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个内容本来不打算发了,因为稳定币的热度下去已经有两周了。雅下水电站15年的大工程咱们明天估计就可以整完了,被虹吸的钱明天也要出来了,会去哪儿呢?正好8月1号也快到了,总要去个地方,会不会回到稳定币呢?而且,我也想记录下在标的选择上的失误,以免错误再犯。
第一次听到“稳定币”时,我想不过是赌场老板搞出来的东西而已。普通人想要参与比特币投资,首先将美元兑换成稳定币USDT,再用USDT去买比特币。这玩意儿像不像赌场的筹码?
十年前区块链刚刚兴起的时候,我也思考过,结论是央行会反对去中心化的加密货币,因为它对货币监管、货币政策有效性、货币独立性等是负面冲击。比如我们的人民币是受管制货币,货币流通去中心化之后,将绕开央行直接点对点分布式记账,央行无法进行监管。所以我错误地以为央行不会支持这类货币的发行。
直到川普搞出了稳定币法案,中国政府也积极跟进,我才反应过来,之前的想法太过肤浅了,稳定币大有文章。
川普的《天才法案》要求所有在美国发行的稳定币必须以美元现金或美国短期国债作为1:1储备支撑,这一设计直接强化了稳定币与美元的绑定关系,使稳定币成为"数字美元的延伸",一石二鸟。
首先,肯定可以巩固美元全球储备货币地位。通过强制稳定币锚定美元,将加密货币市场也纳入到"美元计价体系"。美元在数字经济中进一步渗透,例如,东南亚跨境电商平台已普遍使用USDT结算,形成"美元稳定币→本地货币"的兑换闭环。
其次,缓解美债抛售压力,降低融资成本,创造了美债需求。稳定币发行方需将用户资金用于购买美债,形成"稳定币发行→美债购买→美元回流"的闭环。这一机制可对冲中国、日本等海外债主减持美债的压力,支撑美债价格。稳定币就是美国给美债新找的更大更美妙的接盘侠。
再者,率先建立稳定币监管框架,试图将其塑造为全球标准,也防止其他国家通过央行数字货币绕过美元结算体系。例如,数字人民币在跨境支付中的应用可能因美国稳定币的普及而受限,不得不加入美国主导的稳定币体系。
历史的发展向来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然这是历史趋势,那么抵抗无疑是螳臂当车,打不过,加入就好。反过来一想,对于我们中国来说,这又何尝不是重构未来货币体系的契机?
央行研究数字化货币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了,这次并非仓促应战。理解了美元与稳定币关系,就不难理解中国参与稳定币的战略意图:争夺稳定币领域的话语权。
去切美国人在加密货币领域的蛋糕不是一年容易的事,毕竟美元太好用了,全球硬通货,大家都信任美元,欧洲信,中国信,日韩信,大毒枭也信。而在8月1日即将在中国香港生效的《稳定币条例》,锚定货币除美元外,还有港元、离岸人民币。也就是说我们要另起炉灶、创造需求。不过,拿什么来吸引参与者呢?
那就不得不说mBridge。这是由国际清算银行(BIS)香港创新中心、香港金融管理局、泰国央行、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和阿联酋央行联合发起的项目,
是数字货币的跨境结算的试点。
在传统跨境结算模式中,全球超过90%的跨境金融交易依赖SWIFT系统完成,SWIFT几乎是国际支付的“通用语言”。SWIFT以美元、欧元等主要国际货币的交易为核心,其功能与美元的全球储备货币地位深度绑定。
而mBridge是一个通用的多国央行数字货币(Multiple-CBDC)平台,采用分布式记账。通俗一点讲,在传统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结算体系中,美元是那个最终的锚,而在mBridge中,这个锚是CBDC,由参与到这个平台的央行各自发行。在mBridge上跨境支付,最显著的优势就是省时、省钱,在SWIFT系统下,跨境结算需要3-5天,而bBridge平台上,10秒以内就可以完成,而且手续费直接降低60%-90%。这对京东、阿里这类跨境电商巨头来说,每年省下的手续费是以“亿美元”来计算的,难道不好吗?
现在,mBridge项目实现数字人民币与港元、泰铢等货币的实时跨币种结算,覆盖东南亚RCEP区域的跨境B2B支付场景。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的国家和地区加入进来。
明白了上述逻辑,我们来看个股。提起稳定币龙头,恒宝股份002104,我大腿都要拍断了。在启动前我就关注了,但是最后没有买,直到启动了,我追的也不是它,而是四方精创,因为我认为它才是逻辑最硬的。
四方精创是mBridge项目唯一全栈参与的A股技术服务商,覆盖区块链底层架构、跨链通信、智能合约、合规监管全链条,拥有120项区块链专利,技术方案被10国央行采纳。其在政策层面也占据先发优势与标准制定权。
但是对于市场而言,“看得见的产品”比“抽象的系统”更易被追捧。恒宝的核心业务是数字货币硬件钱包、超级SIM卡、量子加密模块等实体产品,这些产品有明确的出货量、订单数据和应用场景(如海南自贸港的硬钱包支付、京东稳定币测试的安全模块),投资者能直观理解“每卖出一张SIM卡、一个硬钱包就对应收入”。例如,2025年一季度超级SIM卡出货量同比增长45%至3000万张,这类数据可直接转化为业绩预期,
从资金博弈角度来讲,四方精创前期估值过大,机构持股一季度占比已经到了30%,而恒宝启动前流通盘只有50亿,轻盈许多,适合游资快进快出。一季度业绩恒宝净利润同比增长35%,而四方营收同比下降21%,尽管mBridge项目二期订单(预计5亿元)将在下半年确认,但市场更关注“当下的业绩”而非“未来的预期”。还有一点是恒宝的业务以“硬件供应”为主,客户是银行、运营商等大型机构,订单违约风险低,且不受加密货币市场波动影响(纯技术服务),确定性较强;而四方的mBridge项目依赖多国央行合作,政策不确定性高(如国际政治冲突可能延缓项目推进),且稳定币业务受全球监管政策影响大,所以短期炒作资金肯定更愿意选择恒宝,而非四方。
当然,若题材炒作退潮,恒宝的高估值必然面临回调。如果愿意长期布局,等四方精创的业绩拐点,兴许也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