睿智医药:一家有望业绩反转和爆发的创新药公司

用户头像
帮主低调
 · 四川  

声明: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本文仅代表本人投资思考,不作为投资推荐。

这篇文章酝酿了很久,我一直想写这家我关注已久、有望业绩反转+爆发的创新药公司,但前段时间创新药板块实在涨得太好了,怕一写出来就回调套住追涨的粉丝。所以,直到上周五(2025年8月1日)终于等来了板块回调,我才敢写。牛股也好,大盘也好,上涨的途中总是会蹲一蹲,倒车接人,正好。

这家公司很有意思,曾经是国内最早的临床前CRO企业之一,与$药明康德(SH603259)$ 并列行业第一梯队,是新药届的黄埔军校,很多新药公司的创始人都是从这两家公司出来的。创始人惠永正曾是礼来中国区总裁,与礼来、默克等国际药企颇有渊源,公司成立早期便深度参与了全球药物研发的链条。它和药明康德都曾经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因为得不到国外资金的认可,股价低迷,都私有化退市。但后来两家公司选择了不同的资本运作路径,药明在A股IPO上市,迎来了大发展,而这家公司迫于资本退出的压力,借壳上市,近年来又经历了内部股权斗争,管理层动荡,创始人家族退出、实控人易主等等。一系列操作下来,被药明远远甩在后面,早已不是一个体量。但深入研究,公司技术壁垒还在,国际客户依然认可(与全球Top20药企中的十多家保持业务合作,公司超过80%的业务来自海外),有望业绩反转。这家公司便是$睿智医药(SZ300149)$ 。推荐理由如下:

01

战略重振与业务聚焦

2024年公司股权斗争终于告一段落,新任董事长、新实际控制人胡瑞连(并非公司初创时的管理层,更像是财务投资人,向实控人借款2亿结果债转股意外成为公司股东,惠永正去世后被认为是最有望领导公司走出泥潭的高管,但首次执印三个月便因股权纠纷成为被告,被迫离开公司,2024年赢了官司获得公司实控权)回归后重新理制定公司战略方向,剥离低利润、与主业无关的微生态业务,放弃大分子CDMO“大而全”模式,专注ADC/XDC技术壁垒构建,将90%的研发资源投入到ADC,强调“全球领先的CRO服务商,提供从药物发现到商业化生产的一体化服务”。召回公司前身睿智化学的老臣马兴泉、国内BD负责人张艳红等,组建30人BD团队,出台非常诱人的股权激励方案(后面还会分析),强化项目管理与国际合规能力。这一系列操作立竿见影。前不久和璃道医药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就是马兴泉带过来的,璃道医药以前和美迪西合作,马总跳槽过来,把团队和合同都带过来了。现在公司还有多份合同在谈,都是聚焦ADC业务。

02

技术壁垒

看到睿智医药前些年的波折,难免心中会有疑问,落伍了这么久,技术护城河是否还在?

这是某证券公司给出的A股CXO公司排名,药明康德$康龙化成(SZ300759)$ 稳居前两位,而睿智医药也不差,名列第九位,远超近两个月很多网红医药股。

睿智医药的护城河在于全链条研发与生产一体化能力,简单来说就是“整包”。睿智医药与药明合联药明系ADC企业,全球ADC/CDMO冠军)是国内仅有的两家具备从“靶点发现→Linker-payload设计→偶联工艺开发→临床样品生产”全链条能力的企业。

ADC整包服务的核心是整合研发全流程,能解决传统模式的效率低、风险高、协同难等问题。

ADC研发环节多(从靶点筛选到IND申报涉及十多个步骤),传统模式下药企要对接多个服务商,容易出现信息断层、标准不一,拖慢进度。整包服务由一家机构统筹,能实现数据共享、环节无缝衔接,通常能把研发到申报的时间缩短30%-50%。

ADC的关键是抗体、linker、payload的协同(比如偶联稳定性、毒性平衡等),某一环出问题可能导致后期失败。整包服务从项目初期就整体设计,跨学科团队(免疫、化学、药理等)协作优化,提前规避风险;同时,全流程数据由单一团队把控,能保证一致性,降低申报时因数据问题被驳回的概率。整包服务商需建立稳定的跨学科团队,且团队成员需理解各环节的技术逻辑(例如化学专家需理解抗体的空间结构对linker偶联效率的影响),这种“技术交叉理解能力”难以短期培养,是重要的壁垒。

对缺乏完整团队的小药企(Biotech)来说,整包服务能帮它们把复杂研发流程“外包”,不用自建跨学科团队或对接多家机构,大幅节省人力和管理成本;还能借助服务商的经验,协助准备符合法规的申报文件,降低合规成本。IND申报需符合各国药监机构(如FDA、NMPA)对ADC的特殊要求(例如需额外提供linker稳定性数据、payload代谢产物毒性数据)。整包服务商需熟悉法规细节,能将研发数据转化为符合要求的申报文件,这需要长期与药监机构的沟通经验,并非单纯技术能力可替代。

综上,整包服务门槛极高:得覆盖全流程技术能力,任一环节短板都不行,搭建平台需长期积累和巨额投入;需要多领域专家深度协同(比如化学专家得懂抗体结构对linker的影响),这种跨领域理解能力难短期培养;还得积累大量项目经验(尤其是失败案例),能早期识别风险,且熟悉各国药监要求(如FDA对linker稳定性的特殊数据要求),这些都不是单纯技术能替代的。

