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的风,还刮的起来吗?

用户头像
飞龙在天论道
 · 浙江  

创新药的风,从年初刮到了年中,在烈火烹油之后,现在似乎有了回调的迹象,最近几天医药股“风浪”有点大。由此,也催生了比较多的声音,聚焦点在:这一波行情到顶了吗?未来医药股会如何演绎逻辑?哪些领域还有机会?

这些问题,实在不是一篇文章就可以讲清楚的。但是,却又是非常值得写的一个话题,所以还是记录一下思考。

01)回调≠见顶,因为底层逻辑不同

这一波行情到顶了吗?很多人可能会聚焦在这个问题上,源自对于2021年那一波行情的恐惧。下面从基本面和估值角度分析下当下创新药市场状况。

第一,当前创新药的上涨有充分的基本面支撑。

前几年的创新药行情,是资本催生的大泡沫,容易崩塌;而近年来的反转,是由基本面驱动,核心逻辑是:

1. 出海赚美刀的逻辑通畅。中国研发能力的持续发展,低成本、高质量药物候选分子的持续产出,BD交易环境比较好。目前BD的项目数占比是到了40%,那么5年后我们在FDA获批管线中占比可能会达到20-30%,这部分药品会持续为中国药企创收,带来利润。

2. 中国市场药品消费能力缓慢上行。外销之外,“内需”也在缓慢爬升,政策面的改善,医药行业价格经过这些年触底后,给创新药价格相对比较友好,价格空间会逐渐提高,加上更多元化的支付,需求同时增加。

3. 创新药行业的政策红利。2024年,国家药监局通过“提前介入+研审联动”机制,大幅缩短创新药审批周期,从平均24个月缩短至12个月。《药品专利期限补偿制度》进一步完善,延长创新药商业化周期。2025年,《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落地,明确设立突破性治疗药物、附条件批准、优先审评等加速通道,优先支持全球同步研发项目和罕见病药物。

4. 前沿技术助力医药行业研发突破。AI加速药物研发,多赛道技术突破:ADC药物:2024年全球ADC交易中中国占比38%。双抗/三抗技术:PD-1/CTLA-4双抗降低毒副作用30%,响应率提升至72%。细胞与基因治疗(CGT):国内CAR-T产品商业化加速,通用型CAR-NK疗法成本降至传统CAR-T的1/10。

5. 资本助力医药行业。2025年上半年港股创新药IPO募资近200亿元,8家企业上市。BD交易爆发式增长,2025年上半年License-out交易金额达660亿美元,反映中国创新药“出海”能力提升。

当下的创新药市场可能是一个较长期的行情,是各方因素促成了创新药市场的基本面转折。这中间有中国的工程师红利、政策红利、技术突破和资本支持的共同推动,从而实现了从“跟随”到逐步“领跑”的跃升。

创新药企业有大量的研发前期投入,也面临管线是能通过临床和落地的问题,所以关注点在:

第一,未来的价值是否能够逐步兑现;第二,现在的市值,与未来能够兑现的潜在价值相比,是否高估了。

这也由此延伸到了第二个关键要素:股价是否严重泡沫化了?未来成长空间是否足够?

当下创新药的涨幅,首先是建立在预期修复之上。

在牛市中,大部分行业,是由正常预期再到超预期的演绎,医药板块则是从“负预期”到正常预期:之前因为寒冬,导致很多企业被错杀,估值低到离谱;现在预期修复,就能带来相当可观的涨幅。

简单举个例子。和誉医药在2024年3月份,市值一度到14亿港币左右;但公司账上现金,在20亿人民币左右。即便管线价值全部是0,公司市值也是低的可怕。

反过来说,如果市场预期反转,修复到账上现金的估值,已经对应1倍涨幅。而如果算上其管线价值,实际涨幅会更客观,这也是其后续迎来4倍上涨的核心逻辑。

目前,虽然大部分创新药资产涨幅可观,从内在价值和远期场景看还是值得评估分析。

这一点,仍然以和誉医药医药为例。

简单算笔账,目前,公司最新市值70亿港币,大约62亿人民币。根据其2025年半年报,公司账上现金23亿人民币,对应管线价值在40亿人民币左右。公司首发管线Pimicotinib的价值,可能就超过40亿。

Pimicotinib目前已经在国内递交上市申请,全球权益授权给默克。因为临床数据展现BIC潜力,市场预期较高。5月份,海通国际给出和誉“优于大市”评级中预测,Pimicotinib全球销售峰值有望达到 20 亿美元以上,对应分成在3亿-4亿美金(高比例的两位数,因此按照15%预估)左右,以15PE计算,估值约为5亿-6亿美刀。

除了Pimicotinib外,和誉医药还有11条在研管线,仅后期产品FGFR4抑制剂ABSK011在肝癌领域竞争力强,口服PD-L1抑制剂ABSK043确定性高……所以,拆解来看,虽然和誉自低点以来翻了4倍,但其实所有管线的预期并没有打满,都只是根据研发阶段给了部分估值。

