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关结束话老登(3)我是怎样泯然众人的?

用户头像
老渔2014
 · 广东  

写作是最好的自我投资。因为写作可以帮助自己整理思路,特别是帖子热了,就有了监督,不能乱写,所以,就更逼迫自己深度思考。

上篇(2)没想到我得到很多的热情回复。到现在为止,(我不清楚是否国庆真有这么多人赋闲,所以有多少重复阅读的),从评论中我也学到了很多。下面展开说说,我是怎么幸运的从三年中暴起,然后经过18年,又泯然众人的。[笑哭][笑哭][笑哭]

这种思考,其实不仅仅属于我个人了。因为个人的隐私,原则上是不宜于过度披露的,如果撒谎,则一个谎言需要十个,百个另外的谎言来圆谎。如果不撒谎,那么,又要披露更多的隐私,最终被摊开在大众面前,一地鸡毛。

但是,你不说自己,说别人,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自己都总结不了,怎么可能总结好别人?

所以,这个“我”,其实是一个客体的“我”,而真正的我,是一个观测者,就像曹雪芹写贾宝玉那样,你硬要说曹雪芹就是贾宝玉,那肯定是不对的。但是,你说曹雪芹没有贾宝玉的影子,他又如何将大观园的人人事事,写得如真的一般?比如他书里表现出对赵姨娘的厌恶,我们相信一定真有这么一个姨娘,可能并不姓赵,但是事实几乎是真的。

所以,上文中,我讲了三年赚99倍,但是并没有披露真实的原始资本金(这个资本金因为我上文讲的从外资厂离职,然后彷徨两年,再决定全力以赴做股票,从而把角落里面的所有钱扫出来投入股市,所以有确定的数额,昨天文后跟我太太确认,她也清楚记得,所以是明确的,但是,我打算作为绝对隐私不予披露,请读者见谅),所以大伙也就算不出市值高峰,以及高峰以后怎样的结局。这些事情,将来有机缘,我还是有可能细讲。今天呢,主要是讲老登股和老登人,是怎样泯然众人的。

昨天有一个网友回贴说,那时候就赚了99倍,现在不就有万倍了?我回报以苦笑。同时觉得TA回帖,其实是不经过脑袋的。线性类推这种事情,一般发生在“想当然”人的思维里。当然这个网友也可能就是随口应酬一下,我这里较真这个单独的TA,就是刻薄了,我想讨论的是共性问题,也就是借这个话头而已。

巴菲特老先生,50多年,年化收益率20%+,这就成就了他投资世界第一的英名(你可能觉得年化呀20%没什么了不起吧?)。既然大家都觉得股票市场波动如此之大,他又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结论是他有大量的非上市企业,特别是高杠杆的保险公司。他利用浮存金去投资低估的公司,而不是像其他主要保险公司那样买债券,而且久期非常长,所以可以足够长时间持有好股票,这才是成功的核心法门。而且全球范围内绝无仅有。

第一个反思:投资股市要越涨越怕,顺手的时候,把自己的资产组合做得扎实无比。

我看市场上一些“小登”说,我做一个组合,年化20%到多少多少年,就能怎样怎样。这个就是线性类推了!年化多少多少,是经过很多年后,算出来的,不是每年都能维持这个水平,阻断年化收益率的原因有很多,世事无常是核心。我们不能像巴菲特那样,有很多非上市的投资资产,也就不能平滑市场的波动。

真正的小资金,应该是要仓位集中适当地去冒险,如果你从一开始就从分散组合去求稳,固然保险,资产要上量是不易的。

你上不了量,下一步无法进行。“人无浑财不富”,这个浑财,并不都指非法的财产,还包括各种情况的意外,或者偶然所得之财。人生其实总有这样的机会。当然,你不买彩票,怎么可能中彩?所以,你要有开放性的头脑,用小资金去尝试各种新机会。比如我下文说的上市公司原始股。年轻时某些年赚得多,才有可能提高年化收益率。而且尽量不要被阻断(我就是莫名其妙地被一些永久不涨不跌的投资阻断了)。

