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头像
好事发生发发发
 · 山东  

$上海电力(SH600021)$ 来自豆包深入研究(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央国企改革2025年底前完成证券化率百分之八十?
一、政策背景与目标演进
1.1 政策起源与阶段性目标
2025年底前央企资产证券化率达到80%的目标,是近年来国企改革深化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政策基础可追溯至2022年5月国务院国资委印发的《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 。该方案为后续资产证券化率目标的设定奠定了基础,提出了"做强做优一批、调整盘活一批、培育储备一批"的总体思路,旨在促进上市平台完善产业布局、提升资产质量和运营效率 。
2024年12月,国务院国资委进一步印发《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将资产证券化率与市值管理挂钩,要求央企在2025年底前完成阶段性目标 。这一文件的出台标志着资产证券化率提升成为央企改革的硬性指标,直接与央企负责人的业绩考核挂钩 。
2025年6月,国资委在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上重申了这一目标,强调国企改革深化行动需在2025年前三季度完成90%以上任务,资产证券化成为核心指标之一 。这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形成了从质量提升到市值管理再到具体目标设定的完整政策链条,为2025年底前完成资产证券化率80%的目标提供了制度保障。
1.2 目标内涵与计算方法
资产证券化率是衡量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其计算公式为:资产证券化率 = 持股比例 × 持股上市公司总资产 / 集团总资产 。这一指标反映了央企集团资产通过资本市场实现价值的程度,是国资委评估央企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准。
值得注意的是,80%的资产证券化率目标并非2025年首次提出。早在2012年,国资委内部就曾提出过类似目标,但由于当时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变化,这一目标在后续几年中很少被提及 。然而,随着近年来国企改革的深入推进,这一目标重新被提上日程,并被赋予了更强的政策执行力和时间约束力。
二、当前进展与实施现状
2.1 整体进展与差距分析
截至2025年6月,央企整体资产证券化率约为53.2%,距离80%的目标仍有较大差距 。这意味着在2025年剩余的半年时间内,央企需要将证券化率提高约26.8个百分点,任务十分艰巨。
从具体分布来看,央企资产证券化率呈现明显的两极分化态势:
- 证券化率高于50%的央企仅有18家
- 证券化率为0%(即没有上市平台)的央企有15家
- 资产证券化率低于50%的央企中,尤其是低于25%且有上市平台的企业,被认为是最有诉求提高资产证券化率的企业
2.2 重点行业与企业进展
军工行业作为国企改革的重点领域,进展相对较快。截至2025年5月,十大军工集团整体证券化率已达55%,部分集团如航空工业集团证券化率有望从60%提升至70%以上 。然而,军工领域内部也存在明显差异:
- 航天科工集团证券化率从2022年底的约25%提升至2024年底的约35%,计划在2025年达到50%
- 航天科技集团的证券化率不足15%,而集团目标是将这一比例提升至45%,与国资委提出的2025年军工资产证券化率提升至50%的目标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电力行业方面,国家电投集团的资产证券化率据估计仅在37%-40%左右,远低于80%的要求 。该集团海外资产规模约9500亿元,覆盖47个国家,但证券化率不足50%,存在约2000亿元的资产注入需求 。
能源行业整体进展相对滞后,部分特大型央企如国家电网、中国诚通、南方电网、中国一汽、中国航油等的证券化率极低,均低于10% 。这表明这些行业在未来几个月内可能会有较大的资产注入动作。
三、实施路径与具体措施
3.1 资产重组与注入
资产重组与注入是提高资产证券化率的最直接途径。根据国资委的要求,央企需要在2025年底前完成阶段性目标,因此各大央企集团正加速推进资产注入进程 。
以国家电投集团为例,该集团已将上海电力定位为"国际化绿电平台",并直接称其为"电投国际" 。根据计划,国家电投集团将通过上海电力平台注入约2000亿元资产,以提高整体证券化率 。具体路径可能是先由"电投国际"整合海外资产,之后由上海电力发行股份购买资产或吸收合并"电投国际",实现整体上市 。
航天科工集团也制定了明确的资产注入计划。该集团计划在2025年内注入超800亿元资产,以实现证券化率从2024年底的约35%提升至50%的目标 。
