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锂电圈,正上演着一场极致的“冰火两重天”:一边是碳酸锂价格在7.5万元/吨的低位徘徊,赣锋锂业等头部企业陷入亏损泥潭;另一边是储能订单排到2026年一季度,电池厂疯抢上游产能,固态电池赛道暗流涌动。当宁德时代枧下窝锂矿停产的靴子落地,当《矿产资源法》修订将锂纳入战略性矿产监管,整个行业突然意识到:这场持续两年的“内卷恶战”,终于要迎来格局重塑的转折点。
一、内卷困局:从“量增价跌”到“低水平重复”,锂电行业为何陷入死循环?
锂电行业的“内卷”,绝非简单的价格战,而是一场由资本狂热催生的“产能过剩+同质化”双重绞杀。回溯2021-2022年,碳酸锂价格一度飙升至60万元/吨,“拥锂者为王”的神话吸引了无数资本涌入——从传统制造业到跨界玩家,纷纷扎堆锂电材料、锂矿开采赛道,只求“分一杯羹”。
这种狂热直接导致了两个致命问题:
产能过剩失控:2024年锂电池出货量是2020年的8.3倍,但同期锂电各环节产能却暴涨10-25倍。以磷酸铁锂材料为例,2020年生产企业不足20家,2023年底已超80家,“新玩家扩产、老玩家加码”的恶性循环,让常规产品供给严重过剩。
同质化恶性竞争:为了消化过剩产能,企业不得不陷入“以价换量”的死局。磷酸铁锂电芯均价从2023年的0.7元/Wh跌破0.5元/Wh,同比跌幅超30%;正极材料行业更惨,2024年总产值2096.2亿元,较2022年高点腰斩,A股14家主要正极企业过半出现净利润亏损。更讽刺的是,技术门槛被快速拉平——2024年仅有5家企业能稳定生产的四代高压实磷酸铁锂材料,如今近10家企业可批量供应,“低水平重复”彻底吞噬了行业利润。
高工产业研究院院长高小兵的评价一针见血:“下游电池厂深知上游产能过剩,干脆用招标压价,‘价低者得’的规则,把价格战推向了极致。”这种“内卷”不仅伤害企业盈利,更拖累了技术创新——当企业把精力都放在“每吨便宜多少”上,谁还愿意投入重金研发下一代技术?
二、反内卷破局:政策“重锤”+供给洗牌,合规化成行业新门槛
2025年,一场由“政策驱动+行业自律”组成的反内卷风暴,终于打破了僵局。这场风暴的核心,是从“无序扩张”转向“合规化、高质量发展”,而锂矿环节成为第一个被整治的“重灾区”。
1. 政策定调:锂矿监管从“宽松”到“严管”
7月1日,新版《矿产资源法》正式实施,锂首次被明确为战略性矿产,审批权限收归中央,实行“保护性开采”。这意味着过去地方层面“能快则快”的宽松开发模式彻底终结——此前江西宜春、四川甘孜等地的锂云母矿,不少存在“矿权不清、环保不达标”的历史遗留问题,如今必须重新提交储量报告、接受合规评估,停产换证周期甚至长达1-2年。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宁德时代控股的枧下窝锂矿——这座年产能10万吨LCE(占国内产量11%)的矿山,因采矿证问题在8月突然停产,直接引发碳酸锂现货、期货价格反弹。短期看,停产造成了供给扰动;但长期看,这是行业“去伪存真”的必经之路:那些依赖“灰色空间”运作、缺乏合规矿权的中小企业,将在这次整治中逐步被淘汰。
2. 行业自律:从“价格战”转向“价值战”
政策之外,行业协会也开始主动发声。8月,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锂业分会发布《关于锂行业健康发展的倡议书》,明确反对低价无序竞争,引导企业聚焦“品质、技术、服务”。头部企业已率先调整策略:天齐锂业主动放弃低端散单,转向高能量密度电池原材料的定制化生产,把商务谈判的焦点从“每吨便宜多少”变成“指标如何共创”;赣锋锂业则押注固态电池,试图用技术壁垒摆脱价格战泥潭。
更关键的是,行业对“成本”的认知正在重构。此前市场普遍认为碳酸锂现金成本约6.8万元/吨,但在合规化要求下,矿权维护、环保投入、合规审核等隐性成本被纳入核算,全成本已升至7.8万元/吨左右。这一变化直接体现在市场价格上——近期碳酸锂期货在7.8万-7.9万元/吨区间横盘,说明产业链已认可这一新“成本锚点”,低价恶性竞争的空间被大幅压缩。
三、三巨头生死局:资源、成本、技术的差异化竞速
在反内卷的浪潮中,赣锋锂业、天齐锂业、中矿资源三大锂企,走出了三条截然不同的生存路径。他们的选择,不仅决定了自身能否穿越周期,更将重塑未来锂电行业的格局。
1. 天齐锂业:“成本杀手”的抗周期底气
