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估系列:康欣新材-巴克莱和摩根到底看中了什么?

用户头像
捡烟蒂的绅士周
 · 广东  

宏观及行业趋势观察

我看到的宏观和行业大环境,可以用“冰火两重天”来形容。

“冰”的一面是公司传统主业。集装箱制造和运输业高度依赖全球贸易景气度,周期性极强。2024年报显示,红海危机等偶然因素曾带来一波短暂繁荣,但2025年半年报马上就显示需求回落,重归平淡。这门生意的本质决定了它很难赚到安稳的钱。同时,国内的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也给公司的民用板材业务带来了压力。

“火”的一面是中国明确的“双碳”战略。这催生了两个确定性的趋势:一是绿色建筑,装配式木结构建筑作为其中一个分支,政策支持力度很大;二是碳交易市场,特别是国家在2024年重启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CCER)市场,林业碳汇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为拥有大量林地资源的企业打开了全新的想象空间。

2.市场情绪温度计

坦白说,如果只看利润表,市场情绪应该是冰冷的。根据2024年年报和2025年半年报,公司已经连续几年亏损,而且亏损额不小。这通常是市场会极力规避的。

但有趣的地方在于,市场似乎存在一种“预期差”。公司股价在2025年上半年有所回升,2025年半年报显示,股价从年初的2.08元涨到了2.38元。更重要的是,像巴克莱、摩根大通这样的外资机构出现在了前十大流通股东名单里(据2025年半年报第28页)。这说明,至少有一部分嗅觉敏锐的资金,看到了利润表之外的东西。他们的入局,本身就给市场情绪带来了一丝暖意,也引出了我们今天要探讨的核心问题:他们到底在图什么?

3. 财报与经营状况扫描

我把康欣新材的财报翻了翻,看到了一个矛盾的综合体。

财报亮点 (Signs of Strength):

强大的资产基础: 公司拥有约138万亩的林地资源[7],这是它最独特的家底,也是一切转型的基础和底气所在。这项资产的真实价值,我很可能在财报的账面价值上是看不到的。

国资“奶爸”撑腰: 控股股东是无锡市建设发展投资有限公司(无锡建发),一家实力雄厚的国资企业。从财报中能看到,无锡建发不仅为公司提供了大额借款和担保[7],解除了流动性危机,还在积极推动公司的业务转型和资产重组。这种支持是实实在在的。

转型已有进展: 公司并非坐以待毙。2025年半年报显示,装配式木结构建筑业务新签了数千万的合同,并且公司已完成78%的林地换证工作,为未来的林业碳汇(CCER)开发做好了前期准备[P10, 2025半年报]。

降本增效初现: 公司在主业上也在努力自救。2025年半年报提到,通过工艺改进,集装箱地板的直接生产成本较去年下降了约20%,这在市场下行周期里是很难得的。

潜在风险 (Red Flags):

持续失血的利润表: 这是最扎眼的一点。公司2022年、2023年、2024年连续三年亏损,2024年归母净利润亏损高达3.34亿元。2025年上半年继续亏损1.34亿元。企业价值最终是未来现金流的折现,持续的亏损会不断侵蚀公司价值。

主业盈利能力堪忧: 核心产品集装箱地板,在行情最好的2024年,毛利率居然是-9.4%(2024年年报第15页)。这意味着卖得越多,亏得越多。这门生意本身的商业模式太差了,竞争激烈,没有定价权。

新业务不确定性高: 无论是装配式建筑还是林业碳汇,都还处在“讲故事”的阶段,尚未贡献稳定的利润。尤其是碳汇业务,政策依赖性极高,何时能产生真正的现金流,有巨大的不确定性。

4. “烟蒂股”可能性探讨

它像不像一个“烟蒂股”?我认为有几分神似。

巴菲特早年买的“烟蒂股”,特征是:股价远低于其清算价值,公司业务可能很烂,但胜在便宜,捡起来抽一口是免费的。

康欣新材的现状是:

业务很烂: 核心业务在亏钱。

价格便宜: 市值38.32亿,而2025年中报的归母净资产是38.66亿,市净率(P/B)小于1。这还没考虑其核心资产——138万亩林地的潜在重估价值。

它的安全边际,我认为主要来自两方面:

资产厚度: 这138万亩林地,如果按市场价重估,尤其叠加上碳汇价值,其真实价值很可能远超账面价值。这是安全边际的核心。

国资托底: 控股股东无锡建发的持续输血,极大地降低了公司破产清算的风险。这确保了我们捡到的这个“烟蒂”,不会在我们抽最后一口之前就熄灭了。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它具备“烟蒂股”的核心特征:资产价值 > 市场价格。摩根或许正是看中了这一点,以一个低于净资产甚至可能远低于清算价值的价格,买入了一个具备潜在巨大价值的资产包。

