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把剧情摆在台面上:
AI 机柜升级到 GB300 之后,功率密度和瞬态波动把供电系统推到极限——于是“机柜侧削峰稳压”从概念变成刚需。产业里公认的解法,是把 超级电容(Supercap)+ BBU 贴着机柜装进去,由一线电源厂(台达、光宝、麦格米特等)随同 PSU 一体化集成。
问题是:供给跟不上。日本武藏的 LIC/HSC 电芯是公认的“第一梯队”,但公开节奏是 年产能几十万级 → 百万级 → 中期千万级 的爬坡;而单柜往往要 4–10 个 1U 模组、每模组 ~28 颗电芯,粗略测算十万台机柜就是三千万颗量级。结论不言自明:短期供需错配,二供/国产替代窗口正在被动打开。
接下来讲正题:万裕科技,为什么是那个“可能上位”的玩家?
产品底座完整:铝电解、高分子→EDLC(双电层)→模块化方案一步步走出来。早在 2009 年万裕就量产超容单体(0.22F–3800F),2014 年做出 ANGA POW® 模组,跑过车用启停、风光储能、工业 UPS 等真实工况。
两条技术路线都握在手里:
EDLC:超低 ESR、毫秒级响应、循环寿命长,适合高频脉冲位——“顶尖峰”。
LIC/锂碳:单体电压更高(~3.8/4.2V)、漏电更低,做机柜级 PCS/模组 更省颗粒、更友好——“扛秒级”。
两路并进的好处是:客户选什么架构,万裕都有对位器件,不押单一赛道。
制造与材料纵向一体化:大陆多地产能,自供铝箔,懂成本、懂良率、懂交付。这一轮不是“谁方案写得动听”,而是谁能稳定量产、快速爬坡。
认证与口碑:SAMXON / X-CON 在全球 IT、电源客户里口碑多年打磨,RoHS/REACH 等合规齐全;在汽车启停、工业电源里掉过链子的概率低——这是进 AIDC 机房的门票。
客户网络已在圈内:长期服务电源电子行业,上下游语言一致;和台达、EMS/ODM体系深度打过交道,有利于把超容与 PSU、BBU 做成一体化模块(通信、均衡、安规、热管理一起过关)。
国内替代场景天然加分:中国 AIDC 集群建设加速、国产化诉求提升。一线“外供”吃不下时,谁能第一时间补位,谁先吃。
武藏(HSC/LIC):技术领先、已绑定一线 EMS/电源,但短期产能是硬约束。
江海:国内 LIC 路线跑得最前,已有多家电源厂联合验证,确定性高。
万裕:LIC 公开披露相对克制,但 EDLC 与模组化功底深、产品谱系更广,叠加大客户基础与产能布局,很适合做“二供/并联”与国产替代;一旦“机柜级模组”与“头部客户”两块石锤落地,兑现速度会非常快。
其他厂商:或偏锂电备电、或规模较小、或在 HSC 高能量密度上储备有限;短跑能跑,长跑未必能扛住 AIDC 的严苛验证。
一句话小结:国内“LIC 一号位”可能先由江海冲;但万裕凭 EDLC/模组与客户网络,完全有机会在超容模组与电源一体化订单里拿到实打实的份额,尤其在国内 AIDC 项目里吃到国产化红利。
武藏(HSC/LIC):技术领先、已绑定一线 EMS/电源,但短期产能是硬约束。
江海:国内 LIC 路线跑得最前,已有多家电源厂联合验证,确定性高。
万裕:LIC 公开披露相对克制,但 EDLC 与模组化功底深、产品谱系更广,叠加大客户基础与产能布局,很适合做“二供/并联”与国产替代;一旦“机柜级模组”与“头部客户”两块石锤落地,兑现速度会非常快。
其他厂商:或偏锂电备电、或规模较小、或在 HSC 高能量密度上储备有限;短跑能跑,长跑未必能扛住 AIDC 的严苛验证。
一句话小结:国内“LIC 一号位”可能先由江海冲;但万裕凭 EDLC/模组与客户网络,完全有机会在超容模组与电源一体化订单里拿到实打实的份额,尤其在国内 AIDC 项目里吃到国产化红利。
产品石锤(把能上机柜的模组端到台面上)
1U/2U 超容模组(EDLC/LIC 双版本),指标到位:额定功率 ≥20–40kW@秒级、毫秒响应、等效串联电阻(ESR)与寿命曲线;
CMS/BMS 通讯(CAN/RS-485)、均衡/冗余、UL/IEC/UN38.3 安规齐活。
这一步一旦发布,**“有货可上”**的信号就明确了。
客户石锤(把名字写进大客户)
出现在 台达/光宝/麦格米特/伟创力 的实机/展会/AVL/NPI文件里;
国内超大算力集群招标书/方案书点名万裕模组为合格/指定供应。
这一步代表进入交付周期,收入节拍可见。
报表石锤(让市场看见真金白银)
中报/年报单列超容/模组收入与占比;
产能计划披露:模组老炼/均衡/安规产线 的年化能力与爬坡曲线。
这一步会把“故事”变成“估值因子”。
仅看机柜侧超容(行业口径到 2030 年约 310 亿元):
保守份额 2% → 万裕约 6.2 亿元收入;
中性份额 4% → 12.4 亿元;
若叠加 AI 服务器 PDN 专用电容、APF/HVDC 电力电子的“尾巴”,合计再加若干亿并非奢望。
对照万裕近年体量(十多亿港元级):AIDC 三线合流(超容+PDN+电力电子)确实存在“再造一个自己”的可能。
关键是节奏:产品 → 客户 → 报表 三连击能否在未来 12–24 个月形成闭环。
“GB300 是否全系标配超容” 仍有机型分化;但高渗透趋势明确,供给缺口实实在在存在。
路线分歧(EDLC vs LIC/HSC) 会影响模组颗粒与 ASP;万裕两条线都在,配置可切换。
扩产与认证时间:LIC 的预锂化一致性、模组安规和通讯适配需要时间;但这也是后来者的护城河——工程与制造的复利,拼的就是“时间+口碑”。
新闻/展会:是否出现“Man Yue / ANGA POW® 超容模组”与头部电源厂/EMS 的同台实机?
公告/招标:国内算力集群的技术协议/白名单里是否点到万裕?
财务披露:中报/年报是否单列超容/模组,毛利率是否结构性抬升?
超容赛道不是 PPT 之争,是工程与交付之争。
武藏的产能瓶颈把门缝撬开了,江海在 LIC 赛道率先冲刺,万裕凭EDLC/模组底座 + 大客户连接 + 产能与材料的老功夫,完全有机会在机柜侧超容与电源一体化的订单里拿到“第二把交椅”,尤其是在国产化进程更快的中国市场。
(本文由AI润色,注意区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