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 2010-2012年的百团大战,会发现它就是“慢就是快”这一商业哲学的生动演绎,最终胜出的并不是一开始跑得最快、跑在最前面的选手,而是跑得最稳、跑得最久的选手。
这个道理似乎很容易理解。但是抛开后视镜回到当时,在一个蓝海市场,速度绝对是头等重要的事情。
除了抢占市场和用户心智,还有资本市场的游戏规则在助推。大家都在融资烧钱,只有市场份额在前列才能顺利完成下一轮融资成功续命。而融到资了就可以继续烧钱推升市场份额,从而融到更多的钱,从而形成马太效应强者恒强,成为赢家。
美团的很多竞争对手就是这么干的,其中以拉手网最为典型。拉手的创始人是个连续创业者,之前吃了跑得不够快的亏。它背后的资本是大名鼎鼎的朱啸虎,也是个急性子,据说他甚至等不及正规的资金流转先从自己腰包里掏钱出来。在这两位的操盘下,拉手网是融资最快最多,烧钱最猛,开城最快的团购网站,也一度达到过市场领先。
当时的团购网站模式雷同,任何创新也会很快被复制。在很多人眼里无所谓效率,速度是唯一重要的事情。
但拉手几乎是死得最快的。
问题出在哪了呢?直接原因是资本寒冬、上市失败、资金流断裂,但深入分析一下,有两方面因素。
首先是团购行业的特性,这不是一个“只有第一名能活”的行业,全局规模(非密度规模)优势似乎并不明显。对团购这个行业特性的判断非常重要。如果是社交网络行业,蒙眼狂奔可以压倒一切
其次,拉手网为了“快”付出了太大的代价:
1、烧钱的效率太低。做过广告投放的都知道,投得越多,ROI越低。拉手网为了成为第一名,甚至把广告打到了线下的公交车上。与之对比,美团花钱始终很谨慎。在竞对把线上线下广告铺满的时候,美团的压力显然并不小。这时跟随策略其实是最安全的选择,但是它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最后选择完全不做线下广告,把花在了最有效且效果可见的线上广告。另外它还发现低线城市竞争小,花钱效率高,等等。
2、组织扩张太快,短短一两年公司员工数到了五六千人,这里面有乌合之众,不但不能形成战斗力,反而容易出现吃空饷、贪腐等问题,加剧了资金的紧张,到后面不得不裁员的时候已经是墙倒众人推了。同样的还有窝窝团,为了快,当时开大价钱挖人,而且是成建制地挖。当下确实是快了,其代价是挖来的团队和老员工形成派系斗争。反观美团,人员数在2000人左右,虽然扩张也很快,但基本上做到了老人对新人的传带教,淘汰了不合适的人,稳固了自身的企业文化。
4、为了快,会去赚一些短期的钱,例如做实物团购生意,牵扯了不必要的精力
等等不一一列举。段永平常说,要追求可生存的最小速度,我很长一段时间并不理解,研究的案例多了就越来越理解了。做正确的事情往往会变慢,而盲目追求快,就会去做不正确的事。
也许他们的初心想法是,先提规模,再追效率。而事实上这件事情很难:
1、往往这么说的人,最后也不会去真的提效率。
2、一旦踏入盲目追逐规模的怪圈,就很难停下来提效了。因为粗放经营,所以资金流始终紧张,融资压力始终迫在眉睫,这时候没法慢下来提升效率,只能继续猛踩油门。马太效应的增长飞轮变成了死亡螺旋,不停会死,停下来会死得更快。拉手的 CEO 到了后期基本只关注如何上市了,因为不上市就死掉了。
3、从组织行为学来说,一个为了追求规模而建立的团队,要调整成追求效率,是很难很慢且痛苦的事情,就像让骑兵去打阵地战。用人打比方,习惯了烧钱快速起量,就像吸了毒一样,对其他事情提不起兴趣了。
只追求规模忽视了效率不行,但是没有规模也不行,能不能既追求规模又能兼顾效率呢?能,这就是美团。
美团虽然一直很注重效率,但它也一直小心翼翼地没在规模上被拉开太多,原因也是上面说的马太效应,市场份额如果被拉开了就很难融资。它似乎想得很清楚,要成为前三名留在牌桌上,但是不追求第一名而是做一只under dog,在咬住第一名的同时,保持效率最高失血最慢。
王兴自己有“日行30里”理论,和段永平“可生存的最小速度”异曲同工,大意是指一个团队要保持稳定的速度前进,有困难要克服,不能变慢,但顺风时也不要太快,太快就会出汗,出汗就会有副作用。
做第二名和第三名,其实是美团在面对不理智的选手时的主动战略选择。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提效率、建组织、让消费者满意……这些是苦活,也不能立竿见影,但扎实做好这些基本功,就能使自己“不可胜”。做到这些之后,也不应该去关注超越对手成为第一,否则就和对手一样了。只能等待,没有别的办法,以己之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所以王兴说,战争是由等待和煎熬组成,而不是由战斗和拼搏组成的。
也许是命运的垂青,也许是商业规律的必然,2012年资本寒冬来临,拉手网窝窝团相继受挫继而式微。美团这只under dog便出来甩甩身子打扫了战场。至此它才成为了第一名,宣告了百团大战第一阶段的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