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谷物流(SH603565)$ 接着阐述中谷物流外贸部分为什么能保持稳定增长。
一、需求侧:区域贸易崛起。
在供给受限的同时,市场对中小型船舶的需求却在持续走强。全球供应链正在从“全球化”向“区域化”重塑。中美贸易摩擦、地缘政治冲突等因素,促使中国企业为了供应链安全,将生产布局到东南亚、拉美、中东等更多元化的地区。这使得贸易流向变得更碎片化、区域化。数据表明,2001-2023年间,区域市场航线货量年均复合增长率达5.8%,高于远洋航线的3.6%。这种“短频快”的贸易模式,正是中小型船舶发挥其灵活性的主场,它们能更高效地连接区域内的中小港口,满足更高的靠港频率需求。
二、供给端:新船少,老船多
中小型船舶市场的坚挺,首先源于其供给端的天然壁垒。
新船订单严重不足:过去几年的新船投资主要集中在追求规模效应的超大型集装箱船上。数据显示,全球新造船订单中,高达71%的运力为12,000TEU以上的超大型船舶,而3,000TEU以下的中小型船供给严重不足。这意味着未来几年,中小型船的新增运力将非常有限,其年均供给增长率预计将从2024年的7.6%大幅降至2026年的0.9%。
现有船队严重老化:目前,中小型船队中船龄超过20年的比例很高。例如,在1,800-2,900TEU船型中,约有20%至23%的船舶船龄已超过20年,预计到2030年这一比例将升至45%。这些老船不仅运营效率低,更关键的是难以满足日益严格的环保法规(如欧盟EU ETS碳排费用),从而加速退出市场,进一步加剧了运力的稀缺性。
三、独特的运营灵活性
除了供需基本面,中小型船舶自身的特性也赋予了其不可替代的战略价值。
在红海危机等突发地缘事件导致航线中断时,大型船舶的航线网络可能陷入僵局。而中小型船舶凭借其灵活性,能够被迅速重新部署到受影响的区域(如红海、阿拉伯湾等),以填补运力缺口,维持区域供应链运转。这种能够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充当“急救队”的能力,让主流班轮公司(如MSC、CMA CGM)都愿意以高租金长期锁定优质的中小型运力,以保证自身航线网络的韧性。
四、总结与展望
总而言之,中小型船舶租金的坚挺,并非背离“运力过剩”的大周期,而是因为其身处一个供需结构更健康的细分市场。这个市场受到新船供给少、老船淘汰多、区域需求旺、运营灵活性强四重因素的强力支撑。
不过,任何市场都存在风险。近期资本和船东对中小型船舶的投资热情显著高涨,2025年上半年全球4,000TEU以下集装箱船的新订单几乎追平了2024年全年总量。如果这股投资潮持续下去,远期来看,当前紧俏的供需平衡也可能被打破。但至少在中期内,由于其订单交付排期已至2028年,结构性优势预计仍将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