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家还在为Sora的视频、英伟达不断刷新天际的股价而疯狂时,华尔街的顶级玩家——高盛,却悄悄把目光从代码和芯片上移开,投向了一个你可能意想不到的地方:电网和插座。
没错,你没看错。在高盛最新发布的重磅报告《赋能AI纪元》(Powering the AI Era)中,一个颠覆性的观点被抛出:限制AI发展的最大瓶颈,不是钱,不是算法,而是电!
今天,我们就来深度扒一扒这份报告,看看为什么说“AI的后半场,胜负在电网”。
我们先来看一组让人头皮发麻的数据:
处理一次ChatGPT查询所需的电量,是谷歌搜索的近10倍 。
一个塞满GPU的AI服务器机架,功耗是传统云服务器的10倍,到2027年,这个数字将飙升到50倍 。
高盛预测,到2030年,全球数据中心的电力需求将在2023年的基础上暴增160% 。
这是什么概念?过去十年,得益于技术进步,数据中心的工作量翻了三倍,但总用电量几乎没变 。我们享受了近十年的“免费午餐”。
但AI的到来,终结了这个时代 。AI模型训练的“扩展法则”——即模型性能与计算资源投入成正比——决定了它对算力和电力的需求是贪婪且无止境的 。
AI不仅要电多,还要得“急”,要得“猛”。这就给数据中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1. 供不应求,空置率接近于零
全球数据中心的空置率已降至3%的历史低点,核心市场更是“一房难求” 。虽然在建项目面积是五年前的两倍,但能提供大规模新增电力的项目,要等到2028年以后才能上线,远水解不了近渴 。
2. 极高功率密度:一个机柜=几千户家庭用电
高盛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AI数据中心,就是“将数千户家庭的用电量,集中在一个文件柜大小的空间内” 。如此恐怖的能量密度,产生了巨大的热量。传统的风扇散热已经完全不够用,必须上液体冷却这种更复杂、更昂贵的“空调系统” 。
3. “数据中心外交”时代来临 过去,数据中心选址要离用户近。现在,哪里有电,哪里便宜,哪里气候凉爽,就去哪里 。于是,我们看到科技巨头们纷纷涌向美国的内布拉斯加州、北欧,甚至东南亚。对电力的控制权,正演变为AI时代新的地缘政治影响力 。
真正的危机,发生在数据中心之外。
想象一下,一条为自行车设计的乡间小路,突然要跑F1赛车,会发生什么?这就是我们全球电网正在面临的窘境。
时间错配是硬伤:建一个AI数据中心,只需要1-2年。但建一座新的发电厂,从审批到并网,需要5-7年,甚至更久 。
供应链堵塞:现在下单买用于新建发电厂的燃气轮机,订单已经排到了2030年 。
这个时间差,是AI发展道路上一个几乎无解的“死结”。
有危机,就有商机。高盛指出,支撑这场AI革命的基础设施和电力建设,总资金需求可能高达5万亿美元 。
这笔钱将催生一个全新的投资范式:
能源公司成为“造王者”:过去,科技公司是甲方爸爸。现在,谁手握电力资源,谁就掌握了AI竞赛的“入场券”。电力公司、电网运营商,正从幕后走向台前,成为AI繁荣的“守门人” 。科技巨头与能源公司的战略合作甚至并购,将成为新常态 。
投资的“镐和铲”策略:在淘金热中,最赚钱的往往不是淘金者,而是卖铲子和牛仔裤的人。对应到AI时代,最稳健的投资机会可能不在于预测哪个大模型最终胜出,而在于投资那些为所有AI玩家提供“水电煤”的基础设施供应商。
那么,对于我们普通投资者来说,这股浪潮意味着什么?
报告指明了几个关键方向:
公用事业与电力公司:作为最直接的受益者,它们的需求增长具备高度确定性。 电网现代化:提供智能电网技术、高压输电设备的公司。 $上海电力(SH600021)$
基础设施价值链:包括液冷技术、数据中心产业等领域的隐形冠军。
大宗商品:大规模的电网和数据中心建设,将推高对铜、镍、硅等原材料的需求 。一个新的技术驱动型大宗商品超级周期可能正在酝酿。 在国内A股市场,一些相关的电力和算力基础设施公司的股价,已经提前反应了这种预期 。
AI的革命,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为宏大和深刻。它不仅仅是虚拟世界里代码的狂欢,更是一场对物理世界能源、材料和基础设施的极限挑战。
当聚光灯都打在光鲜亮丽的AI应用和科技巨头身上时,真正的价值洼地,或许正隐藏在那些默默为这场革命输送“血液”的领域里。
记住高盛的提醒:AI的未来,一半是算力,一半是电力 。看懂了这一点,你或许就看懂了AI时代的下半场。
转自:海外光储VPP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