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有幸与半导体设备巨擘拉姆研究(Lam Research)的创始人林祥坚博士(Dr. David Lam)交谈,收获的不仅是行业顶级认知,更是一份源自心灵深处的震撼与鼓舞。
林博士,这位半导体蚀刻领域的奠基人,其名字早已镌刻在行业发展的丰碑之上。而他创立公司的故事,本身就是一段硅谷传奇。
回到上世纪70年代末, 随着芯片上的电路越做越精细,传统的“湿法蚀刻”(用化学液体浸泡腐蚀)工艺遇到了巨大的物理瓶颈。液体会向四面八方渗透,导致蚀刻出的线条侧壁粗糙、精度失控,严重阻碍了芯片性能的提升。整个行业都在迫切寻找一种更精准、更可控的替代方案。
当时,等离子体蚀刻(或称“干法蚀刻”)技术虽然存在,但极不稳定,被许多人视为难以驾驭的“黑匣子”或“一门玄学”。在德州仪器、惠普等公司积累了丰富经验的林祥坚博士敏锐地洞察到,谁能将这门“玄学”变成一门可靠、稳定的自动化“科学”,谁就将掌握半导体的未来。
怀揣着这个大胆的设想,他毅然辞去安稳的工作,于1980年创立了拉姆研究。他并非仅仅满足于实验室的成功,而是立志要打造出第一台能让工厂大规模量产、稳定可靠的自动化等离子体蚀刻机。经过无数次的试验与改进,革命性的AutoEtch系列设备横空出世。 它如同一位技艺精湛的外科医生,用等离子体“手术刀”,在硅片上精准地刻画出微观世界的“沟壑”,其精度和一致性远超传统方法。这不仅是一次技术上的突破,更是一套完整的商业解决方案,它将复杂难控的蚀刻工艺,变成了一个可以一键启动的工业标准流程。
正是这一创举,一举奠定了拉姆研究和干法蚀刻在半导体制造中不可动摇的“江湖地位”。
而更令人津津乐道的,或许是他作为行业领路人的卓越贡献——他曾是中微公司创始人尹志尧博士的“老领导”,尹老师1986年加入Lam做高级工程师,后来去$应用材料公司(AMAT)$ 工作,然后回国创建了$中微公司(SH688012)$ 服务台积电,也曾是英特尔CEO陈立武(Lip-Bu Tan)先生的Mentor。他的智慧与经验,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无数后来者的前行之路。
然而,真正触动我的,是褪去所有光环后,这位年近九旬的长者所展现出的纯粹与热忱。岁月并未磨去他的锋芒,反而让他的目光愈发清澈、坚定。当他谈及仍在孜孜不倦地研究如何创造更先进的设备、突破工艺瓶颈时,那份对事业发自肺腑的热爱,以及作为一名科学家与生俱来的执着与淳朴,瞬间满溢而出。
从他身上,我看到了一种超越时间的力量。那是一种对未知世界永不枯竭的好奇心,一种对技术极限不懈追求的少年意气。这番对话,让我深刻体会到,伟大的事业始于伟大的梦想,而支撑梦想的,正是这样一颗永不老去的赤子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