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化国际(SH600500)$ 复看收购南通星辰
一、
南通星辰前身为1974年成立的化学工业部南通合成材料厂,2000年并入中国蓝星,是国内最早工业化生产环氧树脂的企业之一。目前,南通星辰拥有PBT、PPE(聚苯醚)、双酚A、环氧树脂等40万吨/年产能,
其中聚苯醚(PPE)产能国内第一、全球第二,更是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其5G/AI服务器关键材料——电子级聚苯醚技术,目前国内仅圣泉集团等极少数企业能生产,80%依赖进口。
二、
1. 补全产业链短板,打造“环氧树脂”长板
中化国际虽已通过子公司扬农化工(连云港18万吨+仪征17万吨)拥有35万吨环氧树脂产能,但南通星辰的16万吨产能将使其总产能跃居国内前三。
更重要的是,南通星辰在特种环氧树脂(如电子级)领域的专利储备,可弥补扬农以通用型为主的短板。
2. 抢占新材料制高点,破解“卡脖子”难题
南通星辰的聚苯醚(PPE)是本次交易最大亮点。
这种材料是5G基站、AI服务器超低损耗电路板的核心基材,但国内高端产品长期被日本旭化成、三菱瓦斯化学垄断。
中化国际通过此次收购,可直接获得:5万吨/年PPE产能(国内最大)和生物基可降解聚酯、聚苯硫醚(PPS)等前沿技术专利,这将助力其打破外资在电子化学品领域的垄断。
3.中化国际业绩不佳主要受化工品价格低迷拖累,但其高性能材料板块(含环氧树脂、芳纶)毛利率已逆势提升3-8个百分点。收购盈利稳定的南通星辰,可快速改善财务报表。
三、中化国际收购南通星辰的资产重组,将在化工产业链与资本市场引发多重连锁反应。
1、从行业格局来看,合并后双方环氧树脂总产能达51万吨,
直接冲击南亚电子、长春化工等台资企业的市场地位,
而南通星辰国内领先的5万吨聚苯醚(PPE)产能——这一5G基站和AI服务器关键材料的国产化突破,或将改写外资企业(如日本旭化成、三菱瓦斯化学)占据70%以上份额的现状,倒逼圣泉集团等本土企业加速技术攻关。
2、下游产业方面,此次整合将显著推动国产替代进程:
覆铜板龙头企业生益科技有望减少对日本进口电子级PPE的依赖,而南通星辰的轻量化PBT材料产能也能满足新能源车电池壳体等快速增长的需求,进一步强化产业链自主可控性。
3、在资本市场层面,这场央企内部的“左手倒右手”交易,
实则是中国中化控股自2021年重组以来“专业化整合”战略的延续。
通过将优质新材料资产注入上市平台,不仅为中化国际的亏损困局引入盈利增长点,更可能成为集团后续整合其他业务板块的样板,同时为吸引战略投资者、提升估值铺平道路。
四、总结
这场重组绝非简单的财务操作。
在中国化工行业面临“高端不足、低端过剩”的背景下,中化国际通过收购南通星辰,实则是央企整合资源、突破“卡脖子”技术的战略举措。
短期看是止血亏损,长期看则是争夺5G/新能源材料话语权的关键一步。
未来若能在电子级化学品领域实现进口替代,其价值或将远超当前138亿元的市值。(2025年7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