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誉为“纸茅”的晨鸣纸业(000488.SZ),正经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时速。2025年上半年,这家造纸巨头交出了一份震惊市场的成绩单:营收21.07亿元,同比暴跌84.83%;净亏损高达38.58亿元,亏损额在A股公司中高居第六,甚至超过金地集团、绿地控股等房企。然而就在亏损数据披露后,华泰柏瑞基金、民生加银基金等机构却密集登门调研。这家企业究竟是“明日黄花”还是“潜力股”?其背后折射的,是中国传统制造业在周期寒冬中的挣扎与自救。
01 行业寒冬与自身危机
晨鸣纸业的巨额亏损,并非偶然。
行业供需失衡是主因。2025年上半年,造纸行业新增产能集中释放,但终端需求疲软,导致白卡纸、文化纸等主要产品价格暴跌超30%。而木浆、等原材料成本降幅不足15%,利润空间被严重挤压。更严峻的是,公司债务危机全面暴发:累计逾期债务38.21亿元,332个银行账户被冻结,部分生产基地被迫停机检修,产能利用率骤降。
跨界金融的“后遗症”持续发酵。晨鸣纸业曾大举布局融资租赁、保理等金融业务,但经济下行导致坏账激增。2024年,融资租赁款坏账损失高达14.68亿元,应收保理款计提坏账准备9.13亿元,金融资产减值准备累计达46亿元。与此同时,公司总负债攀升至506.74亿元,资产负债率85.93%,其中短期借款233.26亿元,而货币资金仅9.54亿元,流动性几近枯竭。
管理问题加剧困境。审计机构直指公司存在“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管理层风险意识不足,应对措施失当。而原董事长陈洪国在2024年巨亏74亿元后仍领取207万元年薪,引发市场对公司治理结构的质疑。
02 机构扎堆调研:曙光初现?
就在市场一片悲观之际,机构投资者却突然转向。9月15日,华泰柏瑞基金、民生加银基金等机构集体调研晨鸣纸业,核心关注点直指复工复产进展与债务化解成效。
自救行动方面,寿光基地全面复工:作为核心生产基地,寿光基地已实现从化学浆到高档铜版纸的全产业链复产,9月首艘进口木片货轮停靠潍坊港,供应链恢复常态化运作。
资金“输血”方面,地方政府牵头成立10亿元专项救助基金,23.1亿元银团贷款已发放首笔资金,缓解燃眉之急。
债务重组方面,通过省级债委会协调,多数金融机构同意展期、降息,预计降低财务费用7亿元;同时加速处置上海、深圳等地的非主业资产,回笼资金补充流动性。
2025年新实施的《制浆造纸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强化环保要求,高耗能产能加速出清;中央“反内卷”政策剑指低价竞争,市场集中度有望向头部企业倾斜。晨鸣纸业凭借100%木浆自给率、200万亩原料林基地的“林浆纸一体化”优势,或成整合受益者。
03 逆转之路:挑战与机遇并存
尽管积极信号频现,但晨鸣纸业的复兴之路仍布满荆棘。
短期来看,产能恢复依然存疑。江西、吉林、湛江三大基地仍处停机状态,复产时间表未明确。若延迟复工,全年现金流难以改善。
行业竞争白热化,白卡纸产能过剩短期内难解,公司虽转向高附加值产品(如食品卡、铜版卡),但转型成效需时间验证。
公司亮点包括湛江基地采用全球领先的连续蒸煮技术,吨浆成本较外购低500元;中水回用率达75%,技术专利支撑绿色转型。新任董事长胡长青提出“新晨鸣、新出发”,剥离金融资产、压缩融资租赁规模,回归造纸核心业务。
04 涅槃重生还是昙花一现?
晨鸣纸业的案例,是中国传统制造业转型的缩影。从“纸茅”到ST戴帽,再到机构调研热潮,其命运起伏映射出行业周期、企业战略与政策环境的复杂博弈。短期看,复工复产与债务重组是生死线;长期看,能否抓住政策红利、以技术创新穿越周期,才是逆转的关键。
供应链的恢复只是第一步,真正的考验在于:当行业寒冬退去,晨鸣纸业能否以更轻盈的姿态、更硬核的技术,重新站在造纸产业链的顶端?市场正拭目以待。
都看到这里了,就关注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