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我在参谋部参与制定空调战略的时候,仔细研究了空调行业的来龙去脉。站在第一性原理思考,其实在18年以前的空调最核心的竞争是在能效竞争,过去几十年核心的技术迭代都是在压缩机。所以谁有好的压缩机,谁就掌握了空调市场的定价权,在早期发展的过程中格力在朱江洪的领导下,重仓了压缩机技术。1985年 格力凌达就开始搞压缩机,凌达是我国较早引入全封闭回转压缩机技术,也是我国较早的具有规模化、专业化的空调压缩机生产企业。 1986年就从美国惠而浦引进了压缩机技术和整套的生产设备。1992年,凌达进一步从Rotorex引进了国际领先水平的滚动转子式压缩机。到后来几十年的持续研发投入,让格力走上了超级快车道,几乎垄断了压缩机市场的话语权,虽然后来长虹搞长虹华意其实一直追赶都比较困难。凌达压缩机成就了格力这个消费品牌,但错过了成为世界顶级供应商的机会,如今rotorex 依然是世界级的供应商,三花智控 通过转型到汽车产业链成为了$特斯拉(TSLA)$ 的供应商,也成为了世界级的供应商。
那么18年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让小米有机会能够切入这个行业? 核心是17年年底我们看到了第三代半导体的技术逐渐成熟,sic,gan 逐渐从实验室走向量产,那么意味着新技术会带来功率器件的革命,当时我就大胆的预测 未来空调的竞争逐步会从压缩机技术走向semiconductor和软件的竞争。那么格力建立的核心竞争力就不再是护城河,压缩机的技术迭代已经变慢,我们只需要找到市场上稳定 便宜,高效的供应,叠加小米对软件和semi的理解,那么我们一定可以做出“最省电”的产品,由于广告法的限制,我们不能叫最省电,后来系列命名成了“巨省电”!其实这个技术革命带来了很多革命,在这个同一时间,安克创新把GAN用在了充电器转接头,如今也是一家优秀的上市公司。我很早就去三安光电调研他们的技术和产线,其实我们产投差一点战投了$三安光电(SH600703)$ ,以及英诺赛科最早的量产前的sample 我们都有让技术同学去调研.....
这个技术革命格力的高层也同一时间看到了,但是格力决策层犯了一个路径依赖的错误。因为通过压缩机控制供应链成就了格力的空调的霸主地位,他们希望继续复制凌达的成功,选择了自己建设Foundry。但是半导体行业的规模和迭代速度和资金需求是压缩机的很多个量级,必须要有全产业链的客户一起去支持才能支撑足够好的运营效率和技术迭代。而格力空调的采购量其实很难支撑起来自己的semi的产能,外面的客户更不会选择到格力的Foundry进行流片,那么sic/gan的迭代速度将会远远不足市场,所以格力又要支持自己的foundry,又要跟上技术迭代,真的很为现在格力内部内部的技术团队。他们研发团队更希望选择市场化的semi供应,因为价格有优势,而又要考虑去给自己的三代半导体晶圆厂输血,所以技术选择上陷入了囚徒困境。而小米没有这个包袱,通过手机semi的采购体系,所有igbt sic,gan的采购都是规模化的,tire1 的价格。
当搞明白了技术革命带来的产品差异化之后,还得弄明白空调的核心供应链问题,这个时间点,刚好我太太老家很多亲戚在绵阳,17年回家过年,亲戚老抱怨绵阳长虹业绩不好,我刚好18年去绵阳转了两次,发现长虹的制造业能力非常强大,但是因为渠道和品牌运营无法满足新的市场变化。后来我们在考虑和讨论到底使用自建供应链和研发空调,还是选择长虹的odm上,刚开始还收购了一个小团队希望自建供应链。我坚定不移的支持了选择长虹成熟的体系,虽然得罪了内部的空调研发团队,后来雷总选择支持了这个方案,小米跟长虹进行了战略合作,瞬间弥补了自己的供应链短板,瞬间获得了长虹积累了30年的空调know-how和供应链能力。后来又吸收了很多海尔,海信的经验,结合之前小米电视与tcl的合作经验,成立了小米大家电事业部。
在这个基础上 还有一个核心的“价格”问题要去解决,同样的压缩机和同样的芯片供应链的情况下,各家的bom的价格实质是差不了多少的。那怎么获得性价比呢?
我在跟中国空调前辈请教的过程中,获得了一个关键认知“资金成本”,格力的渠道体系是秋天收钱,春天供货,所以有强大的资金归集能力,使得格力的资金使用效率是全行业最高的。那么我们在拆解bom的时候,发现空调最核心的成本是“铜”,那么选择好的铜期货周期就成了好的操盘思路,后来小米的空调操盘都是将铜的价格波动作为重要指标来参考。而随着格力朱江洪退休之后,格力在这块的梯队建设出了问题而美的操盘团队在15年之后进行了大重整同样的东西美的成本结构更优,他们的铜期货操盘是全行业最好的;而格力17/18年的时候渠道已经开始有周转问题的苗头,后来几年促使格力进行渠道改革,和经销商发生了很大的冲突。
小米虽然取得了一些短期胜利,$格力电器(SZ000651)$ 如今依然是中国最优秀的家电企业,期待格力这个平台能够继往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