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医疗:从“争议漩涡”到“破局突围”,2025年中报背后的价值重估信号

用户头像
星枢众贤集
 · 湖北  

在医疗器械行业的“内卷”与“出海”双线博弈中,微创医疗(00853.HK)始终是市场关注的焦点——有人诟病其分拆“掏空”、负债高企、持续亏损,也有人看好其全产品线布局与国产替代潜力。2025年中期业绩发布会的召开,如同一次“全面体检”,不仅用数据回应了争议,更勾勒出这家国产器械龙头从“研发投入期”向“盈利释放期”转型的清晰路径。当市场还在纠结短期股价波动时,微创已在冠脉突破、出海提速、债务优化三大维度埋下价值重估的种子。
一、争议破局:三大核心质疑的中报回应
长期以来,微创医疗被市场反复讨论的三大问题——分拆上市、高负债、持续亏损,在2025年中报中得到了实质性解答。这些曾被视为“利空”的因素,如今正逐步转化为推动公司前行的“动能”。
1. 分拆不是“掏空”,而是“协同反哺”
“分拆会稀释集团价值”的声音,在2025年上半年被彻底打破。微创的分拆逻辑并非简单“拆架子”,而是通过“控股+协同”模式,让子公司成为集团的“增长引擎”:
心脉医疗:作为最早分拆上市的子公司,已从“依赖集团”转向“反哺集团”,2025年上半年海外收入同比增长95%,贡献集团17.3%的出海增量,其主动脉支架系统在欧洲市场的临床突破,进一步打开全球空间;
心通医疗:更成为集团“财务救火队员”,上半年净亏损同比收窄96.2%,左心耳封堵器累计突破750例商业化应用,海外收入增长235%。而其与CRM(心律管理业务)的合并预案,更是“1+1>2”的关键一步——CRM拥有国内独一份的LBBA(左束支起搏)技术,EBITDA已转正,估值甚至高于当前心通市值,合并后将形成“瓣膜+心律”的全球独有的心脏病产品平台,共享销售渠道,彻底解决心通产品线单一问题;
电生理“潜在并表”:市场关注的电生理业务,目前集团持股比例虽未达控股,但从“运之于掌”的管控逻辑看,未来通过定增或股权调整实现并表是大概率事件——这将补全微创在电生理领域的短板,形成“心血管介入+心律+电生理”的完整闭环。
分拆的本质,是引入外部资金与资源,破解医疗器械“高研发、长周期”的资金困局。若不分拆,微创难以在冠脉、骨科、机器人等多赛道同时发力;而通过分拆保持控股,既避免了“同业竞争”,又能通过协同效应放大集团价值——这正是微创区别于其他器械企业的“生态化”布局思路。
2. 负债不是“雷区”,而是“可控优化”
19亿美元有息负债曾是市场对微创的“最大担忧”,但2025年上半年的债务重组动作,已勾勒出清晰的化债路径:
国资“输血”降成本:上实资本(上海市属国资)战略入股7%,不仅带来资金支持,更凭借政府背景帮助微创获得低息银行贷款——目前集团已通过银团贷款置换11亿美元高息债务,综合融资成本下降1.5个百分点;
业务重组化债:CRM与心通合并后,CRM的1.6亿美元可转债将通过“债转股”或银行贷款置换化解,2.5亿美元优先股回购义务也将取消,直接减少集团短期债务压力;
资产出售“减负”:上半年集团剥离10家非核心业务,贡献1.15亿美元收益;近期又出让外科业务股权至35%(不再并表),预计2025年减少亏损超3000万美元。
更关键的是,微创的债务结构正在“变长变优”:12个月内到期的短期债务从8亿美元降至4亿美元,剩余债务多为2-3年长期贷款;现金储备达10.4亿美元,较年初增长6%,足以覆盖短期偿债需求。管理层明确提出“1-3年负债率降至50%以下,3-5年降至30%左右”的目标,这一节奏远快于市场预期。
3. 亏损不是“常态”,而是“战略主动”
2025年上半年3600万美元净亏损,同比收窄66%;经调整EBITDA扭亏为盈,同比增长116%——这组数据揭示了微创亏损的“本质”:不是经营恶化,而是“主动投入”后的阶段性结果。
2020年之前,微创是盈利的;但为了突破“卡脖子”技术,公司在集采导致收入缩水的背景下,仍坚持每年超20亿美元研发投入,打造出覆盖心血管、骨科、机器人等10大领域的全产品线。这种“主动性亏损”,在2025年开始进入“回报期”:
