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头像
Don1t_know
 · 浙江  

$九源基因(02566)$ 各位大佬怎么看?

以下基于截至2025年8月29日的最新公开资料,对九源基因司美格鲁肽产品 吉优泰(JY29-2) 的研发进展、商业化障碍及系统性风险进行深度剖析:

一、核心进展:从领先申报到审批受阻

1. 里程碑事件与时间线

2024年4月:吉优泰(2型糖尿病适应症)作为国内首个司美格鲁肽生物类似药提交上市申请(NDA),共6个规格获药监局受理(受理号CXSS2400032-37),抢占先发优势。2024年12月31日:国家药监局发布通知件,显示吉优泰两个大规格(1.5mg/1.34mL、2mg/1.5mL)未通过审批,导致次日股价单日跌超5%。2025年3月:公司年报仍预期“2025年下半年获批”,但未披露具体补正计划。2025年8月:市场消息称若补充资料顺利,获批时间可能提前至2025年第三季度,但未获官方确认。

2. 适应症拓展进度

减重版“吉可亲” :2024年1月获临床试验批准(IND),目前处于临床阶段,进度显著落后于糖尿病版本。心肾获益证据缺失:原研药司美格鲁肽已证明可降低主要心血管事件风险18%(SUSTAIN-6试验)及心肾死亡风险29%(2025年新数据),但吉优泰未公开同类数据,可能影响医生处方意愿。

二、关键风险:四重壁垒阻碍商业化

1. 专利诉讼风险(最高优先级)

原研专利到期日诺和诺德司美格鲁肽中国专利到期日为2026年3月20日,若法院最终维持专利有效性,吉优泰在2026年前上市将面临侵权索赔。九源基因的妥协策略:已向药监局提交 专利声明(IV类) ,承诺“专利有效期内不上市”,但此承诺可能导致:丧失先发优势,错失2年市场窗口;被迫向诺和诺德支付专利许可费(若和解)。

2. 审批不确定性

大规格受挫原因未公开:药监局未披露具体拒批原因,业界推测可能与制剂稳定性生物等效性数据不足相关。公司回应称“意料之中,不影响整体注册进度”,但未释疑。规格缩减影响竞争力:获批规格可能限于小剂量(如0.25mg/0.5mg),而原研药1.5mg以上规格占减重市场主流,限制商业潜力。

3. 关联方同业竞争

大股东华东医药的竞品布局:华东医药(持股九源基因21.05%)的司美格鲁肽注射液已完成III期受试者入组,计划2024年内完成临床。双方共享销售渠道(华东医药为九源基因最大客户),但华东医药可能优先推广自有产品。利益冲突:九源基因核心产品骨优导源自华东医药技术转让,存在知识产权交叉,可能削弱吉优泰资源投入。

4. 生产与供应链风险

产能扩张的环保压力:2025年1月环评报告披露,拟新增年产1500万支吉优泰针剂,但项目涉及二氯甲烷、乙腈等高危化学品,环境风险等级III级(较高),投产进度可能受监管延迟。成本控制挑战:生物类似药生产纯化难度高,原辅料成本占比超60%,若集采降价压力传导,毛利率或低于骨优导(现毛利率>80%)。

三、市场前景:机遇与挑战并存

1. 市场规模与竞争格局

维度现状与预测对吉优泰的影响糖尿病市场2030年中国GLP-1市场规模439亿元(CAGR 27.5%)若2025年获批,可抢占首年50-60亿元份额减重市场中国肥胖人群1.2亿,潜在市场规模千亿级吉可亲进度滞后,恐失先机竞品进度13款国产司美格鲁肽进入III期,信达双靶点药已获批2026年专利到期后将陷价格战(首年定价或低于原研50%)

2. 商业化障碍

医保与集采压力:参考九源基因现有产品吉欧停(利拉鲁肽)集采后收入占比从18.8%暴跌至1.3%,吉优泰上市后可能面临:省级集采联动降价(预计中标价降至原研40-50%);DRG/DIP支付改革限制医院采购。渠道依赖症:公司对关联分销商销售占比持续提升(2023年超60%),若华东医药转向推广自有产品,将冲击吉优泰放量。

四、对九源基因的潜在影响

1. 财务风险传导

过度依赖骨科业务:骨优导收入占比达59%(2024H1),若吉优泰上市失败,公司恐陷“单腿走路”困局。现金流压力:2025H1营收同比下降9.1%至6.39亿元,研发支出持续高企(2025H1研发成本4963万元),10款在研产品需资金支持。

2. 战略调整可能性

备选方案:若吉优泰延迟至2026年后上市,公司可能:加速减重版吉可亲临床,差异化竞争;与诺和诺德达成专利许可,支付分成换取早期上市;寻求被华东医药并购,整合GLP-1管线。

结论:生死时速下的背水一战

吉优泰当前处于 “技术获批可行,但商业落地存疑” 的临界点:

短期关键节点:2025年9-10月药监局对补充资料的审评结果,将决定其能否在专利诉讼前上市。长期生存法则:必须突破三重矛盾——专利风险与市场窗口的矛盾、关联方合作与竞争的矛盾、创新投入与集采压价的矛盾

风险提示:若吉优泰最终延迟至2026年上市,九源基因估值可能面临30%以上折价(参照港股生物科技股对管线延迟的均值反应)。投资者需紧盯2025Q3药监局动态及诺和诺德专利诉讼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