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诺奖理论到临床突破:金赛药业 GenSci120 站在了“免疫耐受”风口

用户头像
能力圈的边界
 · 湖北  

我们9月27日发表了《孤独者的坚持,终成未来的火种》。

2025年10月6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三位科学家——玛丽·布伦科、弗雷德·拉姆斯德尔与坂口志文,以表彰他们“在外周免疫耐受机制方面的开创性发现”。这一理论不仅揭示了调节性T细胞(Treg)如何防止免疫系统“误伤”自身组织,也为自身免疫疾病的治疗提供了全新方向。

而在这一诺奖成果的理论光照下,金赛药业自主研发的PD-1激动剂单抗GenSci120,正以其独特的机制与临床布局,成为中国乃至全球自身免疫病治疗领域的一匹“黑马”。

诺奖理论的核心:免疫系统的“安全阀”

三位诺奖得主的研究揭示,外周免疫耐受是免疫系统的第二道防线,负责控制那些逃出胸腺、仍可能攻击自身组织的“漏网之鱼”T细胞。其中,调节性T细胞(Treg)通过表达Foxp3等关键分子,抑制过度免疫反应,维持免疫稳态。

当这一机制失衡,免疫系统将“反噬”自身,诱发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等自身免疫病。因此,恢复或增强免疫耐受,成为治疗这些疾病的关键策略。

GenSci120的机制:激活“免疫刹车”,重建耐受

不同于传统免疫抑制剂“全面压制”免疫反应,GenSci120是一款PD-1激动剂单抗,其作用机制正是通过激活PD-1信号通路,抑制致病性T细胞的活性,诱导免疫耐受,从而在机制上与诺奖成果高度契合。

PD-1作为免疫“刹车”分子,其激动剂可模拟Treg的抑制功能,“人为”恢复免疫系统的自我克制能力。这一策略不仅有望避免传统疗法的免疫低下副作用,还可能实现“病因级”治疗,从根本上调控免疫失衡。

临床布局:从中国到全球,GenSci120驶入快车道

截至目前,GenSci120已在中国获批开展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炎症性肠病、类风湿关节炎等四项适应症的临床试验,并于2025年3月获得FDA默示许可,将在美国启动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这意味着,GenSci120不仅在中国率先落地,更具备国际化开发潜力。在全球自身免疫病治疗市场持续扩张的背景下,其“同类最佳”的PD-1激动剂机制,有望填补现有治疗空白,成为下一代免疫调节疗法的代表。

诺奖风口下的战略机遇

2025年诺奖的揭晓,不仅是对基础免疫学的肯定,更是一场从“理论”到“疗法”的转化加速器。正如诺奖评委潘嫱所言,“调节性T细胞的研究是具有临床意义的重大基础性发现”,全球多国科学家正在围绕免疫耐受机制展开临床研究。

在这一背景下,GenSci120作为中国首个进入临床的PD-1激动剂单抗,不仅站在了诺奖理论的风口,更具备机制领先、适应症广泛、国际认可等多重优势,有望在全球自身免疫病治疗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诺奖成果在三方面为 GenSci120 提供了明确利好

1. 科学合理性背书

诺奖委员会强调“激活外周耐受”是治疗自身免疫病的重要方向,与 GenSci120 的激动剂机制高度契合,可强化医生与监管对其科学基础的信心。

2. 临床开发指引

3. 市场认知与差异化

目前全球进入临床的PD-1激动剂不足十款,GenSci120 进度领先且已获FDA对RA的IND默示许可。诺奖热度有望让“PD-1激动+免疫耐受”概念快速普及,帮助其在同类品种中脱颖而出,并吸引潜在合作/并购关注。

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不仅从理论上支持 GenSci120 的作用机制,也为后续临床设计、监管沟通及市场推广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和话题红利,对金赛药业推进该品种具有积极而直接的意义。

结语:从科学到药物,中国创新的“免疫答案”

从坂口志文发现Treg,到Foxp3成为免疫耐受的“开关”,再到GenSci120将PD-1激动机制转化为临床疗法,这是一条从诺贝尔奖到新药开发的完整路径。而金赛药业,正以其前瞻性的研发战略和扎实的临床推进,让中国的创新药在全球免疫调控赛道发出声音。

未来,随着$长春高新(SZ000661)$ 的GenSci120临床数据的逐步揭晓,我们有理由期待,这款“诺奖理论照进现实”的创新药物,能为全球亿万自身免疫病患者带来更安全、更根本、更持久的治疗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