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AI算力狂飙,散热被逼出“新赛道”
最近,英伟达的 GPU(AI 领域的 “算力大脑”)正陷入 “功耗焦虑”:从 GB200 系列切换到 GB300,还提前布局更先进的 Vera Rubin 世代,最新的 Rubin GPU 功耗直接冲上 2.3kW—— 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十几台家用空调的功率,要集中在一块芯片上释放热量。
传统的 “冷板散热”(类似给芯片贴 “巨型冰贴”),面对如此夸张的功耗,已经快 “扛不住” 了。这时候,MLCP(微通道盖板) 成了行业的 “救命稻草”。简单来说,MLCP 是给芯片散热的 “超级冰盖”,能通过更细密的通道,把 GPU 产生的巨量热量更快导走。
它的核心逻辑是:在水冷板内部打造无数超细通道,让冷却液更密集地流经发热区域,把芯片热量“光速”带走。但代价是 单价达现有散热方案的3~5倍;若英伟达GPU全面转向MLCP,整体制造成本会比当前Blackwell方案高5~7倍。可“算力向上”的趋势不可逆,散热必须跟上,MLCP由此成了AI产业链“不得不抢”的战略物资。
但 MLCP 并不好做:台湾 “散热三雄”(双鸿、超众、健策等)虽有企业做出样品,却仍面临良率低、易渗漏、集成难度大等挑战,量产可能需要 3 - 4 个季度。更关键的是,若全面转向 MLCP,成本会比当前的 Blackwell 方案高 5 - 7 倍,整个散热产业链都将迎来 “大重组”。不过短期来看,冷板仍是主流,GB300 出货量持续增长,各家厂商也在争抢 “微通道散热” 的过渡机会。
二、A股MLCP核心玩家,谁是“降温王者”?
1. 康盛股份(002418):“全场景散热专家”
康盛股份把微通道技术、冷板技术、浸没式液冷技术当作“三大法宝”,业务覆盖数据中心、新能源车、储能电站等多个领域。你可以把它想象成“散热全能选手”:从散热设备设计,到生产制造,再到系统集成,能为超算中心、新能源车企等不同场景,提供“一站式散热解决方案”。如今它正发力成为细分领域“领跑者”,毕竟AI数据中心、新能源车对散热的需求只会持续飙升。
2. 南风股份(300004):“液冷产能先锋”
南风股份的子公司南方增材,砸下千万资金进行固定资产投资,专门为液冷业务储备产能。此前,它已和海外知名客户(大概率是头部云计算厂商)完成多轮“送样验证”——把自家液冷产品拿去给客户测试。现在扩大产能,意味着“订单落地”的信号强烈,公司正从“样品阶段”向“批量供货”大步迈进。更值得关注的是,它还布局3D打印设备,这对制造复杂微通道结构至关重要,相当于在“生产工具”层面提前卡位。
3. 宁波精达(603088):“换热器小能手”
宁波精达收购了无锡微研,而无锡微研本身就聚焦压力机、换热器、微通道设备。其微通道换热器的核心优势是:通过极小的内部通道,大幅增加单位体积的换热面积,能高效把服务器产生的热量传递出去。这恰好匹配AI数据中心“高密度算力设备集中发热”的特点,相当于给AI服务器穿上“高效散热衣”。
4. 江顺科技(001400):“微通道后起之秀”
江顺科技在微通道技术领域布局极早,2015年就开始深耕。过去,国内微通道技术主要被“微法”垄断,如今江顺科技已替代微法大量市场份额,客户覆盖福建南平、杰拉德等企业。更具想象力的是,它正向下游拓展液冷板业务:不仅拿到了液冷板图纸、签订保密协议,还在研发“对标英伟达”的微通道液冷板,甚至考虑用3D打印技术提升精度,后续送样也在紧锣密鼓准备中,技术突破潜力十足。
