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发动机的产业链可以划分为:材料——零部件——整机——服务,价值量分布呈现出 “服务主导、制造支撑、材料与零部件技术密集” 的显著特征,按照航空发动机全生命周期环节进行划分,各个环节(研发 - 制造 - 维护)的价值量比例约为 10%:40%:50%,其中:
l 研发环节(10%):
涵盖基础研究、核心机验证、整机设计等,单型号研发成本可达数十亿美元(如 F135 发动机研发投入超 100 亿美元)。
l 制造环节(40%):
包括材料采购、零部件加工、整机总装,是技术密集度最高的环节。
l 服务环节(50%):
以维护、维修、大修(MRO)和备件供应为主,是产业链利润最丰厚的部分(利润率可达 35% 以上)。
制造环节的 40% 价值量中,材料与零部件合计占比超 80%,整机总装仅占 20%:
高温合金、钛合金等关键材料占制造环节成本的 50%-60%,其中:
l 高温合金:
占发动机总重量的 40%-60%,用于涡轮叶片、燃烧室等热端部件,价值占比约 15%-20%。
l 钛合金:
占发动机总重量的 25%-40%,用于压气机、风扇等冷端部件,价值占比约 10%-15%。
l 复合材料:
陶瓷基复合材料(CMC)、树脂基复合材料(PMC)等新兴材料占比逐步提升,预计 2030 年将达材料总价值的 15%。
核心部件价值高度集中,呈现 “涡轮为王” 的格局:
l 涡轮部分:
占零部件总价值的 30%-40%,其中单晶涡轮叶片因制造工艺复杂(如定向凝固技术),单价可达数百万美元。
l 压气机:
占 20%-30%,高压压气机叶片精密铸造合格率是技术突破的关键指标(国内 CJ1000A 叶片合格率已达 85%)。
l 控制系统:
占 15%-20%,全权数字式发动机控制系统(FADEC)是技术壁垒最高的子系统之一。
l 其他部件:
加力燃烧室(战斗机发动机占比 26%)、风扇(民用发动机占比 35%)等因机型差异呈现结构性分布。
总装集成占制造环节价值的 20%,主要包括试车调试、适航认证等流程。国际龙头企业通过 “主制造商 + 供应商” 模式控制产业链(如 CFM 国际主导 LEAP 发动机总装)。
服务环节的 50% 价值量中,备件销售与大修服务是两大支柱:
l 备件航材:
占服务环节价值的 51%,寿命限制部件(LLP)更换是主要收入来源(如涡轮叶片更换成本占大修费用的 40%)。
l 大修与维修:
占 22%,军用发动机大修周期约 500 小时(F135),民用发动机可达 2 万小时(LEAP),维修单价随技术复杂度提升(GE9X 单次大修费用超 1000 万美元)。
l 数字化服务:
预测性维护(PHM)、健康管理系统(EHM)等新兴服务占比快速提升,罗罗公司 TotalCare 模式将服务收入与飞行小时绑定,2022 年服务收入占比达 53%。
航空发动机制造环节的竞争格局呈现出 “国际寡头垄断、国内加速追赶” 的显著特征,其市场分布与技术壁垒深度绑定,而国内上市公司则依托产业链分工形成差异化布局。以下从国内外竞争格局、市场份额分布及国内上市公司图谱三个维度展开分析:
全球航空发动机制造环节由美英欧企业绝对主导,形成 “民用三分天下、军用双雄对峙” 的局面:
l 民用领域:
CFM 国际(GE 与赛峰合资)、普惠、罗罗三家占据全球 84% 的市场份额。2023 年 CFM LEAP 系列交付 1356 台,占窄体机市场 57.1%;普惠 PW1000G 交付 638 台,占 26.9%。罗罗 Trent XWB 在宽体机市场市占率超 60%,适配空客 A350 等高端机型。
l 军用领域:
GE 与普惠几乎垄断美国军机动力(如 F135、F119 发动机),俄罗斯土星科研联合体(NPO Saturn)在苏 - 57 等机型上形成区域优势,但技术代差显著(如 AL-41F 推力仅为 F119 的 80%)。
l 材料与零部件:
