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红褪色:谁还记得陈光明时代的价值投资?

用户头像
资管网
 · 广东  

曾经的价值投资标杆,如今仍有一批产品深陷亏损泥潭中黯然失色。东方红资管的衰落,不仅是一场产品的溃败,更是一场系统性的信任危机。

2021年,东方红站在光辉的顶峰,管理规模高达2696亿元,被誉为“价值投资标杆”。然而四年后的今天,这家老牌机构规模缩水超千亿,旗下13只成立满三年的“三年期”基金产品未能实现正收益,6只基金自成立以来回报率低于-15%,东方红启兴三年持有A累计亏损达-35.05%。

01 辉煌往事,价值投资的黄金时代

东方红资管的崛起源于其独特的价值投资理念和明星团队。王国斌、陈光明、任莉组成的“铁三角”曾经是公司的灵魂人物。

王国斌作为东方红资管的奠基者,早在1998年就加入了东方证券,主导了资产管理业务转型。陈光明则将价值投资风格发扬光大,其管理的东方红4号在近8年时间中综合回报率超过400%。

1999年3月,25岁的陈光明赴任东方证券受托资产管理业务总部业务董事,意气风发。2004年3月,陈光明短暂离开东方证券一年,转身筹备东方基金,直至2005年3日又重回东方证券,2016年7月往前的10年间,他先后在东方证券资管部和东方红资管担任总经理。可以说,陈光明是一步一步的,从东方证券的研究员做到东证资管总经理、董事长。

王国斌,则是1986年进入北京大学,本科毕业后考取了北京大学的经管系硕士。

高善文和王国斌就曾是同寝室的室友。据说,高善文曾经讲过,当年还在北大的时候,某天晚上,他被一声巨响惊醒,从上铺探头下去,发现是王国斌在看《炒股三十六招》,读到兴处,心生共鸣,情不自禁一掌击在墙上。

在“铁三角”时代,东方红一直是价值投资理念的践行者,并且也以出色的投资业绩被市场追捧。

如今,辉煌只堪追忆。

02 斯人离散,核心灵魂相继离去

东方红资管的衰落始于核心团队的离散。自2016年起,创始团队陆续离职,王国斌创立君和资本,陈光明创办睿远基金,任莉转投泉果基金,林鹏则成立和谐汇一私募。

随后,刚登峰、钱思佳、李响、孙伟等与东方红资管一起成长的人才也相继出走。2021年原总经理张锋上任后仍未扭转人才流失的困局。

人才断层直接导致了投资理念传承中断和投资风格持续性受阻。目前东方红资管多以李竞、王焯、高义等新生代基金经理为主,多数任职时间不长。

03 产品溃败,三年锁定期成投资者枷锁

东方红资管旗下三年期产品的大面积亏损,暴露了公司在产品布局、投研能力和市场判断等方面的系统性问题。

多数表现不佳的基金集中于2021年发行,正值A股市场处于阶段性高点。东方红启兴三年持有A成立于2021年10月29日,彼时沪深300指数位于4800点附近,随后市场进入深度调整与震荡阶段。

据统计,截至2025年9月18日,全市场近三年跌幅居前的三年期产品中,东方红资管占据11席。这些产品平均成立于沪深300指数4800点附近,而截至2024年9月指数跌至3200点。

04 战略困局,转型乏力与规模缩水

东方红曾试图通过“平台化、多元化、市场化”转型突破瓶颈,但效果有限。曾被誉为“价值投资铁军”的东方红,逐渐失去了市场号召力。2021年8月,张锋接任东方红资产管理总经理,提出“二次创业”战略。他主导投研体系从“中心化”转向“去中心化”,鼓励多元投资风格,引入外部基金经理。

然而这些改革措施未能扭转颓势。截至2025年6月末,东方红资管非货基金管理规模下滑至1497亿元,跌至行业33位。

05 信任危机,投资者耐心不是无底洞

三年持有期产品最初是监管部门鼓励推出的创新产品,其设计初衷在于打破投资者短线交易的惯性思维,缓解基金公司面临的流动性压力。

然而现实却与初心相悖。一位业内资深人士指出,持有期产品的发行更应择时,理想情况是在市场处于底部区域时推出,从而实现与投资者共担风险、共享收益。

有投资者在社交平台上控诉:“封闭三年不是管住我的手,而是捆住了我的脚。”

市场分析认为,2021年公司以“规模扩张”为导向,在市场顶点发行锁定期产品,却未能及时捕捉新能源、科技等新兴赛道机会。

与此同时,如今的东方红开始热衷于追涨杀跌。仅举一列,港股市场中的泡泡玛特已经连续上涨了一年半,而东方红的产品在今年二季度姗姗来迟成为泡泡玛特的机构股东,合计持仓792万股。随即,泡泡玛特在8月下旬开始出现一轮暴跌,跌幅超过25%。

06 新掌门人的固收背景与权益挑战

2025年5月,东方红资管迎来新总经理成飞。他长期任职于国泰君安和国信证券,深耕固收与新业务领域。

成飞被市场视为破局关键。这位80后资管老将深耕固收领域近20年,其“摒弃无效规模攀比”“聚焦客户真实收益”的理念与东方红资管当前困境形成微妙呼应。

然而挑战同样显著。东方红资管权益类产品占比过高的结构性问题,与成飞擅长的固收领域存在专业跨度。新总经理成飞的上任被寄予厚望,但面对权益投研人才断层、多元风格转型不畅的困境,东方红资管要重建投资者信任,远非一日之功。

或许,对于东方红来说,陈光明时代的价值投资,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都看到这里了,就关注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