天齐锂业的核心壁垒,是全球最优质的锂资源——澳大利亚格林布什锂辉石矿。这座矿山的锂品位高达3.73%,开采成本全球最低,即便碳酸锂价格跌破8万元/吨,天齐仍能保持盈利。2025年上半年,天齐又在技术上补短板:突破锂渣提钽铌技术,提升资源利用率;布局盐湖提锂DLE技术,降低对硬岩矿的依赖;落地50吨硫化锂中试项目,为固态电池铺路。
100%的资源自给率,让天齐成为周期下行期最“抗跌”的玩家。格林布什矿2025年规划产能达200万吨/年,意味着当锂价反转时,天齐能第一时间释放产能抢占市场。但风险也随之而来:过度依赖硬岩矿,如果未来固态电池技术路线转向盐湖提锂或回收,天齐的资源优势可能被削弱。
2. 赣锋锂业:“技术赌徒”的逆周期豪赌
赣锋正经历上市以来最艰难的时刻:2024年亏损20.74亿元,2025年上半年再亏5.31亿元,资产负债率攀升至58.55%,短期借款121亿元,货币资金已无法覆盖债务。但这家企业的“赌性”却丝毫不减:7月全资收购非洲最大Goulamina锂辉石矿,8月斥资1.3亿美元开发阿根廷盐湖,逆周期扩产押注2-3年后的产能释放。
赣锋的真正赌注,在固态电池全链条布局。它是全球唯一同时掌握“卤水+矿石+回收”技术的企业,更是唯一打通“硫化锂-固态电解质-金属锂负极”全链条的玩家——其硫化锂纯度≥99.9%,已向20余家客户供货,还与特斯拉、宝马签订长期合同,甚至在低空飞行器电池领域实现突破。这种“显微镜控成本、望远镜看技术”的策略,一旦固态电池量产落地,赣锋可能获得数倍于同行的回报;但如果技术路线失败,高负债将成为致命风险。
3. 中矿资源:“隐形冠军”的稳健生存术
相比前两者,中矿资源显得低调却韧性十足。它通过收购津巴布韦Bikita矿、加拿大Tanco矿,实现了100%锂精矿自给;2025年1月投产的3.5万吨高纯锂盐项目,将总产能提升至6.6万吨/年,聚焦高附加值产品。
中矿的核心优势是“铯锂协同”——其全球铯盐市占率超80%,高毛利的铯业务为锂板块提供了稳定的现金流,使其在锂价低位期无需依赖低价走量。但短板也很明显:中矿暂未布局固态电池等前沿技术,专注于锂盐提纯的“精细化运营”,虽然规避了技术风险,却可能错失下一轮技术革命的红利。
四、未来之战:固态电池赛道,谁能摘下“十倍皇冠”?
如果说锂资源是新能源时代的“石油”,那么固态电池就是重构行业格局的“新石油革命”。预计到2030年,全球固态电池市场规模将超2500亿元,而硫化锂作为核心原材料,成本占比高达60%-80% ,成为最具爆发力的细分赛道。
当前,硫化物电解质的制备技术呈现“三足鼎立”之势,谁能胜出,谁就可能掌控固态电池的未来:
固相法:赣锋、天齐领先,纯度99.9%左右,成本可降至30万元/吨,适配半固态电池。赣锋已实现量产供货,天齐50吨中试线落地,进度最快但技术门槛相对较低。
液相法:天赐材料突破6N(99.9999%)超高纯度,成本仅20万元/吨,毛利率超90%,已向宁德时代送样。非水液相法被业内认为是“未来主流路线”,但规模化生产仍需验证。
气相法:厦钨新能用CVD法实现99.99%纯度,纳米级粒径,适配高能量密度全固态电池,已送样日企和国内头部电池厂,但规模化后成本仍需降至50万元/吨以下才具备竞争力。
行业共识是,全固态电池将于2027年实现装车,2030年规模化量产。这意味着未来2-3年,是固态电池技术落地的关键窗口期。对锂企而言,现在的技术投入直接决定了下一个周期的地位:赣锋的全链条布局、天齐的中试追赶、中矿的暂时缺席,将逐渐拉开差距。
五、结语:反内卷不是终点,而是高质量发展的起点
锂电行业的反内卷,不是简单的“价格止跌”,而是一场“产能出清+技术升级+格局重塑”的系统性变革。从政策严管锂矿合规,到企业放弃低价战转向价值竞争,再到固态电池赛道的技术竞速,整个行业正在从“野蛮生长”走向“精耕细作”。
对投资者而言,选择的逻辑已清晰:
追求确定性,选天齐锂业——顶级资源壁垒+最低成本,抗周期能力最强;
偏好高弹性,选赣锋锂业——固态电池全链条布局,一旦技术落地,回报空间巨大;
倾向稳健性,选中矿资源——铯锂协同提供现金流安全垫,适合规避技术风险。
但无论押注哪家,都需记住:锂价的底部已现,固态电池的爆发只是时间问题。正如赣锋锂业李良彬所言:“锂有60万元一吨的昨天,就可能有10万元一吨的明天。”但更重要的是,在下一个周期,锂将不再是单纯的“大宗商品”,而是绑定技术创新的“战略资源”——只有那些既掌握资源、又掌控技术的企业,才能真正笑傲江湖。
(风险提示:本文数据来源于SMM、公司公告及公开行业报告,仅为行业分析,不构成投资建议。锂价波动、技术迭代、政策变化可能影响企业业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