5. “好生意、好公司”价值思考

坦率说,现在的康欣新材,既不是一门好生意,也不是一家好公司。

生意模式: 它的主业集装箱地板,是一个典型的“坏生意”。产品同质化严重,处在充分竞争的红海,下游依赖海运周期,毫无定价权,甚至会亏本卖货。

护城河: 目前看,它几乎没有护城河。技术、品牌、渠道都没有形成壁垒。

但是,投资需要看的是未来。康欣新材的价值就在于它有可能转型为一门好生意。它的护城河正在构建中,而构建的根基就是那138万亩独一无二的林地。如果未来,公司能成功转型为一家“绿色资产运营商标”,主营业务变成“林业碳汇开发+木结构绿色建筑”,那么它的商业模式将发生根本性改变:

林业碳汇: 这是一门极好的生意,一旦资产核证通过,卖的是“空气”,成本极低,毛利极高。

木结构建筑: 契合“双碳”国策,产品有差异化,技术有门槛,盈利能力远强于普通板材。

所以,投资康欣新材,不是投资于它的现在,而是投资于它成功转型的可能性。那些入局的机构,赌的也正是这个。

6. 内在价值的思考:基于未来现金流折现的“毛估估”

对于一家正在失血和转型的公司,用现金流折现模型去精确计算内在价值是徒劳的,变量太多,如同缘木求鱼。但我可以做一个基于资产的“毛估估”思想实验。

a. 估值前提与逻辑: 我的估值逻辑,是抛开它当前亏损的业务,把它看做一个“资产包”来估算。核心假设是:

假设1: 除林地外的其他资产和所有负债,其账面价值约等于公允价值。

假设2: 138万亩林地的市场价值(包含木材和潜在的碳汇价值)远高于其账面价值。这是整个估值的关键,也是最大的不确定性来源。

b. 简化的估算过程: 这是一个极度简化的思想实验,绝非精确值。

第一步:拆分净资产。 截至2025年中报,公司归母净资产为38.66亿元。2024年报显示,其消耗性生物资产(主要是林木)账面价值约34.2亿。我们可以粗略地认为,净资产 ≈ 34亿林地资产 + 4.6亿其他净资产。

第二步:重估林地资产。 这是最难的一步。我没有能力精确估值,只能做情景分析。情景1(保守): 假设林地价值仅比账面价值高30%,即 34亿 * 1.3 ≈ 44亿。则公司内在价值 ≈ 44亿 + 4.6亿 = 48.6亿。情景2(乐观): 参考一些市场信息,优质林地资产(包含碳汇预期)的价值可能更高。比如,我们非常粗略地假设每亩林地价值5000元,那么总价值为 138万亩 * 5000元/亩 ≈ 69亿元。则公司内在价值 ≈ 69亿 + 4.6亿 = 73.6亿。

第三步:得出价值区间。 基于这个思想实验,我毛估估的内在价值区间大约在 48亿到74亿 之间。我必须再次强调,这个数字充满了假设和不确定性。

c. 价值与价格对比:

当前市值约38.32亿

对比我估算的48亿-74亿的价值区间,当前价格存在着 25% 到 90% 的折价空间。

从我的角度看,正是这个潜在的巨大折价空间,吸引了那些不以后视镜看问题,而是往前看的投资者,比如巴克莱和摩根。

7.潜在价值催化剂与时间框架展望

潜在催化剂:

CCER方法学落地: 国家正式出台并实施林业碳汇项目的方法学细则,为公司资产价值的“证券化”提供了可能。这是最重要的催化剂。

首单碳汇交易: 公司宣布其林地资源完成CCER项目备案,并成功完成第一笔交易。这将是“故事”到“现实”的关键一步。

国资实质性动作: 控股股东无锡建发宣布具体的资产重组或业务整合方案,例如注入新的优质绿色建筑资产。

业绩扭亏为盈: 公司财报实现季度或年度的盈利,这将彻底改变市场对其的负面看法。

时间框架推演:

短期(1年内): 价值回归的可能性不大。主要看国资股东是否会有更明确的动作,以及CCER政策的推进速度。

中期(1-3年): 这是关键的窗口期。我认为,公司价值能否被市场重识,主要取决于这期间碳汇项目能否取得实质性突破,以及新业务能否开始贡献利润。机构投资者大概率是基于这个时间框架做的布局。

长期(3年以上): 如果转型成功,公司可能走上一个全新的成长轨道,那时市场的估值逻辑将彻底改变。

8. 最终综合观点与个人应对思路

一家连年亏损、主业不振的公司,为何引来巴克莱、摩根等国际大行的关注?

我认为,康欣新材的核心价值不在其盈利能力,而在其资产负债表。它是一个典型的资产驱动型投资标的,其水下的价值冰山(138万亩林地和国资背景)远大于水上的亏损的冰山一角。

综合观点: 这是一次典型的“烟蒂股”投资机会,但又叠加了“困境反转”和“政策催化”的预期。优点是资产价值提供安全垫,国资背景提供托底,潜在的碳中和业务提供想象空间。缺点是主业持续亏损、新业务落地缓慢,价值兑现的时间和方式都有极大的不确定性。机构投资者买入,赌的不是当下,而是未来的资产价值重估和业务转型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