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微波”协同破局:普天科技在三体计算星座中的角色与价值

用户头像
小头投基金
 · 上海  

当AI大模型对算力的需求以指数级增长,当地面数据中心因地域、能源和延迟瓶颈难以为继,一场向太空要算力的全球竞赛已悄然拉开帷幕。中国以三体计算星座为核心的太空算力布局,正凭借“天地协同、生态整合”的独特路径,在这场竞赛中抢占先机,重塑全球数字基础设施的格局。

从技术突破到实际落地,中国太空算力的进展已从蓝图走向现实。截至目前,三体计算星座已成功发射12颗卫星,完成初步技术验证,星地通信速率突破100G大关,实现了实时数据“天上处理、即时反馈”的关键能力——这意味着过去需要通过地面光纤长距离传输、耗时数分钟的遥感数据处理,如今可在近地轨道完成,效率提升数十倍。按照规划,未来两年内将完成100颗卫星部署,五年内实现1000颗卫星全球组网,最终达成“1亿P算力上天”的核心目标,这一规模相当于全球现有超算中心算力总和的数倍,将彻底填补地面算力的空白地带。

支撑这一宏大计划的,是产业链上下游的精密协作。在核心通信领域,氦星光联与普天科技形成“激光+微波”的互补格局:氦星光联作为激光通信独家供应商,主攻100G/400G以上高速激光传输,负责卫星间的“光速互联”;普天科技依托中电科网通院技术积累,承接微波通信业务,保障星地之间的稳定数据交互。双方联合成立的实验室,正聚焦高速通信与路由技术研发,目标直指国家重大型号项目,为星座规模扩张提供技术储备。而中电科54所手握红云、鸿雁等工程的核心许可证,将前端应用业务授权普天科技运营,形成“技术研发-卫星部署-地面运营”的全链条闭环,这种“国家队+专业化企业”的模式,成为中国太空算力快速推进的核心动力。

地面基础设施的布局同样紧锣密鼓。为实现“天地协同”,全球20个激光微波站群的建设已提上日程,其中国内7个站点计划两年内竣工,建设资金由阿里、中电科集团及地方政府共同筹措,形成多元资本支持的格局。这些地面站并非简单的信号接收点,而是“以地补天”运营模式的关键枢纽——通过能源充沛地区的地面算力,补充卫星有限的能源与算力资源,让用户可随时通过距离不足500公里的卫星,接入超1亿P的太空算力网络。相比传统数据中心依赖长距离光纤、受节点收费和许可证限制的弊端,这种模式不仅降低了算力调用成本,更打破了地域壁垒,为稳定币交易、全球移动支付等场景提供了“无延迟、全覆盖”的算力支撑。

放眼全球,太空算力的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美国Starlink虽凭借先发优势发射大量卫星,尝试通过星间链实现分布式计算,但仍处于技术探索期;NASA的算力星座概念尚未落地,欧盟、英伟达等主体的相关计划也多停留在实验室阶段。而中国的独特优势在于“顶层设计+产业协同”:将太空算力上升为国家战略,通过明确的五年规划推进卫星组网,同时依托中电科等国企的全链条能力,避免了分散研发的低效问题。这种“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模式,让中国在卫星数量、算力规模和落地进度上均处于全球领先位置。

随着2025年卫星发射进入密集期,太空算力将逐步从“技术验证”转向“商业落地”。短期看,IDC应用、跨境数据传输将率先受益;中期伴随星座密度提升,低空经济的飞行器导航、AI实时计算等场景将成为盈利主力;长期则有望辐射至海事、气象、遥感监测等领域,形成万亿级产业生态。这场向太空的算力突围,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革命,更将重塑全球数字经济的竞争格局——中国正以星座为笔,在宇宙中绘制一张全新的算力网络蓝图,为数字时代的发展注入“太空动能”。$普天科技(SZ002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