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全球半导体巨头TSMC宣布与美国初创公司Avicena合作,共同生产基于Micro LED的光互连产品。其目标是用先进的光通信技术取代传统的电气连接,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数据传输解决方案,以满足GPU日益增长的通信需求。
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强烈和明确的信号。
1)反映Micro LED技术逐渐超越传统显示应用并进入光通信等新兴领域的发展趋势。令人惊讶的是,这次uLED实现从传统显示应用扩展到如今炙手可热的人工智能应用。在显示面板制造商中,台湾巨头友达和群创选择将研发和商业化工作重点放在uLED上,而在OLED上的投资相对有限,基本上没有涉足大尺寸OLED市场,这与韩国和中国制造商积极扩张OLED形成鲜明对比。在未来,uLED技术可能会在各领域快速扩张,初步规模可能很快就会实现。
2)强调代工厂利用自身优势,追求差异化竞争。长期以来,外界一直猜测台积电正在与苹果合作开发增强现实眼镜预计将使用Micro LED显示屏。
uLED光互连技术提供一个有前途的解决方案,突破传统电互连的性能限制,支持创建更强大、更高效的人工智能硬件架构。其优点有:
1)uLED由于其体积小,电调制速率高,可以用于通信;
2)uLED可以与硅基CMOS工艺集成,作为互联光源,这里要说的是,传统InP/GaAs材料在这方面仍处在研究状态。
3)uLED制作工艺相对简单,成本低,可以制造成高密度阵列,用于并行光通信,这个是其一大优势,在后面可以看到。
4)uLED阈值低,在短距离应用中,允许比铜线更高的带宽密度和潜在的能量效率。
然后再来看看Avicena的方案。
电互连在覆盖范围、尺寸和功效方面在更高速率下存在根本限制。Avicena的LightBundle互连使用micro LED阵列,通过多核光纤束连接到CMOS IC上的光电探测器,具有超低功耗链路<1pJ/bit,距离可达10米。
LightBundle的一大特点是互连并行特性,其很好地匹配IC(如CPU、GPU或ASIC)的内部总线架构,消除对功率密集型SerDes接口需求。LightBundle的另一个特点是2D微LED阵列,使得IO可以覆盖整个IC区域,进一步提高带宽密度。
这是一个颠覆式的短距离光互连方案,台湾友达、群创等面板厂商将研发重心转向 uLED(即 Micro LED),与韩国、中国厂商在 OLED 领域的扩张形成鲜明对比。这种技术路线分化的背后,是 uLED 在光通信领域的独特优势:
成本优势:Micro LED 制造工艺基于成熟的 GaN 外延和转移技术,量产成本显著低于 InP/GaAs 等传统光电子材料。
性能潜力:uLED 的电调制速率高达数百 MHz,且阈值电压低,在 10 米内的带宽密度和能效比铜线提升数倍,尤其适合 AI 集群中 GPU 与内存、处理器间的短距高速通信。
总体而言,台积电与 Avicena 的合作是半导体行业从 “电子主导” 向 “光电融合” 转型的里程碑。随着 AI 算力需求的爆发和技术迭代的加速,Micro LED 光互连有望在 3-5 年内成为 GPU 集群、自动驾驶计算平台等场景的主流方案,重塑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的竞争格局。#太辰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