我们那时一帮人出来打工,其实也是有小团体的。前后三年,1992年到1995年,92年是自己出来闯,不要内地的国企工作,停薪留职,或者被开除。到1995年以后,就是国企下岗潮,不由得你不出来了。

那时候外资厂机会很多,各人机运不同,有做研发的,有做制造的,有做业务的,有大厂,有小厂。有外资科技公司,有三来一补港台资低端制造业。因为有实力的外资厂,扩张飞快,所以,有能力,有头脑的大厂人,升职加薪都非常猛,后来出来自己创业,也是关系,人才,业务甚至于资金,都不缺的。比如就是现在立讯精密的老板王来春,就是从富士康的普通女工成长起来的。后来很多中小板,科创板的董事,高管,也大都有外资厂的打工经历。所以,不只是股票,其实各种机会都有。我身边成功的朋友们,大都有这种外资厂中高管的人生经历。也就是说 年轻时的机会,并不在股票上,而在新生事物的幸运冒险中。

我在外资厂打工的时候,也经历了本公司台湾上市的风光,作为中层干部,原始股大概赚了有20多万,这是2002年的事情(这笔钱虽然没有直接进股市,但也是我最后能选择股市投资做职业的有力支撑),当时有一位工友,原始股比我赚得还多,但是他应他衡阳老婆的要求,把这笔钱在乡下建了一栋大别墅(我在乡下建房子的时间是2022年),后来因为这些湖南事情的羁绊,就回衡阳去了。从此差异就大了。

也就是说,如果你幸运得到一笔意外之财,却立即拿出来享受,那么,你想要得到更大的发展,几乎没有机会了。

这方面,其实我还算明智和幸运的。我2003年之所以离开原外资公司,也是认为既然原始股已经拿到手,再做下去其实意义不大,所以果断离职,去寻求新的发展。这样起步的本钱就会高一点。但是,四年过后,当我再次碰到上量的机会时,我却还是走错了一步。

就2007年上一波股市高峰,以及后来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疯狂大跌,我相信老登们都有无数话要说。今天我再来做反思,当然要说的话也千千万万。但是,我今天的话聚焦于“怎么会泯然众人矣?”所以别的方面就不展开,而是反复思考:上量之后应该怎么办?而我又是怎么做错的?在2025年10月,我觉得我们又面临2007年同样的时刻,而且就经济发展的阶段来看,风险有过之而无不及。

但是,这是我太悲观了么?什么是泡沫?泡沫什么时候结束?我们怎么去应对泡沫?上量之后,我们怎么做实资产?这是我近期主要反思的地方。

房地产的灰犀牛,其实从2014年,2015年就开始了。2014年开始的货币化拆迁,导致房地产的价格本来已经很高,但是,还会高上加高。特别是体量大后,房价从2万涨到4万,是1倍,而从4万到8万,也是1倍,再从8万涨到16万,还是1倍。但是最后这1倍,可是8万一平方。如果在后来房价8到16万时,使用借款买房,每平方米可是8万以上。如果你使用的是借款,那么一旦形势逆转,你的债务需要使用其他地方的钱来偿还,那么,一旦其他的钱不好赚,就崩了,但是房价8万以上,不使用借款,又如何能一次性买得起?这就是僵局了,风险非常大,却无可避免。

股票里面其实也有这种情况。2025年有很多股票很火,我通过后视镜举两例,蜜雪冰城和老铺黄金。这两家公司目前的业务还是很火,可是股价从高峰下来,都30%+了,前面的人赚了大钱,后面的高位接盘。当然愿意高位接盘的,通常是过往赚了钱,所以有信仰的,可能调整下来,并不亏钱。只是在一个大牛市,大牛股中,却打了一个平手而已。

