储能厂商未现合作动向。国际认证(UN38.3)虽为出口铺路,但缺乏客户背书难以支撑市场信心。
---
### 📊 **五、市场不认可的核心逻辑总结**
| **维度** | **德尔股份现状** | **市场预期** | **差距来源** |
|----------------|---------------------------------|---------------------------------|--------------------------------|
| **产业化进度** | 样品试制→中试未启动(7年未量产) | 2025年头部企业中试完成 | 进度滞后2-3年 |
| **研发投入** | 费用收缩,固态电池非募投重点 | 技术攻坚期需持续高投入 | 资源错配 |
| **资本运作** | 关联收购致巨亏+二次定增疑云 | 聚焦主业、技术内生发展 | 信任赤字 |
| **技术竞争力** | 氧化物路线,性能未超行业水平 | 高能量密度(>500Wh/kg)解决方案 | 商业化潜力存疑 |
---
### 💎 **结论:破局关键在于“技术兑现”与“信任重建”**
德尔股份固态电池不被认可,本质是**技术进度与资本叙事脱节**:
- **短期**需加速中试线落地,公布量产时间表及大客户订单,以实证回应技术可行性;
- **长期**须摆脱关联交易依赖,加大研发投入(尤其界面阻抗攻关),并明确氧化物路线的商业化路径(如低空经济、无人机等细分场景)。
若继续以“认证突破”替代“量产交付”,市场耐心或将耗尽——投资者更愿看到电池装车,而非实验室里的安全证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