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固守传统模式,是商业惰性。“中药印钞机”片仔癀营收与净利首次“双崩”,并非短期波动所致,而是其依赖稀缺配方提价、区域市场集中等传统增长逻辑,与行业诸多新趋势逐渐脱节的必然结果。
撰文| 张烨静
“中药茅”的业绩,罕见“爆雷”了。
8月23日,片仔癀发布2025年半年度业绩快报,公司上半年营收达53.79亿元,同比下降4.81%;归母净利润达14.42亿元,同比下滑了16个百分点。
梳理财报发现,片仔癀上一次出现半年报净利下滑的情况,还是在2014年。此后的十年间,任凭中药行业起起落落,片仔癀中报始终保持着营收、净利双增的态势。
而此次罕见的业绩表现,暴露了又一家中药老字号固守传统经营模式而显现出的战略滞后性。与其说是其核心产品的销售困境,不如说是一套传统过时的产业逻辑,正在被市场重新审视。
十年“中药茅”,一朝失宠?
大名鼎鼎的片仔癀,是一款由牛黄、麝香、蛇胆等中药材为主要原材料的经典名方,不仅主要原材料稀缺,其配方更入选国家保密配方名单。凭借这些特性,片仔癀一度成为传统高端礼品,甚至作为投资升值的“奇货”,被誉为“药中茅台”。
手握这款“奇货”的企业——片仔癀药业,曾是中药界的一棵“常青树”。尤其是2022年,中药行业整体增速放缓,但当年片仔癀的半年报,仍取得了营收同比增14.91%、净利同比增17.85%的亮眼成绩。
因此,此次营收净利双降,无异于又一个“市值神话”的陨落。
据片仔癀药业的业绩快报,该企业将主要原因归结为以下两方面:一方面,为保障片仔癀系列产品销售收入的稳健态势,公司战略性增加了销售费用的投入。另一方面,公司生产所需的关键原材料价格持续处于历史高位运行,成本压力显著增大。
此外,研发与管理费用也是经费承压的原因之一。片仔癀药业正在推进2个新药立项,18个在研新药及经典名方的研发项目;公司于2024年底在北京投资建设的北方总部已进入初期运营阶段,增加了公司的管理费用。
短短百字,却意味着片仔癀长达十年的增长惯性和产业逻辑被打破。究竟发生了什么?
事实上,受系列复杂的市场需求、政策支持和气候变化等因素,中药材会出现价格变化。
而从2023年底,中药材掀起了一股相对剧烈的涨价风波。彼时,一些中成药企业因毛利率持续承压,无奈断供集采,例如同仁堂、康美、振东等企业。在这场涨价风波中,片仔癀带来成本压力的关键原材料——“天然牛黄”也不能幸免。
2023年之前,天然牛黄的价格保持着相对较为缓慢的增长态势,从2014年的20万元/公斤缓慢上升至约50万元/公斤。从2023年开始,这一价格迎来持续地快速上涨。2023年1月的价格还在65万元/公斤,到2025年1月就飙到了165万元/公斤,涨幅超150%,已经远超黄金价。
对于以原料稀缺性为卖点的片仔癀来说,这一价格变动直击产品命脉。面对巨大的成本压力,片仔癀持续了其一贯的提价策略。依据它的过往经验,这往往伴随着后续业绩的增长。
片仔癀最近一次提价在2023年5月,公司因“原料及人工成本上涨”,把片仔癀锭剂国内零售价从590元/粒涨到760元/粒,单粒涨幅近30%。而往回看,据西南证券统计,2004年至2020年,片仔癀锭剂一共提价19次,零售价从325元/粒升至590元/粒。
不过这一次,事情没有按照一贯的轨迹发展。
回看今年上半年片仔癀的业绩,在营收只下降4.81%的情况下,净利润同比下降了16.22%。可以理解为,尽管终端提价给片仔癀吊了一口气,营收数据没有太难看,但到手的利润大幅缩水,在原料涨价与产品提价的竞赛中,产品提价还是跑输了——提的跟不上涨的。
更关键的问题在于,“无限度提价”策略能够有效的前提是,需求端愿意为之买单。但很明显,如今的消费市场已然大不同前。
一方面,高端品没那么好卖了。在当前理性消费主导的市场环境下,曾经很多暴利、“高端”的生意变得不再好做,诸多赛道明星企业不得不转型求增量,医美、保健品等业内的头部企业,上半年业绩“暴雷”的不在少数。随着近些年大众的消费需求转变,作为高价保健药品的片仔癀,已经不再是传统的“市场宠儿”。
另一方面,反复的提价引发了市场反感。经济学里有一种“凡勃伦效应”,说的是商品价格越高,消费者反而越愿意购买。但当价格高到一定程度,超出了其所能承载的“社交炫耀”价值,它反而会引起消费者的反感和排斥,导致需求锐减。片仔癀大概成于此,也败于此。
除了消费者,还有一个关键的角色是渠道商。和茅台酒有类似性,片仔癀的渠道商(经销商、药店)倾向于囤积药品,期待炒作以赚取差价。
片仔癀药业年报及一季报显示,公司应收账款增速均大幅高出营收增速,这说明,当终端销售速度放缓后,渠道库存在一定程度上被大量积压。
推荐阅读
* 中药材猛涨,断供高发。同仁堂、以岭、片仔癀直呼“顶不住”…
* 中药业绩“雪崩”,2025靠什么翻盘?