美国 PCC 公司垄断单晶叶片市场,其定向凝固技术使叶片合格率超 90%;德国默克控制高纯度铼提纯技术,纯度达 99.999%,形成 “资源 - 技术 - 设备” 三重壁垒。
l 服务环节:
GE、罗罗等通过长期服务协议(LTSA)锁定全球 70% 的 MRO 市场,售后利润率是制造环节的 2-3 倍。
l 核心部件:
GE 在涡轮冷却领域拥有 2000 余项专利,仅 “蛇形冷却通道” 设计就形成十年技术代差;罗罗的整体叶盘电解加工精度达 5μm,相当于头发丝的 1/15。
中国航发集团(AECC)整合全产业链资源,形成 “材料 - 零部件 - 整机 - 服务” 闭环,旗下 5 家上市公司构成核心载体:
l 整机制造:
航发动力(600893)是国内唯一具备全谱系军用发动机研制能力的企业,承担 WS-10、WS-15 等型号生产,军用市场份额超 60%。
l 零部件制造:
航发科技(600391)聚焦压气机叶片、机匣等关键部件,2023 年内贸收入 28 亿元(+8.4%),外贸转包业务覆盖 GE、罗罗供应链。
l 控制系统:
航发控制(000738)自主研发 FADEC 系统,代码自主率超 98%,适配国产大飞机与军机。
l 高温合金:
钢研高纳(300034)、图南股份(300855)实现军用高温合金国产化率 75%,但高端产品(如含铼单晶合金)仍依赖进口。国内企业通过 “钨 - 钼 - 铌基合金” 替代技术降低对铼的依赖,安徽湛岭钼矿(伴生铼储量 237 吨)等资源开发加速推进。
l 单晶叶片:
航发动力、万泽股份(000534)突破 DD6 合金制备技术,军用叶片合格率达 90%,但民用市场仍被赛峰、PCC 垄断(占中国民航市场 85%)。应流股份(603308)通过 GE 认证,量产 LEAP 发动机叶片,出口占比超 50%。
l 增材制造:
铂力特(688333)3D 打印技术使涡轮叶片翻新成本降低 40%,已应用于 WS-10B 发动机维修。
l 长江 - 1000A 发动机:
适配 C919 的国产动力预计 2025 年完成适航取证,东航、南航通过入股中国商发(航发商发)深度绑定产业链,首架验证机已完成 1500 小时试飞。
l 技术替代路径:
航发商发绕过 GE 专利开发 “非对称分支孔” 冷却结构,使涡轮前温度提升至 1700℃,接近 LEAP-1C 水平。
l 材料替代:
石墨烯涂层、无铼高温合金等技术有望降低对稀缺资源的依赖(国内 “钨 - 钼 - 铌基合金” 已进入中试)。
l 服务升级:
3D 打印修复技术使高压涡轮叶片翻新成本降低 40%,区块链技术推动备件供应链效率提升 30%。
l 由于国外航空发动机有百年历史沉淀,一些高效率的工艺已经被申请成专利,为了在航空发动机上突围并积累自己的优势,国内在同步布局电能、核能等新动力系统的研发。
l 航发动力:
市值超 1100 亿元(2025 年 7 月),承担军用发动机 90% 以上产能,民用领域参与长江 - 1000A 研制,2023 年研发投入增长 79.8%。
l 航发控制:
市值 277 亿元,主导 FADEC(全权限数字发动机控制器)系统与机械液压控制系统,军机配套率超 80%,民用市场切入 ARJ21 供应链。
l 航宇科技:
市值超70亿,航空发动机环形锻件及叶片制造龙头,产品覆盖涡扇、涡轴发动机涡轮盘、压气机机匣等,为 WS-10、WS-15 提供配套,2024 年航空锻件业务营收同比增长 28%。
l 炼石航空(st炼石):
市值超60亿,布局 “铼矿 - 高温合金 - 单晶叶片” 全链条,旗下成都航宇量产单晶涡轮叶片,用于 WS-10C 发动机,2024 年叶片产能达 5 万片,良品率提升至 85%。同时通过英国加德纳公司切入空客供应链,2024 年国际转包业务营收占比达 35%。
l 高温合金:
钢研高纳(市值 138 亿元)军用材料市占率 40%,图南股份(市值超90亿)突破复杂结构叶片精密铸造技术,良品率达 85%;抚顺特钢(600399)国内高温合金领域龙头企业,主导产品包括 GH3128 镍基合金等,用于航空发动机燃烧室火焰筒、加力燃烧室壳体等部件,耐温达 950℃。其高温合金棒材、锻件已批量供应航发动力,2024 年高温合金业务营收占比超 60%。
