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安徽省白酒行业“四朵金花”之一的口子窖,如今正深陷自2009年成为全国兼香型白酒标准制定者以来最严重的经营危机。2025年上半年财报数据触目惊心:公司营收同比大幅下滑20.1%,净利润更是下降24.6%,二季度单季营收暴跌48.5%,净利润直接腰斩70.9%。这一连串数字背后,是一家曾经辉煌的区域酒企,在渠道控制力薄弱、市场竞争加剧以及全国化战略失效等多重压力下苦苦挣扎的艰难处境。
01 业绩:与竞争对手差距越拉越大
Wind数据显示,口子窖与竞争对手的差距正持续扩大。2022年,迎驾贡酒以55.1亿元的营收首次超越口子窖的51.4亿元,到了2024年,两者差距已拉大至13亿元。而口子窖与古井贡酒的差距更是惊人,从2020年的60多亿元扩大至2024年的近180亿元。
2025年上半年,口子窖的业绩表现堪称惨淡,归母净利润创近四年新低。公司全系列白酒营收全线下滑,其中高档酒收入占比下滑尤为明显。具体来看,上半年公司高档、中档、低档白酒收入分别为23.85亿元、0.32亿元、0.68亿元,同比分别下降19.80%、10.82%、2.59%。公司整体毛利率也同比下滑2.77个百分点,降至73.07%。
二季度的情况更是雪上加霜。口子窖高档白酒收入同比大幅下滑49.64%,直接导致公司二季度营收同比下滑48.48%,降至7.21亿元,毛利率同比大幅下滑9.86个百分点。
02 市场:省内遭双重夹击,省外扩张乏力
口子窖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其大商制渠道模式的积弊集中爆发。这种过度依赖大经销商的模式,使得公司对终端动销和价格管控能力极为薄弱。
在安徽省内市场,口子窖面临着来自古井贡酒和迎驾贡酒的双重夹击。古井贡酒通过“三通工程”,将渠道下沉至乡镇终端,实现了市场的深度渗透;迎驾贡酒则凭借“生态洞藏”概念,成功抢占300 - 500元价格带。2025年第二季度,口子窖省内营收同比大幅下滑54.01%,降至5.15亿元,曾经稳固的基本盘已然出现松动。
省外市场方面,口子窖的全国化战略已经困扰公司长达十年之久。自2015年上市以来,口子窖就提出了全国化战略,但省外营收占比长期在15% - 20%之间徘徊。2025年上半年,省外收入仅3.84亿元,同比下滑19.2%,仅占总营收的15.2%,较2018年的15.7%不升反降。
对比之下,古井贡酒通过并购黄鹤楼、明光酒等品牌,省外收入占比达到40%左右;迎驾贡酒在江苏、浙江等华东市场的营收占比也已达35%左右。口子窖的全国化之路,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03 定位:兼香型优势未转化为市场认知
作为兼香型白酒的代表,口子窖“兼香标准制定者”的定位,却未能转化为消费端的广泛认知。在省外市场,口子窖被视为“区域小众品牌”,其兼香型特点在全国市场的接受度远低于浓香、酱香型白酒。
再加上省外市场交由大经销商运营,公司对终端的控制力较弱,这进一步阻碍了其全国化扩张的步伐,使得口子窖在全国市场的布局举步维艰。
04 信心:实控人减持,市场担忧加剧
公司实控人之一的刘安省,自2018年开始已经进行了四次减持。2025年7月21日,公司公告披露,刘安省拟减持不超过一千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67%,以当前市场价估算,总金额约3.5亿元。
此次减持距离其2024年9月转让股份仅隔11个月,如果按最大比例计算,其持股比例将降至8.9%左右。这一行为引发了市场对口子窖“创始团队撤离”的担忧,进一步动摇了投资者的信心。
如今的口子窖,仿佛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省内市场被挤压,导致业绩下滑;业绩不佳又使得资源投入不足,省外扩张无力;省外扩张受阻,全国化目标遥不可及,进而导致业绩进一步下滑。
十年前,口子窖还是安徽白酒行业的标杆企业,风光无限;然而今天,它却站在了悬崖边缘。大商制积弊、产品定位模糊、省外扩张乏力以及实控人连续减持,这些因素都指向一个残酷的现实:口子窖的转型之路已经刻不容缓。
如果口子窖无法在渠道改革、产品定位和全国化战略上实现突破,这家曾经的兼香型白酒代表企业,恐怕难逃被市场边缘化的命运。
都看到这里了,就关注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