3.2 审核提速与政策支持
为支持央企资产证券化率提升,监管部门采取了一系列配套措施:
审核提速方面,2024年"并购六条"出台后,重大资产重组从受理到过会平均用时从121天缩短至64天,效率显著提升 。这大大加快了资产注入的进程,为2025年底前完成目标提供了时间保障。
地方协同方面,上海、深圳等地出台专项方案支持国企并购重组,聚焦集成电路新能源等"硬科技"领域 。这些地方政策为央企资产证券化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市值管理方面,国资委明确将市值管理纳入央企负责人业绩考核,这使得上市国资央企的价值提升受到更高重视 。这一举措有助于提高央企注入优质资产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提升上市公司质量。
3.3 时间窗口与关键节点
根据国资委要求,国企改革深化行动需在2025年前三季度完成90%以上任务 。这意味着2025年第四季度将是最后的冲刺阶段,也是资产注入的高峰期。
从历史经验来看,央企重组往往集中在第三季度末或年底等重要时间窗口。例如,电投产融远达环保等企业均在2024年9月末停牌进行重组 。市场普遍预期2025年四季度是重组的关键节点,年内完成重组的概率超过80% 。
考虑到重组流程(包括董事会、股东大会审议、监管审批等)预计需要2-6个月,10月被视为停牌并在年内完成重组的关键时间点 。这意味着2025年10月至12月将是资产证券化率提升的关键窗口期。
四、面临的挑战与风险
4.1 时间压力与操作难度
时间紧迫是央企面临的最大挑战。截至2025年9月,距离目标完成时间仅剩不到4个月,而央企整体证券化率仅为53.2%,需要在短时间内大幅提升 。
操作复杂也是一个重要障碍。尤其是涉及跨境资产整合时,面临更多挑战。以上海电力为例,其潜在的重组涉及将国家电投集团庞大的海外新能源资产注入上市公司,这一过程涉及复杂的跨境资产整合和估值问题 。
估值分歧可能引发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在资产注入过程中,资产估值是一个敏感问题,过高或过低的估值都可能影响重组的顺利进行 。
4.2 市场环境与融资压力
市场波动可能对资产证券化进程产生不利影响。2025年以来,A股市场经历了一定程度的调整,这可能影响央企通过资本市场实现资产证券化的效果 。
融资压力也是一个挑战。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央企通过资本市场融资的难度可能增加,这可能影响资产注入的规模和速度。
监管审批的不确定性也不容忽视。尽管审核效率有所提高,但重大资产重组仍需经过严格的监管审批,这一过程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
4.3 行业特性与特殊情况
不同行业的特性也可能影响资产证券化率的提升。例如,军工行业由于涉及国家安全和保密要求,资产证券化面临更多限制。航天科工集团就曾表示,其未上市资产集中于科研院所,这增加了资产证券化的难度 。
此外,部分央企的特殊情况也可能影响目标实现。例如,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等特大型央企的证券化率极低(低于10%) ,在短时间内大幅提升面临巨大挑战。
五、典型案例分析
5.1 国家电投集团:上海电力重组
国家电投集团作为资产证券化率较低的央企之一(约37%-40%),正积极推进上海电力的重组工作,以提升整体证券化率 。
重组动因主要来自两方面:
1. 政策导向与证券化率要求:国资委要求央企到2025年底资产证券化率要达到80%以上
2. 集团战略整合与聚焦:国家电投旗下拥有众多上市公司和资产,存在同业竞争和业务分散的问题,通过重组可以实现专业化管理
重组预期路径可能分为两步:
1. 资产整合与平台搭建:国家电投已注册成立"国家电投集团国际能源有限公司"(简称"电投国际"),作为集团海外资产的整合载体
2. 上市公司层面的操作:待资产整合完毕后,上海电力可能通过向国家电投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方式,将"电投国际"及其持有的海外清洁能源等资产注入上市公司
时间预期方面,市场普遍认为2025年内完成重组的可能性较大,参考集团惯例,三季度末或年底是重要观察窗口 。
5.2 航天科工集团:科研院所资产证券化
航天科工集团作为军工领域的重要央企,其资产证券化进程备受关注。该集团的资产证券化率从2022年底的约25%提升至2024年底的约35%,计划在2025年达到50% 。
航天科工集团的资产证券化主要面临的挑战是未上市资产集中于科研院所,这部分资产的证券化涉及复杂的改制和审批流程 。为实现2025年50%的目标,航天科工集团需要加速注入核心非涉密资产 。
5.3 中国电科集团:研究所资产证券化
中国电科集团的资产证券化率约为16.6%,远低于市场平均25%的比例 。该集团拥有众多研究所,其中55研究所在新能源汽车电控碳化硅芯片领域有着国内顶尖的研发和生产能力,但核心资产尚未实现证券化 。