降本增效见效:三大费用率从64%降至55%,研发费用同比缩减37%(聚焦核心项目),销售费用率下降1个百分点;
高毛利业务放量:冠脉业务净利润率提升至21%,CRM业务EBITDA转正,手术机器人净亏损收窄59%;
产品溢价释放:火鹰支架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临床成果,证实双抗疗程可从12个月缩至1个月,成为全球唯一有顶级期刊背书的短疗程支架,未来在欧美市场的定价权将显著提升。
管理层的逻辑很清晰:医疗器械的核心竞争力是“产品壁垒”,短期亏损换来了40款绿色通道创新产品(连续10年行业第一),换来了全球100多个国家的市场覆盖,这种“先投入后收获”的模式,远比“赚快钱”更具长期价值。
二、业务深析:四大核心板块的“破局信号”
微创的价值重估,不仅在于财务数据的改善,更在于核心业务的“突破性进展”。从2025年中报看,冠脉、手术机器人、心通-CRM、骨科四大板块已形成“多轮驱动”格局。
1. 冠脉业务:从“国产龙头”到“全球玩家”
冠脉是微创的“基本盘”,2025年上半年收入虽同比下降2%,但净利润增长64.4%,净利率21%,展现出“量价平衡”的韧性:
产品结构升级:13款新产品加速入院,可吸收支架“火鹮”、旋磨系统完成30个省份挂网,冲击波球囊覆盖24个省份,高毛利有源产品收入占比从15%提升至25%;
全球临床突破:火鹰支架在欧洲的临床研究证实“短疗程安全性”,这一成果将推动其在欧洲市场的渗透率从5%提升至15%,2026年美国上市后有望抢占20%市场份额;
盈利空间可期:管理层目标未来2年将冠脉净利率提升至25%,若美国市场如期放量,净利率有望突破30%——要知道,全球冠脉龙头雅培的净利率也仅28%,微创的盈利潜力已比肩国际巨头。
2. 手术机器人:出海“黑马”的指数级增长
手术机器人是微创最具想象空间的业务,2025年上半年收入同比增长77%,海外收入接近3倍增长,成为集团“新增长引擎”:
订单与装机双爆发:全球综合订单近150台(图迈89台、鸿鹄59台),商业化装机突破100台,其中海外装机16台(2024年全年仅5台);
技术壁垒领先:图迈成为全球首台获批的远程手术机器人,在巴西、西班牙、印度等市场已实现临床应用,非洲多国政府甚至从总统层面推动采购;
盈利路径清晰:单台机器人毛利率超60%,随着订单放量(管理层预计年底海外装机50台),2026年有望实现EBITDA扭亏,成为继达芬奇之后全球第二家盈利的手术机器人企业。
3. 心通-CRM合并:心血管领域的“超级平台”
心通与CRM的合并,是微创2025年最关键的战略动作,将彻底改变国内心血管器械市场格局:
产品线互补:心通擅长瓣膜(TAVR),CRM擅长起搏器与左束支起搏技术,合并后将覆盖“瓣膜+心律+左心耳封堵”的全场景,成为国内唯一能与美敦力、雅培抗衡的心血管平台;
海外协同:CRM在欧洲、日本已建立成熟销售网络,心通的瓣膜产品可通过该渠道快速进入海外市场,预计合并后海外收入占比将从12%提升至25%;
财务改善显著:CRM上半年EBITDA转正,心通净亏损收窄96.2%,合并后预计2026年实现净利润1亿美元,成为集团又一盈利支柱。
4. 骨科业务:从“拖油瓶”到“潜力股”
骨科曾是微创的“亏损大户”,2025年上半年收入同比下降3.7%,但净亏损收窄58%,自由现金流转正,显现出“底部改善”信号:
供应链调整见效:受中美关税影响,北美业务短期承压,但通过将国内高性价比半成品出口至美国工厂,毛利率提升4个百分点;
国产替代加速:国产膝关节销售收入增长171%,髋关节增长28%,已覆盖国内80%的三级医院;
海外新兴市场突破:除北美外,欧洲、拉美市场收入增长20%,国产膝关节获FDA批准后,有望成为海外新增长点。
管理层明确表示,骨科不会“小打小闹修补”,而是可能复制CRM的重组路径——或转让国内业务股权,聚焦高毛利的国际业务;或并入手术机器人板块,形成“机器人+骨科植入物”的协同方案。无论哪种路径,骨科从“拖油瓶”变“增长引擎”只是时间问题。
三、未来看点:投资者需紧盯的八大关键信号
微创的价值重估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跟踪业务落地节奏。对于投资者而言,2025年下半年至2026年,八大事项将决定其股价弹性:
