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财务回顾和股东回报
名创25Q1收入增长19%(名创国内增长9%,门店数量增长6%,可比同店销售额下滑中个位数;名创海外增长30%,门店数量增长24%,测算同店销售额增长6%;TOPTOY增长59%,门店数量增长75%,测算同店销售额下滑9%)。
毛利率为44%,毛利增长21%快于收入增速。但是由于快速开店的影响,销售费用增长47%(IP授权费用增长40%,物流费增长31%,海外直营店开销增长71%),管理费用增长27%,在这两大项的影响下,经营利润的同比直接干成了-5%。
再往后,其他杂七杂八的支出(包括收购永辉的举债利息,可转债利息等等),造成财务和其他净收入为负,最终归属净利润大幅下滑29%。
股东回报方面,一季度回购2.6亿人民币,一季度净利润4.2亿人民币,股东回报率2.6/4.2=63%,还不错。
二、 前期买入逻辑的再回顾
每一次季报出来,都需要和前期买入的逻辑进行回购,看看是否有变化。
名创我的买入逻辑主要有几点:1、赌一把“增长本身就会带来增长”;2、相信IP战略能够为名创带来独特的“量价齐升”;3、名创具备一定的先发优势,而这个市场(小商品市场)规模不大,其他巨头并没有太强动力进来竞争。名创优品——验证下“增长本身就能带来增长”2024/12/08周记-名创完成建仓及进一步讨论
现在来看,我认为部分逻辑是发生变化(或者说是我前期看错了的)。首先是第一条“增长本身就会带来增长”,这句话是冯柳的名言,但其实其适用范围应该更多是某种品牌或品类的快速消费品(对应制造商),而不是大而全的零售商。对于名创而言,即使旗下某款产品进入爆发期,又能旗下接近万个SKU的名创产生什么影响呢?
其次,IP战略能够带来“量价齐升”。其实当时这个逻辑我并没有想清楚,只是想当然的认为/相信可以,但目前来看其实没那么容易,至少我低估了“选品”的重要性。
“IP 授权费用一般分为买断制(一次性支付固定费用)、保底版权金 + 固定分成、纯分成三种模式,对于名创来说,大部分采用的是第二种,也就是先支付一笔保底的版权金,再根据产品的销售额按一定比例向 IP 方支付分成费用。
而最终 IP 授权费用的增速(40%)远高于名创营收的增速(19%)说明名创签约的很多非热门 IP 贡献的收入并不高,结合渠道调研信息,甚至很多 IP 最终是亏损的,因此,对于名创来说比较理性的做法是砍掉投入产出比不高的 IP,聚焦头部 IP,但这也需要名创对各 IP 有一定的预判能力,其实并不容易。”
海豚投研
前段时间看《富甲美国》,里面有段内容记忆挺深刻的,大概就是山姆沃尔顿本人就是选品方面的天才。
“你的店里到处都有可以卖出惊人数量、获取惊人利润的产品,只要你足够聪明,能把它们找出来,不怕麻烦地去推销它们。这是帮助我们公司单位面积销售额以戏剧性速度增长的真正诀窍。……你就必须得是以销售为驱策,……你或者是以运营为驱策——这种情况下你的主要精力应该放在减支增效商——或者你是以销售为驱策。那些真正以销售为驱策的商人,总是能不断改善运营状况。但那些以运营为驱策的人往往业绩平平,渐渐走下坡路。”
《富甲美国》
美的的方洪波说公司要长期发展,靠的是体制而不是人。沃尔玛和COSTCO能够常青,相信其“选品”能力也已经深耕在公司制度内,但名创呢?我还想不清楚。
最后,名创的先发优势是建立在别人尤其是巨头不进来抢市场的情况下,但是现阶段1)名创在海外要面临dollartree之类的当地折扣巨头的竞争,这与国内之前并无对应竞争对手是完全不一样的状态;2)名创毛利率太高,沃尔玛20%+,Costco 10%+,DLTR 30%+,名创40%+的毛利率能够持续吗?有时候在同质化严重的行业,这么高的毛利率,会是一种原罪(吸引别的竞争对手)。
三、 零售股的怪圈
读过巴芒的人,都应该知道零售股的艰难以及老巴有多讨厌这个行业。
但是正如老巴讨厌航空股又忍不住买点一样,零售股对于投资者总有一种难以名状的吸引:1、服务与产品接近生活,可以随时感受到;2)行业技术变化缓慢,需求常驻;3)历史上牛股也不少;4)研究难度大,但是草根数据多,即时反馈强,满足很多人信息饥渴/挑战七尺栏杆的desire。
巴菲特有一次说错过了亚马逊不可惜,因为他觉得贝索斯太牛逼,他没办法预测到在这种商业模式下亚马逊还能这么成功。名创看了半天,我想了想还是剁光算了,零售业确实看了几个月没啥感觉,我总不能一直去赌叶国富是下一个贝索斯吧,还是老老实实拥抱简单一些的企业吧。
自此零售股大部分折戟,名创排行本年亏损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