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通第三代 CPO:推出每通道 200G 的 CPO 技术,单芯片支持 102.4Tbps 交换能力,较第二代 100G / 通道方案功耗降低 30%,采用微环调制器(MRM)替代传统马赫 - 曾德尔调制器(MZM),在 1.6T 端口实现 9W 功耗(较可插拔模块降低 70%)。
英伟达硅光引擎:开发 200Gbps 微环调制器,通过 3D 堆叠封装实现 1.6Tb/s 吞吐量,计划 2025 年 Q4 通过 18 颗芯片达成 28.8Tb/s 带宽,目标将单位能耗压缩至 1pJ/bit 以下。
Global Foundries Photonix 平台:支持单片集成(射频芯片与光子器件同片)和异质集成(独立电子芯片与光子芯片混合封装),通过晶圆级工艺实现良率优化,适配横向扩展(高速窄带)与纵向扩展(低速宽带)网络架构。
IBM 3D 封装技术:采用硅中介层实现光子芯片与 ASIC 的异构集成,开发多层聚合物波导扇出技术,单连接器支持 128 通道光学互连,带宽密度提升至 51fiber/mm,较传统方案提高 6 倍。
英伟达 2.5D 集成光学:将光引擎嵌入硅中介层,与 ASIC 共享同一基板,利用硅中介层 10-100 倍于有机基板的布线密度,通过密集波分复用(DWDM)实现单通道速率降至数十 Gbps,整体带宽提升至 200T/s,单位能耗低于 1pJ/bit。
台积电 CoWoS-S 技术:支持硅光芯片与电子芯片的 2.5D 集成,采用微凸块(Micro-Bump)技术实现光引擎与 ASIC 的高密度互连,已用于英伟达 Quantum-X CPO 交换机的量产。
康宁玻璃基板技术:大型玻璃波导电路:在 420mm×255mm 玻璃基板上集成 1024 条单模波导,传输损耗 < 0.1dB/cm,支持面板级光互连,替代传统光纤路由,空间占用减少 70%。3D 玻璃基板封装:开发含腔体与玻璃通孔(TGV)的 3D 基板,实现光 - 电协同封装,腔体深度 75-85μm,TGV 直径 47-65μm,支持 < 5μm 线宽的 RDL(重分布层),适配高密度 CPO 模块。
台达电子 CPO 交换机:基于博通 TH5-Bailly 芯片组开发 51.2T CPO 交换机,提供风冷和液冷双配置,液冷方案可将系统级功耗降低 30%,适配超算中心的高热密度场景。
康宁微通道冷却技术:在玻璃基板内集成微通道散热结构,通过流体循环将光引擎温度控制在 50℃以下,较传统被动散热方案散热效率提升 5 倍。
天孚通信 CPO 光引擎:采用亚微米级透镜阵列(加工精度 ±0.1μm)与液冷集成设计,单 CPO 交换机价值量提升至 30 万元 / 台,散热效率较传统方案提升 40%。
先进光子学联盟(APC):推动四大标准化方向:多芯光纤接口:定义 128 通道 / 连接器的接口规范,材料消耗减少 75%,已进入成员投票阶段。CPO 电气 / 光学协议:统一 UCIe 协议下的高速信号引脚定义(如 TX/RX 差分对阻抗控制),规范 V 型槽光纤阵列的机械尺寸(公差 ±5μm)与耦合效率(>85%)。硅光子与电子芯片协同设计规则:制定跨厂商兼容的设计指南,降低技术碎片化。
英伟达 CPO 供应链:光引擎:新易盛提供硅光模块,天孚通信供应 FAU/ELS 模块,太辰光供应 Fiber Shuffle 组件。封装测试:台积电负责 3D 封装,甬矽电子提供先进封装支持。
博通 CPO 生态:与康宁合作开发高密度光纤连接器,富士康量产 CPO LGA 插座及可插拔激光源(PLS),Micas Networks 推出系统级功耗节省 30% 的 CPO 交换机。
Teradyne 与 Quantifi Photonics:开发光电子一体测试平台,支持晶圆级同步测试电信号(如眼图)与光信号(功率、光谱),单次测试时间 < 5 分钟,适配 CPO 器件的大规模量产。
Jabil 自动化封装:引入六轴机器人贴片机,单芯片光纤对准时间从 10 分钟缩短至 30 秒,良率从 50% 提升至 95% 以上,支持热插拔光纤阵列更换(<15 分钟)。
IBM 老化测试:在 85℃/85% RH 环境下进行 1000 小时可靠性验证,目标失效率(FIT)<100 FITs,确保 CPO 器件在数据中心复杂工况下的长期稳定性。
CPO 的优势场景:超大规模 AI 集群(如英伟达 3.2 万 GPU 系统)的机架内高速互连,通过硅光引擎与 ASIC 深度耦合实现极致能效。
LPO 的补充角色:中长距离(>100m)传输场景中,LPO(线性直驱光学)凭借无需 DSP 的低成本优势,与 CPO 形成互补,剑桥科技、新易盛等厂商同步布局 LPO 模块。
Ayar Labs 光学 Chiplet:推出 8Tbps 全双工光学 Chiplet,采用电芯片(EIC)与光子芯片(PIC)单片集成架构,支持波分复用(WDM),目标与 UCIe 协议兼容,适配下一代异构计算架构。
CPO 光引擎量产:为英伟达 1.6T 交换机提供光引擎,采用亚微米级透镜阵列(±0.1μm 精度),泰国工厂月产能 50 万只,2025 年 Q1 营收同比增长 67.5%,毛利率达 57%(行业最高)。
液冷集成技术:开发嵌入式微通道冷却结构,将光引擎温度波动控制在 ±2℃以内,适配高密度 AI 集群的散热需求。
1.6T CPO 模块送样:基于自研硅光芯片(良率 95%),模块功耗较传统方案降低 30%,2025 年预计出货 300 万只,北美云厂商订单占比超 50%。
3D 封装协同:与台积电合作开发 CoWoS 兼容的硅光封装方案,实现光电芯片的 3D 堆叠,提升带宽密度至 2.5Tb/mm²。
2.5D 集成光学商业化:英伟达计划 2026 年推出基于硅中介层的 2.5D CPO 方案,目标将单位能耗压缩至 0.5pJ/bit,适配 Exascale 级超算。
光子交换(OCS)技术渗透:结合 CPO 与光交换技术,可将单比特总能耗从 83pJ 降至 31pJ,预计 2027 年进入规模化验证阶段。
玻璃基板的全面替代:康宁的玻璃波导电路与 3D 封装技术有望在 2026 年实现量产,替代传统 PCB 基板,降低 CPO 模块成本 20% 以上。
技术碎片化:CPO 标准尚未统一,不同厂商的封装方案(如硅光 vs 薄膜铌酸锂)存在兼容性壁垒,需依赖 APC 等联盟推动标准化。
供应链依赖:高端硅光芯片(如 200G DFB 激光器)仍依赖进口,国内源杰科技、仕佳光子在 100G 以上芯片的良率不足 60%。
测试瓶颈:CPO 封装后难以单独测试光学与电学性能,需开发新型探针台与自动化测试设备,目前量产良率仅 75%-85%。
CPO 技术路线正从单一硅光集成向光电协同设计 + 材料创新 + 液冷集成的多维体系演进。头部企业通过单通道速率突破、2.5D 封装、玻璃基板替代等技术组合,推动 CPO 在 AI 算力网络中的规模化应用。国内厂商需在高端光芯片、测试设备、标准化协同三大领域加速突破,以在全球 CPO 生态中占据更核心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