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金钱的潮汐
#雪球星计划# $紫金矿业(02899)$ #紫金矿业# #铜周期#
铜金是一种共生矿,这种天然的共生关系也延续到了紫金的核心战略——铜金双轮驱动。
铜支撑工业金属需求,承载新能源和基建周期的成长逻辑;黄金则稳定现金流,具备抗周期能力,抵御铜价波动。
但矿业有两个核心特征,垄断性和周期性。
垄断性在于其稀缺且不可再生,获得矿源只有两条路径:要么自主勘探,从零开发;要么通过并购,快速获得成熟资产。早在二十年前,陈景河就为紫金明确了自主勘探与并购两手抓的国际化路径。
自2005年首次出海,以21%的股权入股加拿大顶峰矿业,到2025年最新的哈萨克斯坦Raygorodok金矿收购,紫金在这二十年间发起了数十笔并购。
其中,对其战略转型和全球地位影响最深远的,是围绕着铜金两大主线的交易:
Kamoa-Kakula、RTB Bor、Nevsun的收购,奠定了全球铜巨头地位;
Buriticá、Guyana Goldfields、Rosebel、Akyem的相继落子,使紫金跻身全球黄金玩家前列;
这一篇内容我们先来说紫金的铜矿。
2015年,全球矿企深陷去杠杆与破产潮的至暗时刻。紫金收拢了14亿美元现金,磨刀霍霍,剑指核心矿源。这一年,是紫金全球化并购的第十个年头,吃了不少亏,上过不少当,交出去学费若干。
也是这一年,紫金打出了海外并购最漂亮的一记Homerun:
收购Kamoa-Kakula铜矿。
Kamoa-Kakula位于刚果(金)Katanga铜矿带,是全球最大的未开发高品位铜矿之一,由加拿大Ivanhoe探获,矿体平均铜品位接近6%Cu,远高于全球主流矿山不足1%的水平,被誉为“皇冠上的明珠”。
然而明珠也有蒙尘的时候,由于刚果(金)政经环境复杂、资金需求巨大,Ivanhoe一直都没找到合适的战略伙伴。
就在此时,紫金伸出了橄榄枝,通过定向增发取得了Ivanhoe约9.9%的股份,投资金额约1.05亿加元,成为其重要股东,随后又追加约6700万加元行使防稀释权,累计持股达13.59%。
这笔诚意金,敲开了通往Kamoa-Kakula的大门。
同年12月,紫金通过全资持有的金山 (香港) 国际矿业有限公司与Ivanhoe、Kamoa Holding签署投资协议,总额4.12亿美元,用于购买Kamoa Holding49.5%股权的交易款项,首笔支付2.06亿美元现金,后续五期等额分期支付。
交易完成后,紫金间接持有Kamoa-Kakula铜矿约39.6%的权益。
Kamoa-Kakula项目在2021年7月正式投产,首期年产铜38万,2024年产能达到43.7万吨,2025年计划生产52万吨~58万吨铜,预计到2028年将扩张到80万吨以上,跻身全球单体最大铜矿之一。
直接把紫金抬进了全球铜玩家的第一梯队。
截至2025年,紫金在Kamoa-Kakula铜矿的总权益达到44.45%,按权益享有铜资源量约1900万吨,为该矿最大的持有人。有测算称,如果按照5万元/吨的铜价计,紫金矿业所持有的Kamoa-Kakula铜矿潜在资源价值近万亿元。
从终点看起点,策略都很好复盘,抓住对手方的低谷期,用极小的成本切入超大矿山,随着项目进展不断加码,最终坐上全球顶级铜玩家的桌子。
这套其实早在澳大利亚诺顿金田项目上用过:
先是在二级市场逐步建仓买入,接着通过定向增发锁定股份,最后发起全面收购要约,一步步完成了控制权的转移。
紫金之后的操作也延续了这个思路——不管是收购塞尔维亚RTB Bor的控制权,还是并购Nevsun公司、借此拿下Timok、Bisha矿山,本质上都是在铜业务主线上做补位,不断完善铜板块的布局。
2025年9月,一场黑天鹅事件改变了铜市的格局。
Freeport宣布旗下的Grasberg矿山停产,高盛随即下调了2025和2026年的全球铜产量预测,铜价应声上扬。而紫金持有的Kamoa-Kakula矿山三期已经投产,预计能顺势接过Grasberg的交椅,成为全球第二大铜矿,仅次于智利的Escondida。
有时候不得不感叹,运气来的时候老天都在帮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