不只是和誉医药,其他相关药企也存在类似情况。短期的涨幅影响了投资者对公司内在价值的客观评估。高增长高估值,去年的泡泡玛特也是,很多并没意识到公司基本面和业务增长的逻辑变化。投资不是等业绩出来明牌后作投资决策。投资者必须具备前瞻意识和分析能力。

02)从贝塔到阿尔法,个人看中的几个关键点

当然,普涨行情个人认为是不可持续的,经过震荡之后,市场会走向分化,也就是常说的从贝塔到阿尔法。对于创新药资产而言,不同企业的阿尔法有所不同,个人更看重以下几个关键点:

1、BD

BD是这一轮行情催化的要素之一,个人认为也会是一直持续的逻辑。原因无他,创新药产业的分工就是这样,有的人专注研发、有的人专注临床转化和商业化,都有不菲的价值。BD逻辑层面,主要分为两类企业:

一类是技术可靠的biotech

这类企业的逻辑是靠谱的技术会吸引很多合作,形成的利润蓄水池会非常可观。这个模式在海外被Genmab验证过,手握多个抗体平台,接连产出了达雷妥尤单抗、奥法木单抗超级重磅炸弹,及amivantamab、teclistamab等其余6个重磅产品。

6个重磅产品悉数售出,使得其在美股一众明星biotech、Biopharm中,是为数不多能够稳定盈利且利润靠前的公司:靠着重磅产品的销售分成,维持着每年数十亿美元规模的利润。

目前,Genmab市值在140亿美金左右,高点一度接近300亿美金。国内类似和铂医药和誉医药等企业,也都展现出了类似的逻辑,但未来预期我认为会更高:技术本身就优势,加上效率非常高,前沿领域的卡位非常迅速,对应强出海逻辑。

和铂医药的半年报还没公布,和誉医药可以给我们参考:算上临床前管线,和誉目前共有22条管线,就全球范围来看,对于一家市值70亿港币的biotech来说,有如此庞大的管线阵容是非常罕见的。这也对应了,未来这类企业通过BD的价值创造力,会超过海外药企。

其中ABSK011可能就是下一个重磅BD品种。上面提及,在肝癌领域,ABSK011竞争力突出。

和誉在2024年ESMO年会上公布的 ABSK011的I期临床研究数据显示,其220mg BID组在经ICIs和mTKIs治疗的FGF19过表达肝细胞癌患者中,总体缓解率(ORR)达到44.8%,中位缓解持续时间(mDOR)为7.4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达到5.5个月。

这一数字,不仅超过目前公认最强的“纳武单抗+伊匹单抗组合”(32%),且安全性优势突出,高等级药物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低。正因此,ABS011在该领域已经收获BTD认定。并且,ABSK011未来有可能通过联用的方式,颠覆肝癌一线疗法。

肝癌一直是各大药企的兵家必争之地,所以我认为可能带来比较可观的BD交易。另外,和誉还有包括KRAS G12D抑制剂、pan-KRAS抑制剂等热门资产,未来BD的可持续性也会比较强。

另一类,是传统Bigpharma。

传统Bigpharma具备持续出海预期的底层逻辑是,因为研发费用绝对值遥遥领先,加上效率高、跟进快,虽然在某个靶点不一定领先,但是大力出奇迹,BD逻辑非常顺畅,可以形成“研发能力倾销”。非常典型的,就是恒瑞医药,日前以5亿美元首付款、总金额超100亿美金的价格,打包了11个分子给GSK。

随着传统 Bigpharma出海BD常态化以及合作方后续各项里程碑进展,除了一次性首付款之外,后续众多出海品种的持续里程碑收入仍是不可忽略的 续性收入、利润增量来源。

2、预商业化公司

另一类个人比较喜欢预商业化公司。逻辑比较简单,市场会根据商业化节点,给不同企业相应的预期。就好比研发1期、2期、3期的管线,对应的估值预期不同,商业化也一样。

目前,港股一批商业化早期的公司,市值普遍在150亿-300亿港币之间,包括云顶新耀康诺亚亚盛医药等。

而预商业化公司,市值则会有一定“折扣”,比如上面提到的和誉医药,Pimicotinib虽然已经递交上市,市场预期峰值20亿美金,但目前市值还只有70亿港币。

Pimicotinib作为BIC是明牌、获批放量也是明牌,所以随着该管线获批并且产生一定的收入,市场给和誉的估值模型也会改变。仅仅凭借企业阶段的跨越,或许可以带来相当部分可观的估值“套利”空间。

03)总结

上面是个人关于创新药的一些观察和思考,医药行业专业性强,对投资而言确实是很大的挑战。当前中国创新药行业正处于关键转型期,国内外多重有利因素正推动其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从行业趋势看,中国创新药的研发能力、技术储备和资本配置效率已显著提升,具备与光伏、新能源等过去十年强势产业相类比的底层逻辑支撑。作为投资者而言,更需要一双慧眼并保持投资韧性,在诡谲多变的市场中保持一颗初心。

$和誉-B(02256)$ $港股创新药ETF(SH513120)$

@今日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