l 钛合金与复合材料:
西部超导(688122)、中航高科(600862)分别主导航空钛合金棒材与碳纤维预浸料,国产化率超 70%。光威复材(300699)国内碳纤维全产业链企业,T300 级碳纤维已列入中国商飞采购目录,用于 C919 客舱结构件;CCF700S 碳纤维通过航天火箭发动机壳体验证,未来将拓展至航空发动机复材结构。2024 年航空领域营收占比提升至 38%。
l 国际转包:
应流股份(市值 177 亿元)通过 GE、赛峰认证,LEAP 发动机叶片出口占比 50%,2023 年外贸收入增长 13%。
l 维修服务:
海特高新(002023)国内领先的航空发动机第三方维修企业,具备 7 个系列 20 余种型号发动机大修能力,2024 年发动机维修业务营收占比达 55%,客户包括南方航空、非洲航空租赁公司等。其自主研发的航空发动机模拟机已通过 CAAC D 级认证,用于飞行员培训。航发动力(600893)构建 “制造 + 维修” 双轮驱动模式,旗下西安、贵阳等维修基地覆盖 WS-10、AL-31F 等型号,2024 年发动机维修业务营收达 80 亿元,占公司总营收的 16%,计划 2026 年建成全球 10 个 MRO 中心。
l 五轴机床:
科德数控(688305)自主研发五轴联动加工中心,定位精度达 0.001mm,已应用于单晶叶片加工。
l 3D 打印:
铂力特(市值 160 亿元)实现涡轮叶片选区激光熔化(SLM)成型,生产周期缩短 50%。
l 测试与验证:
航新科技(300424)航空测试设备领域龙头,自主研发的 VATE8000 综合测试系统可检测发动机电子控制器、燃油附件等 1000 + 件号,已配套航发动力、中国商发等企业,2024 年测试设备业务营收同比增长25%。
国内航空发动机产业链未来市场空间广阔,预计到 2030 年全产业链规模将突破3000 亿元,其中军用市场占比约 40%,民用市场占比约 60%。以下从产业链各环节市场空间、上市公司受益额度及核心驱动因素展开分析:
l 军用:歼 - 20、歼 - 35 等四代机换装 WS-15 发动机,存量发动机维修需求爆发(单台维修费用达新机 60%)。
l 民用:C919 产能 2025 年提升至 50 架 / 年,CR929 宽体客机 2025 年首飞,带动 CJ2000 发动机需求。
l 技术升级:单晶叶片合格率提升至 90%,3D 打印修复技术降低维修成本 40%。
l 两机专项:一期投入超 3000 亿元,二期重点支持高温合金、单晶叶片等 “卡脖子” 技术,钢研高纳、应流股份等获专项资金支持。
l 国产替代:高温合金国产化率从 70% 提升至 90%,钛合金、复合材料进口替代空间显著。
l 技术突破:石墨烯涂层、无铼高温合金降低对稀缺资源依赖,国内 “钨 - 钼 - 铌基合金” 已进入中试。
l 军用领域:
2025 年市场规模约 680 亿元,2030 年达 1250 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 12.9%。
l 民用领域:
未来 20 年商用发动机交付量超 1.9 万台,全球价值超 20000亿元,其中中国占全球市场份额超 20%。C919 配套 CJ1000A 发动机预计 2025 年完成适航取证,2030 年国产发动机市场份额达 25%。
l 服务市场:
维修、备件销售等后市场规模年均增长 21%,2030 年突破有望突破1500亿元。
(1)市场空间
l 高温合金:
年均市场空间 116 亿元,军用国产化率超 90%,民用进口替代空间大(如 WS-15 叶片用 DD9 合金)。
l 钛合金:
西部超导(688122)主导航空钛合金棒材,国产化率超 70%,2030 年市场规模超 200 亿元。
l 复合材料:
