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头像
富贵闲人Z
 · 上海  

外卖大战里有个重要问题是,外卖是否能拉动传统电商形成协同效应?这种协同效应会让阿里具备结构性优势,乃至对美团形成商业模式上的降维打击,从而让美团多年经营形成的效率优势变得无关紧要。
有人认为这个协同是显而易见的, 20% 多 的用户活跃度(DAU)提升,要说一点转化都没有不现实。侧面去看,没有一家大厂是不做 DAU 的。
那不妨对比下其他大厂用来拉 DAU 的项目的花费是多少。答案是几乎不花钱。以通用拉活产品“每日签到”为例,用户每日签到,并且点击各种弹窗,浏览多个商品列表,才能拿到多少激励?要是每天发 2 块钱,每家的 DAU 能有好几倍的增长,还能强迫用户浏览大量的商品。但没有一家这么做的。

有朋友说,外卖拉来的 DAU 要看阿里如何运营,比如可以根据历史购买进行推荐、可以搞优惠券促销、可以激发用户的冲动性购物。但所有这些手段,都可以放到“签到”里去做,而且可以做得更好。可以对比下,外卖一单亏 5-10 块钱,换来的是用户在点击“闪购”之前看一眼“首页推荐”。“签到”如果肯给用户两块钱,可以让用户看一百个商品,全都是推荐算法出品,只要有一个商品击中用户且客单价高于 20 元就能打平成本。我们要思考的是,为什么这种模式做不起来?

GMV 是最终指标,DAU 是一个中间过程指标,它很重要,但他不是可追求的指标,一旦你去追求这个过程指标,就扭曲了指标之间的正常关系。从用户端来看,用户自发浏览 APP 形成的 DAU,和另有所图所造成的 DAU,其含金量是完全不同的。我们平时对比的各家的 DAU,是前者而不是后者。

假设阿里每年在外卖上亏损 600 亿,这是很大的一笔钱,可能大家没有直观的感受。按一亿外卖用户算,每用户补贴 600 块钱。如果按电商 10 亿用户的消费费用算,每用户补贴 60 块钱。这点钱对阿里来说又是撒撒水,只能说这家公司钱来得太容易了。另外阿里是流量批发商,无论外卖拉来的 DAU 能否转化,正如蒋凡在财宝会上所说,阿里已经赚到广告收入了——也就是说,外卖亏损的成本,有一部分转嫁给了传统商家。也许阿里认为它自己负责搞流量,流量运营是品牌商家的事情。但,如果最终 GMV 没涨,就无异于提升了 take rate,这个成本最终还是出在阿里自己身上的。

但核心不是600 亿这笔钱有多大,阿里能不能亏得起,其中有多少能转嫁给商家,核心在于这笔钱如果在电商上赚不回来,和外卖的协同无法成立,在商业模式上和商业价值上就是不成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