“高端”的老路走不通了
此前,片仔癀药业在其独家创新药的运营上,遵循着一套非常清晰且固定的商业逻辑。通过营销产品稀缺独特性,走入高端市场,再利用产品定位进行反复提价,最终获得产品形象和营收数据的双赢局面。
这是一套“强品牌+高毛利+高现金流”的打法。事实已然验证,这套逻辑是其成功的基石,但并非长久之计。
无独有偶,曾经采用过这一套产业逻辑的企业,不只片仔癀一家,还有东阿阿胶、同仁堂等中药企业。
东阿阿胶曾凭借“阿胶,出东阿”的品牌认知和“驴皮紧缺”的稀缺逻辑,不断进行提价,连续多年实现收入和利润的双增长,并在2015年登上业绩顶峰,净利润超过20亿元,净资产收益率超过25%。
但到了2019年,东阿阿胶迎来其1996年上市来的首亏:营收29.59亿元,较上年同期下滑59.6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4.44亿元,同比下降121.29%。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当时东阿阿胶给出的原因,与此次片仔癀爆雷的原因高度一致——受整体宏观环境以及市场对价值回归预期逐渐降低等因素影响,公司渠道库存出现持续积压。
进一步拆解开来,东阿阿胶的亏损主要是三方面原因:原料驴皮成本上涨、经销商大量囤积货品、阿胶在消费端“价值回归”。
再看同仁堂的安宫牛黄丸。同仁堂的收入高度依赖于安宫牛黄丸这一大单品,同样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局面中。2024年,其全年营收185.97亿元,同比增长4.12%,但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8.54%至15.26亿元,扣非净利润降幅达10.55%。在成本端,其2024年营业成本同比增长10.7%,中药材价格上涨23.07%。
可以说,安宫牛黄丸的发展逻辑和片仔癀类似,在原料成本暴涨和需求疲软的双重压力下,很难不为它捏把汗。
必须寻找新的路。
好在总有人先摸着石头过河。近两年,东阿阿胶构建了“药品+健康消费品”双轮驱动业务增长模式,以阿胶块、复方阿胶浆等核心产品巩固基本盘,健康消费品线则推出“小金条”速溶阿胶粉、阿胶奶茶等创新产品,开拓年轻化新市场。此外,还将男性滋补品作为第二曲线。
如今,东阿阿胶已逐渐从阿胶的阴霾下走出。今年上半年,东阿阿胶实现营业收入30.51亿元,同比增长11.02%;归母净利润8.18亿元,同比增长10.74%。
而片仔癀也正在积极打造新曲线——迈入消费大健康领域,做起化妆品,叠加进军生化创新药赛道(涵盖肿瘤、疼痛、精神神经等多个治疗领域),但还需要一定时间去验证。
显然,遵循传统逻辑行不通了,诸多赛道明星企业不得不转型求增量。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在关注独家品种的“护城河”时,也需要密切关注其成本控制、新品研发、渠道健康度以及宏观消费趋势的变化。
一审| 黄佳
二审| 李芳晨
三审| 李静芝
精彩推荐
大事件 | IPO | 融资&交易 | 财报季 | 新产品 | 研发日 | 里程碑 | 行业观察 | 政策解读 | 深度案例 | 大咖履新 | 集采&国谈 | 出海 | 高端访谈 | 技术&赛道 | E企谈 | 新药生命周期 | 市值 | 新药上市 | 商业价值 | 医疗器械 | IND | 周年庆
大药企 | 竞争力20强 | 恒瑞 | 石药 | 中生制药 | 齐鲁 | 复星 | 科伦 | 翰森 | 华润 | 国药 | 云南白药 | 天士力 | 华东 | 上药
创新药企 | 创新100强 | 百济 | 信达 | 君实 | 复宏汉霖 | 康方 | 和黄 | 荣昌 | 亚盛|康宁杰瑞|贝达|微芯|再鼎|亚虹
跨国药企|MNC卓越|辉瑞|AZ|诺华|罗氏|BMS|默克|赛诺菲|GSK|武田|礼来|诺和诺德|拜耳
供应链|赛默飞|药明|凯莱英|泰格|思拓凡|康龙化成|博腾|晶泰|龙沙|三星
启思会 | 声音·责任 | 创百汇 | E药经理人理事会 | 微解药直播 | 大国新药 | 营销硬观点 | 投资人去哪儿 | 分析师看赛道 | 药事每周谈 | 中国医药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