陶瓷基复合材料(CMC)2030 年占材料总价值 15%,铂力特(688333)3D 打印技术推动成本下降。
(2)上市公司受益额度
l 钢研高纳(300034):
军用高温合金市占率 40%,若国产化率从 70% 提升至 90%,2030 年营收有望达 50 亿元(当前约 20 亿元)。
l 西部超导(688122):
钛合金业务年增速 15%-20%,2030 年营收超 80 亿元。
(1)市场空间
l 涡轮叶片:
全球市场规模超 3500亿元,应流股份(603308)通过 GE 认证,出口占比 50%,2024 年 “两机” 订单超 12 亿元。
l 控制系统:
航发控制(000738)市占率超 80%,2023 年营收 53.2 亿元,净利润 7.27 亿元,预计 2030 年营收破百亿。
l 机匣与结构件:
航发科技(600391)承担 C919 发动机机匣生产,2025 年产能达 500 台套。
(2)上市公司受益额度
l 应流股份(603308):
绑定 GE、赛峰供应链,国际转包业务年增速 13%,2030 年营收超 60 亿元。
l 航发控制(000738):
控制系统业务年增速 10%-15%,2030 年净利润超 15 亿元。
(1)市场空间
l 军用整机:航发动力(600893)承担 90% 以上产能,2025 年先进发动机年产量达 400 台,2030 年营收超 800 亿元。
l 民用整机:CJ1000A 预计 2027 年量产,单台售价约 1.5 亿元,2030 年交付量超 200 台,对应市场规模 300 亿元。
(2)上市公司受益额度
l 航发动力(600893):军用订单刚性增长,2030 年净利润超 80 亿元(当前约 30 亿元)。
l 航发商发(未上市):C919 配套发动机业务 2030 年营收超 200 亿元,带动关联上市公司如航发科技(600391)。
(1)市场空间
l 维修与备件:军用发动机大修周期约 500 小时(F135),民用达 2 万小时(LEAP),2030 年维修市场规模超 500 亿元。
l 数字化服务:作为维修与备件市场的细分领域,预测性维护(PHM)2030 年市场规模 90 亿元,航发控制(000738)、铂力特(688333)技术领先。
(2)上市公司受益额度
l 航发动力(600893):维修业务毛利率超 40%,2030 年服务收入占比提升至 30%,对应营收超 240 亿元。
l 铂力特(688333):3D 打印修复技术市占率 10%-15%,2030 年营收超 30 亿元。
国内航空发动机产业链未来十年将保持 15%-20% 的年均增速,材料 - 零部件 - 整机 - 服务各环节均存在显著增长机遇。航发动力(军用整机)、钢研高纳(高温合金)、应流股份(国际转包)、航发控制(控制系统)、铂力特(3D 打印)等上市公司将深度受益。投资者需重点关注国产替代进度、政策支持力度及技术突破节点,把握长期价值重估机会。
l 国际竞争壁垒:GE、罗罗垄断全球 70% 的 MRO 市场,国产发动机出口仍处初期阶段(如涡扇 - 10B 随歼 - 10CP 出口巴基斯坦)。
l 材料依赖:高端铼合金依赖进口(中国铼资源对外依存度超 90%),国产替代率不足 70%(如 WS-15 叶片用 TC4-DT 钛合金),单晶叶片用 DD9 合金仍处验证阶段。
l 设备依赖:定向凝固炉、电子束熔炼炉等核心装备被德国 ALD、美国 Consarc 垄断,国产替代率不足 30%。
l 政策驱动:“两机专项”一期 投入3000 亿元,二期持续投入,两期累计投入超 3000 亿元,推动长江 - 1000A、CJ2000 等型号量产,预计 2030 年国产发动机市场份额达 25%。
l 技术迭代:数字孪生、陶瓷基复合材料(CMC)等新技术加速应用,罗罗 UltraFan 验证机已测试氢燃料版本,国内同步布局合成燃料技术。变循环发动机、氢燃料动力等新技术可能颠覆现有格局,需持续投入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