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目前最新的行业分析和预测,未来两年光模块市场,特别是高速率光模块,需求非常旺盛,存在持续的供不应求风险。
AI狂潮与算力军备竞赛:这是最核心的动力。大模型训练和推理需要庞大的数据中心集群互联,800G乃至1.6T光模块是“信息高速公路”的基石。
配比率提升:新一代AI芯片(如GPU、ASIC)需要搭配更多的光模块。例如,H100配比约1:3,B300提升至1:4.5,而一些ASIC训练集群甚至达到1:8。
ASIC芯片崛起:微软、Meta、AWS等云巨头自研的ASIC芯片(如Maia, MTIA, Trainium)规模化部署,其网络架构往往需要比GPU时代更多的光模块。
数据中心技术迭代:传统的云数据中心也在从400G向800G升级,以应对普通云计算和视频流媒体等应用的带宽需求增长。
新玩家与新兴需求:
除了传统四大云厂商(谷歌、微软、AWS、Meta),AI新锐公司(如XAI、CoreWeave)、设备商(思科、Arista)以及主权AI(中东、欧洲等地)都成为了重要的需求方。
国内2025年市场需求规模700亿元,市场目前以400G为主,但随着英伟达特定版本GPU可能获批和华为910D芯片推出,预计2026年也将开始规模导入800G。
核心瓶颈在上游:光模块自身的产能可以快速扩张,但核心原材料尤其是光芯片(如EML、VCSEL) 的供应是最大制约。其扩产周期长、技术门槛高,导致交期延长。
厂商扩产进行时:面对需求,主要光模块厂商都在积极扩产。
华工科技 研创园一期和泰国一期已投产,目标是到2027年达产超4000万只/年(涵盖高速率产品)。
中际旭创 (InnoLight) 作为全球光模块龙头,尤其是800G模块的主力供应商,其扩产动向牵动整个市场。扩产策略:“以销定产”、精准扩产。公司管理层在多次投资者交流中强调,其产能规划是基于下游客户(如北美各大云厂商)的实际需求预测,并进行前瞻性布局。其核心是保证产能的弹性和灵活性,以应对市场变化。根据多家券商研报分析,为了应对800G需求的爆发,旭创近年来一直在持续进行产能扩张和产线优化。其800G产能早已达到百万只/月的级别。
新易盛 (Eoptolink) 公司已在新加坡设立海外工厂,以配套国际大客户的需求。根据一些行业调研信息,新易盛正在大力招工、增加产线设备,以提升其高速率光模块的交付能力。其800G产能也在快速爬升,目标是紧追龙头,满足客户需求。和高通合作发布全球最低功耗的下一代光模块,也彰显了其技术实力和扩张野心。
剑桥科技 被分析师预测2026年光模块出货量有望达到250-300万支(以800G/1.6T为主),其上海和马来西亚基地也在扩产。
表格中各大光模块厂商积极扩张产能,主要是由于AI应用推动算力需求爆炸式增长,特别是高速率光模块(如800G、1.6T)的需求非常旺盛。华工科技在投资者问答中就提到,上半年订单增幅达50%以上,且预计下半年增速更大。
技术路径演进:为提升性能、降低成本,硅光技术和CPO(共封装光学) 等先进方案渗透率将快速提升。这可能会在长期内改变供应链格局,但短期传统方案仍主导。
综合来看,未来几年,尤其是2025年下半年至2026年,光模块市场(特别是800G及1.6T产品)预计将维持供不应求的格局。
需求侧:增长势头极其强劲且来源多元(AI、云计算、新客户、新技术),机构频频上修预测。
供应侧:虽然模块厂商积极扩产,但上游光芯片等核心元器件的瓶颈难以迅速解决,制约了整体供给能力的快速释放。供应链的紧张状况可能持续存在。
技术迭代风险:光模块技术迭代快(如LPO、CPO等),若厂商技术路线选择失误或跟进不及,原有产能可能面临风险。
地缘政治因素:贸易政策、出口管制等可能对全球供应链造成干扰,影响部分厂商的市场获取或原材料取得。
未来几年光模块需求在AI的强劲驱动下前景光明,供不应求很可能是行业的新常态。我们需要紧密跟踪全球主要云厂商的资本开支动向、上游光芯片的供需情况以及新技术(如硅光、CPO)的商用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