这就是我昨天反思,要把资产做实的道理,股价越涨,杠杆要越低,到涨🉐头昏目眩的时候,要有清醒的认识,果断增加现金比例,把自己的财务状况做得扎实无比。

第二个反思:资产上量后,要提升自己的认知,寻找新的团体,寻找新的师傅,才可以有更高的发展。

2008年的股市大崩盘,我也损失惨重,但是,2008年11月底我勇于抄底,所以总的损失并不大。2009年职业投资,正如昨天一位大咖兄弟的分析,我还是坚持了自己的草根投资法,并且单打独斗,没有去广泛地拜师学艺。其实那个时候,是有很多机会的,比如去读一个MBA,或者去拜访高人,升级自己的投资体系,或者参与一个有实力的团体,也就是有资本升级自己的段位却没有去考,继续走野路子。这个方面其实是我后来泯然众人的核心原因。巴菲特老先生说他从不买科技股,后来却果断地无比重仓苹果,这就是进化的结果,昨天有评论说,这是芒格的功劳,巴菲特的团队和系统,是一直不断升级的,包括他认识华盛顿邮报的老板凯.格雷厄姆,从此被引荐给美国全国的大人物。这方面悔之未晚,容我再出发。

路径依赖是所有已成年人的惯性,有人在钢铁厂做锻工,打铁50年,所以只会打铁。有人高速公路收费20年,后来高速公路免费她失业了,就哭诉怎么活下去?其实做股票也会有同样的路径依赖,而且挣脱非常不容易。但是惰性可以通过学习来克服,我2017年写了一篇文章《我不追求钱,我追求核心需求》,从那以后,我真的像王健林先生唱《一无所有》一样,就挣不到钱了。如果你推断我有多后悔,我倒未必。

因为我信奉巴菲特先生的现金流思维,我就拼命去研究华润医疗福寿园广州发展之类有现金流的公司,而忽略了新科技,新生事物的学习和尝试。这个才是我后悔的地方,世界还是很神奇的,你一旦丧失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那么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很多老登就是这样消沉的,也包括我,我翻看我最近十年的雪球研究文章,是又少又固执的,总以为再坚持一下就好了,其实是缘木求鱼,错到家了。话说得好听点,不是我缺乏系统,也是我的系统非常僵硬,缺乏弹性和包容。

真正好的投资体系,不但仓位要从容,还要有包容性,不极端,不狭隘。其实我不是没买过科技股,我是对于科技股没有信心。腾讯阿里拼多多,我都有买过,目前除了还持有拼多多,腾讯和阿里都卖了。腾讯我是港股通网站时期,跟一个邻座的美眉学到的,当时股价6.5港币(未拆股前),说实话,力不到不为财,你曾经那么接近于财富,但是你不认识她,也是没用的。我想好多人有这样的感慨,但是反思总结过去,并不等于能做好将来。就是“你懂得许多道理,却仍然过不好这一生”[笑哭][笑哭][笑哭]

第三个反思:别执着于财富。丰盛自己的人生。

这些年,虽然泯然众人,但是侥幸躲过了几次大牛熊的洗劫,同时看看身边的朋友,大起大落的很多,也可以说,大落的很多。大家那么早就来深圳,应该大家都发财才是。然而,很多人,尽管很早就来到深圳,有各种机会,却最终泯然众人矣。所以,其实泯然众人可能才是人生本质,雷军们才是另类。也就是脱颖而出者,几稀。我一个表哥,1984年部队转业来深圳,最后把女儿送到985大学,成为公务员,但是,四十多年来,都住在80多平方米的小房子里。而且在他们的小区里面,还是上等人家。因为他毕竟送了女儿读书出来成为公务员,其他的家庭,二代已经跟外地劳务工人差不多了。

但是他们都过得不错,甚至说很好。人这一辈子,能力跟欲望能够匹配,保守一点,财富就够用了,所以,我闭关以后,很释然。中间一定会有些思维的反复。但是,既不消沉,也不激进。所以写出来,就算一桩事了。[笑][笑][笑]

所以,老登,老登,其实还是时代的老登。现在的小登,能不能挣脱出来,不成为老登。希望本文有些许借鉴作用。(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