其他A股CXO企业的局限性:

康龙化成(300759.SZ)虽布局全流程CRMO,但实验室服务收入占比59%,商业化生产能力较弱,且未形成生物药规模化生产能力。

泰格医药(300347.SZ)国内临床CRO龙头,缺乏药物发现及生产环节能力,2024年SMO业务增速20.4%,但整体服务链条较短。

凯莱英(002821.SZ)小分子CDMO全球前五,商业化生产占比51.3%,但早期研发服务缺失。

博腾股份(300363.SZ)聚焦小分子CDMO,Biotech订单占比40%,但未涉足药物发现及临床试验。

美迪西(688202.SH)、昭衍新药(603127.SH)均专注临床前CRO,美迪西免疫肿瘤模型超480种,但缺乏临床及生产能力。

相较于药明康德旗下ADC子公司药明合联的“抗体-偶联-生产全链条垂直整合”,睿智医药更侧重“早期研发+工艺优化”,是颇具差异化特色的,使其在高难度早期项目中占据优势。例如为某客户开发的双靶点ADC,需在抗体上同时偶联两种不同毒素,其linker设计和偶联均一性控制能力成为关键竞争力。

公司也切切实实交出了优秀成绩单,比如累计推动超200个靶点新药研发,在肿瘤、神经系统疾病领域经验深厚;其AI药物发现平台生成超50万个化合物结构,显著提升研发效率。此外,公司在ADC领域设计超2000种Linker-Payload,支持30多个临床项目。

03

财务出清,报表改善

2021-2023年公司连续亏损累计超8亿元,大分子CDMO业务下滑导致产能利用率不足。公司通过计提减值(如2024年资产减值损失约1.2亿元)轻装上阵,为战略转型腾出空间。资产减值虽短期影响利润,但释放出资金用于ADC技术平台升级(如AI辅助偶联工艺优化),提升长期竞争力。体现在财务报表上:

亏损收窄与盈利曙光

2025年Q1扭亏为盈:净利润664.21万元,主要来自ADC整包项目首付款(占比30%-50%)及大分子CDMO业务收缩后的成本优化。

资产减值

2024年计提资产减值损失1.2亿元,主要针对大分子CDMO产能(如生物反应器),为ADC技术平台升级腾出空间。若剔除减值影响,公司核心业务已实现经营性盈利。

现金流的结构性改善

ADC整包项目首付款比例高(30%-50%),2024年经营性现金流同比改善37%,而微生态业务因应收账款周期长,曾长期拖累现金流。

债务压力缓解

出售微生态益生元业务获得的2.37亿美元中,1.5亿美元用于偿还债务,资产负债率从50%降至44%,财务费用减少约3000万元/年。

订单结构改善

从年报披露的订单结构看,2024年新签合同中ADC项目占比超60%,推动毛利率从2023年的18%提升至2025年Q1的25%。由于ADC整包项目首付款比例高(30%-50%),2024年经营性现金流同比改善37%,而微生态业务因应收账款周期长,曾长期拖累现金流。

04

对研发人才的吸引力(独家整理!)

研发人才是研发企业的核心资产。笔者通过对公司年报、行业报告、公司官网等公开信息整理了几家A股同类公司研发人员规模、平均薪酬等数据,横向对比发现睿智医药对人才的重视完全不输于同类公司,甚至在某些方面还要优于同业,可能与胡董事长回归后对研发团队的激励政策有关,有理由相信公司现在的研发团队稳定性强、干劲十足,能为公司创造极大价值。

研发人员总体情况

薪酬水平

根据行业报告显示,凯莱英(CDMO业务毛利率40%)和睿智医药(整包服务奖金高)的研发人员流失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技术壁垒与人才关联

数据最有说服力,真金白银最能体现公司诚意。睿智医药对研发人才的重视程度不言而喻!

05

风险提示

CRO/CDMO行业竞争激烈,市场集中度不断提高。随着头部企业规模扩张和技术升级,以及新兴企业不断进入市场,公司面临的竞争压力日益增大。

医药研发技术更新换代较快,若公司不能及时跟进新技术发展趋势,在AI制药、基因治疗等新兴领域取得突破,可能面临技术被替代的风险。

公司前五大客户销售额占比较高,2024年达到77.65%,过度依赖默克礼来等国际药企。若主要客户经营状况发生不利变化,或因地缘政治、贸易摩擦等因素导致合作关系终止,将对公司业务和业绩产生重大影响。

尽管公司经营现金流有所改善,但货币资金较上年减少5.54%,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延长至90天。若订单回款不及预期,可能导致公司现金流紧张,影响正常生产经营和业务拓展。

总结

睿智医药作为老牌CRO,技术底蕴深厚,重组后集中力量发展核心业务,CRO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有望充分享受行业发展红利,迎来发展拐点。至于多少是合理估值,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毕竟还没有见到二季度报表数据。但如果趁股价回调企稳,提前潜伏,未尝不可试一试。

欢迎讨论、拍砖、收藏、关注!

祝您账户长虹!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