中国电科集团拥有19个上市公司,包括海康威视、卫士通、国博电子国睿科技等 。在未来的国企改革背景下,该集团的研究所资产,尤其是55所的核心资产有很大概率实现证券化 。
六、前景展望与影响分析
6.1 完成目标的可能性评估
从当前进展来看,2025年底前央企整体资产证券化率达到80%的目标实现难度较大。截至2025年6月,央企整体资产证券化率仅为53.2% ,在剩余不到半年的时间内需要提升约26.8个百分点,任务极为艰巨。
然而,考虑到国资委的决心和央企的执行力,部分行业和企业有望完成阶段性目标。特别是那些证券化率已经较高(如超过50%)的央企,以及有明确重组计划的企业,可能在2025年底前实现目标。
从历史经验来看,央企资产证券化率曾在政策推动下实现快速提升。例如,央企资产证券化率从2015年不足40%提升至2019年60%以上 。这表明在政策强力推动下,证券化率可以实现较快增长。
6.2 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如果央企资产证券化率目标得以实现,将对资本市场产生深远影响:
市场规模方面,央企大规模资产注入将显著增加资本市场的供给,扩大市场规模。根据估算,仅国家电投集团就有约2000亿元资产需要注入上市平台 ,而所有央企的总注入规模可能达到数万亿元。
市场结构方面,央企资产证券化将提升上市公司质量,优化资本市场结构。更多优质资产上市将提高A股市场的整体投资价值。
估值体系方面,随着央企市值管理意识的增强,上市公司价值实现与价值创造将更加匹配,有助于改善A股市场的估值体系 。
6.3 对国企改革的深远意义
资产证券化率提升不仅是一个数字目标,更是国企改革的重要内容,具有深远意义:
公司治理方面,资产证券化有助于推动国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运营效率。
资源配置方面,通过资本市场实现国有资产的优化配置,有助于提高国有资本的利用效率,促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 。
创新发展方面,资产证券化可以为国企提供更多融资渠道,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增强国企的核心竞争力。
七、结论与建议
7.1 主要结论
1. 目标设定与政策背景:国资委提出的2025年底前央企资产证券化率达到80%的目标,是近年来国企改革深化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政策基础可追溯至2022年5月印发的《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
2. 当前进展与差距:截至2025年6月,央企整体资产证券化率约为53.2%,距离80%的目标仍有较大差距。资产证券化率呈现明显的两极分化态势,部分央企已超过50%,而15家央企证券化率为0%。
3. 实施路径与措施:央企主要通过资产重组与注入、审核提速与政策支持等路径提升资产证券化率。2025年四季度被视为重组的关键节点,预计将有大量资产注入动作。
4. 挑战与风险:央企面临时间压力大、操作难度高、市场环境复杂等挑战,尤其是在短时间内大幅提升证券化率的难度很大。
5. 典型案例:国家电投集团、航天科工集团、中国电科集团等央企正在积极推进资产证券化,各具特色和挑战。
6. 前景展望:2025年底前整体实现80%的目标难度较大,但部分行业和企业有望完成阶段性目标。资产证券化率提升将对资本市场和国企改革产生深远影响。
7.2 政策建议
针对央企资产证券化率提升,提出以下建议:
1. 分类推进:根据不同行业和企业的特点,实施差异化的资产证券化策略,避免"一刀切"。
2. 质量优先:在追求证券化率的同时,注重提升上市公司质量,避免为了达到目标而注入低效资产。
3. 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尊重市场规律,避免行政干预过多。
4. 风险防控:加强对资产注入过程中的风险评估和控制,防范国有资产流失和金融风险。
5. 长期规划:将资产证券化视为国企改革的长期任务,避免短期行为,建立长效机制。
7.3 投资建议
对于投资者而言,央企资产证券化率提升带来了重要投资机会:
1. 关注低证券化率央企:尤其是那些证券化率低于25%且有上市平台的央企,这些企业有较强的动力提升资产证券化率 。
2. 聚焦重组预期强烈的标的:如上海电力、航天动力、中国电科集团旗下上市公司等,这些公司可能受益于资产注入 。
3. 关注军工、科技等重点领域:军工、科技等领域是国企改革的重点,资产证券化率提升空间较大 。
4. 注意投资风险:资产注入和重组存在不确定性,投资者应关注官方公告,避免盲目跟风。
总之,央企资产证券化率提升是国企改革的重要内容,虽然2025年底前达到80%的目标面临较大挑战,但这一进程将持续推进,并对资本市场和国企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投资者和市场参与者应密切关注相关进展,把握其中的机遇与挑战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