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初做了一次长途自驾游,回来累的很,这个三就姗姗来迟了。
三按照计划是细说地平线的卡位优势的。
首先,相对第三方供应商竞争对手,高算力芯片供应稍稍落后英伟达,英伟达最新一代芯片Thor目前上车算力是700,目前使用最多Orin-X芯片算力是254。随着下个月征程6p(算力560)首发车型上市,地平线在算力上和英伟达芯片不存在显著差异。但两家定位不同,英伟达芯片很贵这决定地平线主力市场车型很难采购英伟达芯片。和地平线存在直接竞争关系的主要还是国产供应商,其中黑芝麻高算力芯片虽然算力很高,但量产时间要到明年了,目前竞争格局,谁会因为芯片去等一年发布新车?华为是有,但华为是整体方案,那个方案成本还是很高的,华为的竞争对手其实是采购英伟达芯片的厂家自研或者英伟达+第三方的车型和地平线竞争关系不大(当然长期看还是要有激烈竞争的)。目前说的最多的mmt,最近余凯有一个访谈他有一个芯片竞争的解释,有兴趣看看。结合最新mmt的芯片信息,近期刚刚测试点亮。从时间算,对应车型最快也是要明年上市了。其实和黑芝麻一个道理,除非是车企对应车型是明年下半年发布的新车,否则现在竞争环境下会有那个车型能够为了芯片等一年发布?且这颗芯片是一个没有芯片设计制造历史的软件公司的,即使合作意愿很强我估计也是有b方案做备胎的。而今年恰恰是自动驾驶技术积累到量变的时间点,从年初笛子开始智驾平权开始到预计年底多家车企三级自动驾驶批准上市,时间不等人。现在车型升级方式多数都是在现有成功车型基础上每年新款直接做功能和配置的升级,特斯拉,吉利,比亚迪多数都如此,只有在大换代的时候才会有车型的全面升级。下半年车型升级主要增配集中在辅助驾驶上。车企想快速升级车型加入这场战局目前最快的方案就是采购地平线的hsd。不仅仅是成本最优解,也是当下低成本方案唯一解。现在能提供城区noa量产供应的,只有这么几个,地平线hsd或者解耦后地平线芯片+其它算法,小鹏的自研,蔚来的自研,华为的ads整体方案,英伟达双Orin-X或者单Thor+厂家自研或第三方算法(这个mmt算法占比最高)。而这些方案中地平线是整体方案价格最适配15万车型的。比如小鹏在13万的mona03车上搭载两颗双Orin-X实现城市noa,这个成本显然要比一颗地平线6p高很多,十几万的车按照比亚迪那个成本控制能力一辆车也就是盈利几千块,这么高的辅助驾驶采购成本对厂家来说成本压力是很大的。
再说厂家为何那么多自研辅助驾驶的,这里面举几个例子,可能就清楚厂家的想法了。首先全球头部特斯拉的fsd,特斯拉给自己的定位并不是一个车企,是科技公司。他的自动驾驶将来是准备商业化的,比如已经在美国有条件落地的无人驾驶网约车。按照特斯拉的规划他的无人驾驶车是可以秒变无人驾驶网约车的。理论上特斯拉的无人驾驶商业化价值是可以做到几万亿市值的。当然这些都还是特斯拉的规划。第二个例子,就是理想汽车对当时的辅助驾驶提供商产生严重不满,该厂家对理想提出的针对国内的应用场景优化根本没有反应,对国内水马,桩桶等具有中国特色的路况毫无反应,系统升级缓慢根本无法应对国内强烈的竞争格局。理想最终改为外购芯片+算法自研才解决了这个痛点。之前我也聊过极氪001的一年换三代,也是该供应商,也是极氪001在继续使用该供应商方案会在竞争中掉队的风险和一年换三代的双难局面中的痛苦选择。第三个例子,曾经上汽对华为智驾的态度(不可多说可以自己百度)到今年上汽和华为合作第五界,尚界下个月会上市。这里面就更多的体现了车厂的想法,当初为何拒绝华为今年为何又拥抱华为是可以在第一个例子和上汽智己和飞凡销售中找到答案的。而现在有这么一家供应商可以提供非常好的辅助驾驶方案,又不打算和车厂争夺将来的自动驾驶商业化服务价值的话,这个供应商是不是对车厂是非常友好的?
前面的两点结合起来就是现阶段地平线的卡位优势,地平线的芯片算力通过这几年的追高正好适配了当下车厂对算力的需求,英伟达能提供更好的但要贵很多只适合高端车,而有价格优势的国产芯片竞争对手都要到明年才能量产上车。加上地平线相对车厂自研的成本优势和技术优势和更开发的价值获取态度。这两点都是地平线对车厂痛点的适配。
后续还有依旧没写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