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头像
做一个开心的陶朱公
 · 河南  

突发政策利好:2025年10月10日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政务领域人工智能大模型部署应用指引》恒为科技、铜牛信息站上政策风口
一、恒为科技:国产算力集群的“隐形架构师”
1. 昇腾384超节点的核心技术底座
作为华为昇腾生态“算力协同组”核心合作伙伴,恒为科技为昇腾384超节点(单机柜集成384颗昇腾910B芯片)提供液冷集群架构和硬件深度适配双重技术支撑。其独创的正交架构设计(计算节点与交换节点分离)减少线缆互联损耗,使超节点柜间通信效率提升50%,同时通过自驱环路热管技术(LHP)实现38分贝超静音运行,完美适配政务场景对稳定性和低噪音的严苛要求。这种技术能力使其在“全国一体化算力网”建设中成为**省级智算中心的必选方案**,例如其液冷系统已通过华为Atlas 950超节点严苛测试,可靠性较传统方案提升1倍。
2. AI应用层的垂直突破
2025年9月公告的**收购数珩科技75%股权**(A股首例AI RaaS并购案),标志着恒为科技从硬件供应商向“算力+应用”综合服务商转型。数珩科技的S-GPT引擎可本地化部署,已在金融、教育等领域实现政策智能匹配、公文生成等场景落地,其与恒为科技昇腾DeepSeek一体机的结合,将直接切入政务领域的智能政策解读和民生诉求响应场景。收购后,恒为科技可提供从算力底座到模型训练、场景落地的全链路服务,形成“硬件×软件”的协同壁垒。
3. 国产化替代的战略卡位
恒为科技的液冷服务器、智算交换机等产品已实现100%国产芯片适配(飞腾CPU+昇腾GPU),并参与制定《大规模智算集群服务 部署交付》行业标准。政策明确要求政务智算中心“满足自主可控要求”,而恒为科技在国产化适配度、能效比(PUE≤1.15)、可靠性(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5万小时)三大维度均领先行业,成为地方政府规避“技术卡脖子”风险的首选。
二、铜牛信息京津冀政务云的“量子+经典”双轮驱动者
1. 区域算力枢纽的基建垄断地位
作为北京市国资委唯一IDC上市平台,铜牛信息在密云布局的6000机柜智算中心(分两期建设)是京津冀算力枢纽的核心节点,预计2025年Q4启动一期交付,新增算力近两倍。政策要求“省级部门统一部署智能算力资源”,而铜牛信息凭借**北京市属国企身份**,在政务云市场具备排他性优势——北京市2025年政务云市场规模超15亿元,其有望获取40%以上份额。此外,其自建数据中心(PUE≤1.3)的电费成本占比仅40%(行业平均55%),绿电采购模式进一步降低能耗成本,形成“低成本高可靠”的竞争壁垒。
2. 量子计算与经典算力的融合创新
铜牛信息的“量子计算能力中台”接入6台量子计算机(覆盖超导、光量子等技术路线),是国有资产云中唯一提供多技术路线算力调度的平台。其与摩尔线程联合开发的“量子-经典融合模型”已在金融风控场景试点,较传统方案效率提升40%。政策鼓励“探索政务智能体、具身智能等创新应用”,而铜牛信息的量子技术储备可在灾害预警(量子加密通信)、公共安全(量子算法优化监控模型)等场景形成差异化优势,这种技术路径与政策导向高度契合。
3. 国产GPU生态的深度绑定
通过与摩尔线程的战略合作,铜牛信息的云服务平台基于MTT S4000卡优化AI训练效率,算力输出能力提升30%,并计划在2025年底前完成100+行业软件兼容认证。政策强调“算力网络兼容多元技术路线”,而铜牛信息的“经典+量子”融合架构和摩尔线程GPU适配能力,使其在政务大模型部署中可灵活应对不同技术需求,避免陷入单一技术路线依赖。
1. 恒为科技被纳入“华为生态链”和“算力基础设施”大类。其液冷技术、昇腾超节点合作、国产芯片适配能力,与拓维信息神州数码等华为昇腾生态企业形成技术互补。
2. 铜牛信息被归入“政务云与数据治理”大类。其区域垄断性、量子技术布局、国资云属性,与深桑达A太极股份等全国性政务云服务商形成区域协同。
这种归类方式侧重技术路线代表性和全国性布局能力。事实上,恒为科技的液冷集群方案、铜牛信息的量子算力调度,均是政策鼓励的技术创新方向,其受益程度甚至高于部分全国性企业。
三、风险与机遇的再审视
1. 恒为科技的短期挑战
- 收购整合风险:数珩科技承诺2025年净利润0.48亿元,若业绩不及预期可能影响估值。
- 订单转化节奏:昇腾超节点项目的落地周期较长,2025年业绩弹性可能集中在2026年释放。
2. 铜牛信息的战略机遇
- 量子计算商业化临界点:若2026年量子通信相关收入占比达20%,其估值逻辑将从IDC服务商向“算力+场景”综合方案商切换,PS估值有望从3.1倍提升至5-6倍。
- 区域政策倾斜:京津冀算力枢纽的专项补贴、智算中心审批加速等政策红利,可能超预期推动其密云项目进度。
恒为科技和铜牛信息是政策红利的直接受益者,其核心价值在于:
1. 技术不可替代性:恒为科技的液冷超节点架构、铜牛信息的量子算力调度,均为政策鼓励的创新方向。
2. 区域垄断地位:恒为科技在国产算力集群中的技术卡位、铜牛信息在京津冀政务云市场的排他性优势,形成难以复制的竞争壁垒。
3. 生态协同效应:恒为科技通过收购补足应用层能力,铜牛信息通过量子技术构建差异化优势,均实现了“技术-场景-生态”的闭环。$恒为科技(SH603496)$ $铜牛信息(SZ300895)$ $中晶科技(SZ003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