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利时代的大宗供应链行业,这家连续入选世界500强的国企巨头,正通过“一体两翼”战略实现盈利能力的华丽转身。
2025年上半年,物产中大交出营收2885亿元、归母净利润20.40亿元的成绩单,净利润同比大增29.65%,创下自2021年以来半年度新高。
这一增速在“大宗供应链五巨头”中名列前茅,仅次于厦门象屿的32.48%增幅,远高于行业平均的6.1%净利润增长。
---
01 行业寒冬,巨头分化
2025年上半年,中国大宗供应链行业呈现出“总量微降、利润回升”的复杂局面。
五家头部企业——物产中大、建发股份、厦门国贸、厦门象屿、浙商中拓,总营收达到1.02万亿元,同比微降3.8%,但归母净利润却逆势增长6.1%至52亿元。
行业整体净利率仅0.52%,凸显出大宗供应链领域“薄利多销”的行业特性。
在这一背景下,头部企业走向分化。物产中大和厦门象屿净利润双双实现两位数增长,而厦门国贸、浙商中拓却持续承压,归母净利润出现大幅下滑。
同一市场,同一周期,不同命运,背后的分化逻辑源自企业的战略选择与运营能力。
02 业绩亮点,盈利提升
物产中大2025年上半年业绩最引人注目的特点是“营收微降、利润大涨”。
公司营业收入同比微降1.92%,但利润总额达37.37亿元,同比增长16.03%。更重要的是,第二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41.62%,增速显著高于第一季度的13.39%,显示出业绩加速改善的势头。
这一盈利提升主要得益于公司投资收益的大幅增长。2025年上半年,公司投资收益达28.84亿元,同比大幅增加,成为业绩上行的关键驱动力。
与此同时,公司每股净资产达到7.8元,同比增长12.97%,展现了公司内在价值的提升。
03 “一体两翼”,战略协同
物产中大业绩韧性的背后,是公司持续深化的“一体两翼”发展战略。
智慧供应链集成服务作为主体,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656.10亿元,占公司营业收入92.06%。公司销售钢材3797万吨,同比增长6.46%,煤炭3190万吨,同比增长14.13%,核心品类规模均列全国前列。
高端制造板块作为“一翼”,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60.76亿元,同比增长34%。其中电线电缆业务营收56.66亿元,增长24.97%;镁合金加工业务通过收购舜富精密,营业收入增长45.52%,利润总额增长54.22%。
金融服务板块构成另“一翼”,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68.51亿元。浙江国际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已集聚3619家会员企业,产能预售交易额262.63亿元,同比增长3.46%。
04 同业较量,模式比拼
与同行企业相比,物产中大在多项指标上处于行业领先位置。
从营收规模看,物产中大在五巨头中位列第二,低于建发股份的1438亿元,但高于厦门象屿的971.3亿元和厦门国贸的705.3亿元。
在盈利能力方面,物产中大净利率2.34%,在行业内位列第五,高于建发股份的0.80%,显示出更好的盈利质量。
与建发股份相比,两家企业都在积极推进战略转型。建发股份正全力押注供应链主业,上半年供应链业务营收占比从去年同期的72.6%增至84.94%。
而厦门象屿则在经营货量上表现强势,上半年经营货量突破1.2亿吨,同比增长19.02%,其能源化工、农产品与新能源材料货量增长均超过40%。
05 成长潜力,价值重估
物产中大正通过多条路径培育未来增长点。
公司研发投入持续加大,2025年上半年研发费用6.55亿元,同比增长27.96%。公司在高端制造领域重点突破“深海海洋用拖拽声探电缆”等关键技术,加速进口替代。
国际业务成为新增长极,2025年上半年公司进出口总额94.11亿美元,其中出口额同比增长超31.75%。公司正积极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业务,在东南亚、中东市场取得突破。
天风证券近期发布研究报告,认为物产中大制造业务高增长、供应链业务企稳,有望带动整体净利润增速回升。他们预测物产中大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为33、37、43亿元。
06 挑战依存,稳健前行
尽管业绩亮眼,物产中大依然面临诸多挑战。
大宗商品价格波动风险始终存在。2022-24年商品价格下跌,曾导致物产中大供应链业务毛利润下降30%、利润总额下降35%。
公司应收账款规模庞大,2024年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为45天,资金占用压力仍存。2025年上半年,公司经营性现金流虽同比改善55.87%,但仍为负值。
此外,公司负债率28.69%,在行业中处于中等水平,但如何平衡业务扩张与财务稳健,仍是管理层需要面对的长期课题。
---
展望未来,物产中大的“一体两翼”战略有望持续释放协同效应。随着大宗商品价格趋稳回升,供应链业务盈利有望进一步改善,高端制造板块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金融服务板块则提供稳定的利润贡献。
这个供应链巨轮正在微利时代的挑战中,凭借战略定力和运营效率,走出一条独特的转型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