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云业务与AI叙事能成吗

用户头像
丹尼尔汉
 · 湖北  

继第一篇讲《这次是不一样的阿里美团之战》,这一篇我想浅谈一下阿里云和AI潜力与机会,判断阿里巴巴股票是否值得长期持有。

首先进行数据分析。阿里云在2021年全球排名中以市占率9.55%排名全球第三。但在2025年云基础设施服务以4%的市占率排第四。前三名是亚马逊云,微软云,谷歌云。那阿里云为什么市占率会降低这么多?其实我猜可能原因是AI应用在海外的率先爆发,而我们国内相关AI应用企业起步相对少和晚,所以近几年国内AI云市场相比国外增长没那么快。除去AI云市场,其他的云服务讲道理也不会增长很大。所以进入2025年国内AI应用元年,阿里在云栖大会的叙事就是AI云。那具体AI云市场到底有哪些呢,市场有多大呢?第一个AI云服务的肯定是相关大模型的AI应用型企业了,这类解决工具类问题。比如大语言模型,文生图,文生视频,改文案,改图,改视频等应用。第二个AI云服务的就是垂直行业的AI解决方案提供商,像一些财会审计,还有律师程序员等行业,以前可能只是用系统方便人做一些工作,可能以后应用行业AI解决方案,直接辅助行业里的职场人进一步解决大部分繁琐工作,从而有时间做创造或者创意性的核心内容,为企业提供更大价值。另外个人认为,AI云服务是比传统云服务更大的市场,因为很多模型不是一次训练就完了,可能要保持行业领先,或者更好的为企业服务,需要定期去重新根据最新数据,以及最优模型进行训练。同时AI行业解决方案提供商,给行业带来的收益更大,它赚的钱会更多,那么它对应的AI云服务的消费能力相对传统云服务也会越大。AI云收入与利润也会相对以往会更可观。另外,算力稀缺性与昂贵也导致了绝大多数企业不会自己买芯片去训练,不像以前的云服务,小企业也可以在自家建个机房,不用购买企业云服务,同时企业云服务可选择的也更多。但AI云一般会选择更头部的,算力更足的。目前AI云市场国内没有公开相关市占率与营收数据,而且信息源不一样,数据还不一样,不过可以确认的是,AI云市场,前二是阿里云与火山引擎。而阿里云在最近的2026年一季报中云服务总体收入333.98亿。其中AI云市场估算可能就20%。60亿左右。所以未来潜力确实很大。不过投入也是巨大。

其次,除了以上ToB场景,面向C端的落地场景,除了大模型APP和AI智能体外。还有哪些可能还没发现的独特机会呢?我觉得可能是基于下一代的消费场景构建,且阿里已经站在了C位。大约半年前,苹果与阿里达成AI战略合作就证明阿里得天独厚的AI实力与优势。这个优势是什么,不光是AI云以及AI应用积累,最重要的我觉得可以是阿里的消费生态。大家可以想下未来,你只需要跟智能设备对话,让它帮你做各种消费决策包括即时消费或者远场消费,或者娱乐内容消费。只有阿里可以提供全方位的服务。那有人说,非它体系的服务不行吗?当然也能,但是如果苹果把这重要入口给了阿里,那阿里优先接入阿里生态内的消费服务顺理成章。另一个,接入非阿里生态内的消费服务可能数据存在孤岛,各服务商数据不互通,导致消费行为分析不全面。另外接入AI消费服务,难免大家都摸着石头过河,以后可能会出现各类问题。而阿里生态体系内的服务,可能能提供更稳定更有保障的服务。举例来说苹果更新操作系统,UI最早适配的都是苹果自己的应用。其他的应用适配慢慢跟进。

最后,从大模型AI应用来说,也许国内AI应用工具不一定会领先全球,但质量相对差一点但用起来本地化便宜的产品,肯定也会有很多。且他们需要用国内AI云训练。各行各业往后肯定需要通过AI优化业务,辅助工作。提供这类服务的企业需要国内AI云。如果找未来的AI机会,那投资芯片制造和设计这类最早看到业绩的公司之后,就应该是AI云服务厂商,那我们不如直接投资云AI厂商,风险低未来空间大。这类企业在国内就只能买阿里巴巴(字节还没上市)。如果,你能买美股,这几年可能错过了英伟达,可能错过了台积电。在国内呢,可能错过了寒武纪,又可能错过了中芯国际(这俩还存在一定的政策风险)。那押注未来的云基础设施厂,算是个不错选择。毕竟这俩大云厂商是寒武纪英伟达上游企业,云厂商今明两年开始使用自研芯片,往后自研芯片会不会逐步取代寒武纪的芯片,还不好说。所以阿里巴巴,可以说是当下在港股与A股市场里唯一能上的车了,即时可能跑的不快,你也没别的车可搭了。

(叠个甲,本人不是云和AI方面专家,也不是这块的从业者,所以本文纯主观以个人用户角度浅谈,希望能纯抛砖引玉。另外备注,因本人持有阿里巴巴股票,所以观点难免存在偏颇,所以不推荐股票,不承担任何责任,大家自行决策)

@今日话题 @雪球达人秀 $阿里巴巴-W(09988)$ $寒武纪-U(SH688256)$ $中芯国际(00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