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基札记:从凤凰50到湾区活力,我信的是50年的区域势能

用户头像
成长价值双焦镜
 · 北京  

十年前翻遍基金列表时,凤凰50指数基金像藏在沙里的珍珠,被我一眼挑了出来。那时还没有太多人紧盯“区域红利”,我却总在地图上摩挲杭州湾、粤港澳大湾区的轮廓——若说浙江是中国的硅谷,那这几处湾区,便是中国经济的“动力引擎”,地域发展或许有不平衡,但这些地方的活力,是藏不住的。

最初关注凤凰50,不只因为它的成分股质地,更因为其中不少标的扎根在我看好的湾区。看着那些扎根杭州湾的科技企业,从细分领域的“小角色”长成行业龙头;瞧着粤港澳大湾区里的制造业公司,把产业链延伸到全球,我愈发笃定:这些依傍湾区生长的企业,就像长在沃土上的树,根系深、养分足,即便遇到市场风雨,也比别处的草木更扛得住。

有人说“地域发展会均衡,湾区优势会弱化”,可我总想起年轻时跑业务的经历。上世纪九十年代去深圳,街头巷尾都是“敢闯敢试”的劲儿;后来去杭州,阿里网易带动起的互联网氛围,连路边咖啡馆里的创业者都在聊“数据流”;再到粤

点击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