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地、盖楼,这是数据中心公司唯一能撑门面的重资产。没地,一切免谈。地方政府必须和税收就业挂钩,数据中心解决不了任何就业问题,连餐饮一条街都带不动。
电力公司才是上游大佬。数据中心不过是电的“二房东”,买进再转卖,赚点差价,收个电费而已。未来it基础设施规模巨大,只有靠核电,新能源过度。
宽带被电信、移动、联通牢牢把控,数据中心只是搬运工,议价权几乎为零。
制冷、UPS、服务器、显卡、光纤,全是别人的。施工设计也外包。数据中心公司没有任何核心技术,都是在给芯片公司 制冷公司 能源公司打工。
收入模式是租金 + 电费加价。重资产、重折旧、重债务,利润率低得可怜。和写字楼物业一个逻辑,只不过客户换成了互联网大厂。
本质就是:帮大厂看门 + 收电费。土地、电力、带宽、设备都不在自己手里,未来再怎么吹,也只是物业外衣而已。关键是自己还得先掏钱把楼盖好,这种low的生意有价值吗?
世纪互联:号称“国内最大中立第三方数据中心运营商”,但核心业务依然是机柜出租、卖电力。客户像微软字节腾讯这样的云厂商,真正的算力和技术壁垒全在客户手里,世纪互联只是物业角色。关键物业也不好好做,上市14年管理层和看大门的一样天天换,股东也是天天换,毫无价值可言。
万国数据:市值一度冲高,但财务结构里最沉重的依然是土地、机房、折旧。收入主要靠长期租赁大客户(阿里、字节跳动),电费转手是大头,利润率很有限。创始人是搞金融的天天想着各种套路财务游戏,别人租的是机柜他们租的是it面积,天天跑海外发展基础设施,难道不懂中国基建速度吗?国外干一个比中国干10个还慢。
润泽科技:手里有大亮土地,能拿到地方便宜电价,这点看似优势,但本质还是“土地 + 电力套利”,和真正的 AI 技术没有关系。创始人做通信基础设施出身,一直最底层干,物业看似好像比挖沟赚钱,但是也翻不了身,还是个看大门的。
短期炒作:AI 概念加持,资金喜欢讲故事,股价有波动空间,可以博弈题材。
长期投资:缺乏核心技术壁垒,命脉资源不在自己手里,盈利模式单薄,长期看没有护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