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6重庆车路云论坛手记:智慧交通“中国方案”,已经初现

用户头像
潘在
 · 湖南  

$信息发展(SZ300469)$ 3天2000公里,一台理想MEGA,独自从长沙往返奔袭重庆。若不是理想司机大模型VLA加持,即使是我这样的年纪,负荷仍难以承受。

买过不少智能车,MEGA是我用过技术最成熟的一款,但依然不敢完全放手,更不敢睡觉。

原因,正是这次论坛信息发展首席专家黄东总反复提及的“极端恐怖系数”:单车智驾系统再强,仍存在难以预判的极端场景。也正是为了化解这一世纪难题,“车路云听一体化”正式提上国家议程。

而这条路的底层土壤,叫做“信息发展”。

【印象一】空荡的后排 下午的分会场,坐席分布很有意思。 前排是赛力斯、五菱等主机厂,以及央广云听这类跨界单位。 而后排几乎没人。全场加起来不超过十人,冷冷清清。 这场景,让我想起早期的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东大会,巴菲特还得雇演员充场面。 无人坐的后排,恰恰是行业处于“无共识阶段”的真实写照:显然大多数人还没意识到它的边界与能量。但共识,往往就是从这样的角落悄然生长。

【印象二】行业一线的真实声音

信息发展黄东总(不要过度依赖智驾):

A. 智能网联车:北斗自由流

B. 两客一危一重:单北斗保险分润

C. 商用车:A+B【因经济性商用车电车渗透率最高】

“车路云听”方案的土壤是信息发展以上做的一切。即未来的表现形式。就像发送一条消息。其中间的链路很长很长。但是人们往往会忽略复杂性。点击一次发送。以为手机本来就应如此,发送信息本来就应如此简单。忘记了以前要写信,要粘信封,要贴邮票,要投递

刘华(央广云听总经理)

•传统FM已被边缘化,沦为“观察者”。

(云听迫切希望转为参与者,已在湖南高速做了测试片)

高总(交信北斗) 发言第一句:今天第一次学习到了‘听’。欢迎央广云听加入我们。 (一句话,平台方底气尽显,谁主导生态已一目了然)

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工信部直属) •单位法规将从最初的20条扩展至几百条。 •任何一个新兴行业皆如此——第一辆汽车的方向盘是自行车把手,没有安全带;第一座炼油厂诞生于车库。 •法规随着问题的出现而完善,而资源终会向制定标准的头部集中。

【印象三】“顾董事长好”:开场白背后的生态逻辑

从央广云听到所有一线车厂,所有嘉宾发言前都先问候了一句:“顾董事长好”。 在人情社会的中国,这传递了更明显的信号: 信发已是这个生态链中毋庸置疑的核心。

以前说“车路云”,如今加了一个“听”,未来或许还会有X、Y、Z……但它们都扎根于同一块土壤:信息发展

【参会后的个人感触】

智慧交通的“中国方案”,不是单点技术的竞赛,而是生态的培育。当车、路、云、听逐渐长成一棵大树,信息发展这块土壤的价值才会被真正看清。

当时,政策与共识并不是凭空而来,但趋势已经不可阻挡,我们甚至只要“坐着傻等”,该来的,自然会来。

或许不久将来,再回头看这次略显冷清的分论坛,会像复盘伯克希尔早期股东大会一样:

共识,总在无人注视时悄然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