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管是个80分的商业模式
物业公司的商业模式好于绝大部分行业,优点在于1)类似公用事业的永续经营但又非政府定价,2)极高的用户粘性,3)轻资产运营,4)服务有差异化,缺点在于提价较为困难。
提价难总是被部分投资人放大,但这个缺点其实没那么糟糕。举制造和养殖业的例子,为什么亏损的年份大家还要玩命卷,因为厂房,产线,livestock已经投了,边际不亏就得坚持,亏损时很难撤的出来,会一直亏到有人破产为止。但物管的下限显著高于这些行业,亏损的项目可以随时撤出来。如果提价不困难,这个行业的有些公司就可以和茅台掰掰手腕了。
头部物业公司的长坡厚雪
中国的物管行业和开发商深度绑定,谁开发谁管理,又由于这个行业高用户粘性的特性,一旦交付管理短时间内基本不会变化。过去30年如此,未来5-10年也仍会如此。现阶段投资物管公司一定得看母公司,保利、中海、金茂这种持续交付新盘的开发商就是物管发展的基本盘。但长期看,物管公司的发展和母公司关联度会下降,逐渐回归到服务业的本质,效率竞争,比的是谁能用更低的成本为业主提供更高满意度的服务。效率与品牌会成为公司超额收益的护城河,这些拥有护城河的头部公司会长期受益于行业集中度提升的过程,稳健的成长。美国,日本的头部物管公司市占率在6-8%,前10大物管公司份额在40%左右。24年底中国行业规模在314亿平米,最大规模公司占比约3%,前10大公司份额约19%,前100公司份额约44%。
因此,长期投资物业行业,要选择拥有好的企业文化的物管公司(母公司拉进来一起看),我对好的定义是以住户为中心,致力于提升服务和资本配置效率的公司。十年内的中短期投资,盯住母公司和管理层。
为什么是现在?
根本原因:按保守情况估算,大部分物业公司未来自由现金流的折现价值大于市值,少数公司远大于市值。年化回报达到12-15%,业务中高单位数可持续增长。
短期Upside包含1)人力成本上升速度可能低于预期、2)头部公司受益于市场集中度提升、3)低利率环境。
以金茂服务为例,8%折现率的现金流折现价值约为70亿港币,现市值30亿。保利的折现价值约230亿港币,现市值200亿,还包含70亿净现金,假设管理层有效配置50%的现金以增厚折现价值,合理市值约265亿港币。$金茂服务(00816)$ $保利物业(06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