1. 战略转型落地:从“研发型”到“盈利型”
管理层提出“2026年集团整体盈利”的目标,核心是研发投入从“广撒网”转向“精准聚焦”——研发费用率从13%降至10%左右,资源向冠脉、机器人、心通-CRM倾斜。需关注 quarterly 研发费用变化与新产品获批节奏,若研发转化效率持续提升,盈利时点可能提前。
2. 业务协同效应:心通-CRM合并进展
合并方案预计2025年底前签署约束性协议,2026年初完成股东表决。需重点关注两点:一是合并后的股权结构(微创持股比例是否保持绝对控股);二是海外渠道整合进度(CRM的欧洲渠道能否快速承接心通瓣膜产品)。若合并后12个月内海外收入增速超50%,将验证协同价值。
3. 集采边际改善:政策压力是否缓解
2025年上半年集采平均降幅从90%收窄至50%-60%,且创新产品准入优先。需关注冠脉旋磨系统、机器人等新产品是否纳入“创新集采”(降幅低于30%),以及骨科集采执行延迟后的放量节奏——若集采对收入的冲击进一步减弱,毛利率有望维持56%以上。
4. 海外业务提速:全球化平台的放量
集团出海收入目标全年增长70%-80%,核心看三大业务:手术机器人(年底海外装机50台)、心通瓣膜(进入20个国家)、冠脉火鹰(欧洲渗透率提升至10%)。需跟踪 monthly 海外订单数据,若出海收入占比从17%提升至25%,将标志全球化战略落地。
5. 骨科问题解决:重组路径明确
骨科可能的两种方案:一是转让国内业务股权(引入战略投资者),聚焦国际业务;二是并入机器人板块,开发“骨科手术机器人+植入物”套餐。需关注三季度是否有股权变动公告,若能复制CRM的重组逻辑,骨科2026年有望扭亏。
6. 电生理并表:补全心血管闭环
电生理目前是微创的联营企业,若通过定增将持股比例提升至51%以上并表,将补全“冠脉+心律+电生理”的心血管布局。需关注集团是否有定增计划,以及电生理的海外注册进度(目前仅覆盖34个国家)。
7. 化债进度:负债率降至50%
管理层目标1-3年负债率降至50%以下,2025年下半年需关注两点:一是10月CRM可转债是否通过银行贷款置换;二是是否有新增银团贷款落地。若年底负债率降至60%以下,将显著缓解市场对债务的担忧。
8. 冠脉全球崛起:火鹰美国上市
火鹰支架预计2026年在美国启动销售,需关注FDA注册进度(目前已进入临床数据核查阶段)。若能在美国抢占20%市场份额,冠脉业务收入将突破15亿美元,净利率提升至30%,成为集团最大的盈利来源。
四、结语:在争议中看清长期价值
微创医疗的故事,本质上是中国医疗器械行业“自主替代”的缩影——从被《瓦森纳协定》卡脖子,到在冠脉、机器人等领域实现全球突破;从分拆上市的争议,到子公司反哺集团;从高负债的担忧,到债务结构持续优化。2025年中报,正是这家企业从“投入期”转向“收获期”的关键节点。
市场往往纠结于短期股价波动,但从产业视角看,微创的价值在于:它是国内唯一拥有全产品线、全球化平台的医疗器械龙头,是少数能与美敦力、雅培同台竞争的中国企业。当火鹰支架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获得认可,当图迈成为全球首台远程手术机器人,当出海收入以70%的速度增长,这些突破远比短期利润更具长期意义。
对于投资者而言,微创不是“速胜论”的标的,而是“持久战”的选择——它需要时间兑现研发成果,需要时间完成业务重组,需要时间在全球市场建立品牌。但当八大关键信号逐一落地,当集团从“研发型”转向“盈利型”,这家企业的价值重估或许才刚刚开始。正如管理层所说:“中国需要微创这样的企业,需要有人去突破卡脖子技术,需要有人去建立全球品牌。”而这份产业责任,终将转化为长期的投资价值。

文末特别致谢@端木赤老师!您此前的深度分析文章,为本文的创作提供了诸多关键素材与专业视角,让内容的深度与可信度更上一层。值此中秋佳节,衷心祝您阖家团圆、万事顺遂,也愿您在股市中慧眼识珠、持仓长虹,收获满满!

#微创医疗# #微创医疗机器人# @雪球基金 @今日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