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裕科技的连载1——《万裕科技的前世今生》

用户头像
自我敲打
 · 中国香港  

如果把AI与新能源比作两条奔涌的大江,万裕科技更像藏在河床里的“石基”——不起眼,却决定水流是否平稳。

电容器,就是算力与电能的“节拍器”。这一家公司从传统消费电子的供应链里一路走来,如今把方向盘拧向AI基础设施先进储能,故事感十足。

第一幕:1979—1997,从工厂到资本市场

1979年,万裕在香港起家,主业是铝电解电容。这是电源世界最“老派”的品类:容量大、成本稳、在整机里总有它的位置。靠着扎实制造力与客户口碑,1997年公司登陆港交所。

这一阶段,关键词是打底:打产线的底、打质量的底、打客户群的底。

第二幕:2000—2010,技术路线的第一次扩张

进入2000年代,PC与通讯需求带动电源迭代,行业对ESR(等效串联阻抗)高频响应的器件兴趣大增。万裕顺势推出SAMXON®(铝电解)与X-CON®(导电高分子固态)两条品牌线——前者扛“大容值与耐压”,后者冲“高频与低阻”。
同一时期,公司开始布局超级电容(EDLC)/模组
,为高功率脉冲、备电与快充场景做储备;并在清远、雅安推进铝箔等关键材料垂直整合

这一步很“工业派”:当行业进入长周期时,材料自供与制造规模决定你的成本曲线和交付弹性。

第三幕:2008之后,家族治理的定盘星

2008年,公司创始人去世后,纪楚莲(陈太)接任董事会主席,负责战略与监督;其子陈宇澄担任董事总经理(MD),主抓经营。此后又有陈达昌(财务总监兼公司秘书)稳住财务与合规底盘;2025年9月,陈乐茵(长期负责行政、人力、供应链与流程管控)升任执行董事
这套“战略—经营—财务—后台”四角结构,不光是家族传承,更是把效率、质量、交付这些制造业的关键变量,直接拉到董事会桌面。

第四幕:2024—2025,赛道切换的当口

过去两年,全球传统消费电子偏弱,但两条新曲线在抬头:

先进储能:逆变器、变流器、频稳系统、快充桩,对高压、高可靠电容的需求持续上行;

AI基础设施:AI服务器/加速卡的电源网络(PDN)对高频、低ESR、长寿命电容的需求,比传统服务器密度高得多,且享有溢价

万裕的反应是产品结构与产能结构双调整

产品上,以铝电解(SAMXON®)承接一次侧/大容值滤波,以导电高分子与叠层冲击VRM/PDN的关键去耦位,以超级电容/模组切入快充与电网瞬态;

产能上,清远新基地投产爬坡,自动化与良率管理成了管理层反复强调的关键词。

现状:数据背后的意味

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约8.1664亿港元股东应占净利约441万港元。数字并不耀眼,但结构发生了变化——AI+储能开始成为真正的业务支点。为什么利润仍薄?两点现实:

产品组合在换挡:高毛利新品在上量,老品在收缩;

产能在爬坡:新线自动化、良率与人均产出要时间。
对制造业出身的公司来说,这两件事一旦同步跑顺,利润弹性才会“显形”。

公司画像:它是什么,不是什么

它不是“纯概念”:本质是一家被动元件制造商,在材料—制造—应用链条同时发力;

它在做“电流稳定的生意”:AI算力再豪横、电网再波动,电能与信号都要被“驯服”,这正是电容的价值;

它的护城河是复合型的品牌+材料+制造+供货稳定,再叠加对AI/储能应用的快速适配——这比单点技术突破更难被替代。

投资者为什么该关心它(只谈“看点”,不谈结论)

看点一:产品力是否得到“项目级”验证
AI服务器PDN与储能逆变器的头部客户/定点项目,是量与价的锚。

看点二:制造效率的拐点
清远产线的良率、自动化节拍、人均产出,决定毛利能否爬坡。

看点三:治理结构对执行的加成
“战略—经营—财务—后台”四角同频,能把高溢价新品放量成本曲线下压同时做成。

万裕科技的故事,不是“一夜之间的AI概念”,而是一个老牌元件厂在周期拐点里的二次创业:把三十多年磨出来的制造与材料功底,装进了AI与储能这两台新引擎。
连载2,我们会走进更“硬核”的现场:AI服务器的PDN电容江湖储能/电网的功率器件位——谁在拿到溢价、谁在卡住良率、谁在抢到大客户。敬请期待。

(本文由AI润色,注意区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万裕科技(00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