5. 同星科技(301252):“量产在即的潜力股”
同星科技的微通道换热器生产线,即将进入批量生产阶段。这意味着它不再局限于“样品供应”,而是具备大规模供货能力。一旦AI数据中心对微通道换热器的需求爆发,公司能直接将产能转化为订单,属于“产能落地预期明确”的标的。
6. 博杰股份(002975):“跟着大客户走的技术派”
博杰股份的特点是“紧贴客户需求”。当客户(大概率是头部科技企业)需要液冷方案时,它迅速在测试解决方案中植入液冷技术,且已实现出货。比如自主研发的液态金属散热器、微通道分层式水冷头等核心部件,都是MLCP产业链的关键组件。相当于“客户要什么散热零件,它就能造什么”,绑定大客户的能力突出。
7. 远东股份(600869):“ALL IN算力的激进派”
远东股份如今是“全面押注算力”,大力推动液冷板等产品的拓展。机构普遍看好它与英伟达的合作进展,若后续能持续突破,其在MLCP领域的市场份额有望快速提升,属于“激进拓展、弹性极大”的类型。
8.英维克(002837)
英维克是国内液冷领域“老大哥”,在数据中心液冷解决方案上经验深厚,也涉及微通道水冷板技术。其液冷产品已在众多大型数据中心落地应用,随着MLCP需求爆发,它会凭借“综合解决方案能力”,成为液冷领域的“隐形受益者”。
9.飞荣达 300602 ——“散热材料的多面手”
飞荣达主打电磁屏蔽、导热材料等业务。MLCP 要做好,材料是核心—— 得能高效导热,还得扛住高温高压。飞荣达在导热硅胶、导热石墨等领域技术成熟,如今正往高端散热材料拓展。
10.科创新源 300731 ——“密封与绝缘的专家”
MLCP 的一大痛点是渗漏:微通道里要传输冷却液,若密封、绝缘没做好,冷却液漏出来,芯片可能直接报废。科创新源恰好擅长做密封件、绝缘件,在高端装备的密封领域有深厚技术积累。
11.高澜股份 300499——“液冷系统的集成者”
高澜股份是液冷系统的 “集成高手”,能把各种液冷部件组合起来,形成完整的散热系统。从 “冷板散热” 到 “MLCP 散热” 的过渡中,高澜股份也没闲着,在微通道换热器领域早有布局。它的逻辑很清晰:不管是冷板还是 MLCP,最终都要融入液冷系统。高澜股份可以把 MLCP 当作新的 “散热核心部件”,整合到自己的液冷解决方案中,打包卖给数据中心客户。更妙的是,它在新能源车液冷领域也有经验,技术能互相借鉴,进一步提升在 AI 散热领域的竞争力。
三、2025年,谁最可能“脱颖而出”?
综合技术储备、产能进度、客户绑定三大维度,2025年以下公司或更受市场关注:
1. 南风股份:产能扩建+海外客户验证,“从样品到批量”的逻辑清晰,订单落地预期强烈。
2. 江顺科技:技术积累时间久,替代进口份额成果显著,且在研发“对标英伟达”的产品,技术含金量高、想象空间大。
3. 同星科技:微通道换热器生产线批量生产在即,产能释放直接对应业绩增长,属于“看得见的成长”。
4. 英维克:液冷领域龙头,行业地位稳固,MLCP需求爆发时,其综合解决方案能力将持续受益于行业增长。
四、总结:散热革命,A股的新机会
AI算力“狂飙”倒逼散热技术升级,MLCP成了这场“革命”的核心。尽管当前MLCP成本偏高,但“算力不能停,散热必须行”的刚性需求,让其市场空间确定性极强。
A股布局MLCP的公司中,有的是“技术先锋”,有的是“产能黑马”,有的是“绑定大客户的跟随者”,均在产业链中找到了独特位置。对投资者而言,可重点关注技术落地快、产能准备足、客户资源优的标的——毕竟等MLCP大规模应用时,这些公司的价值或已被市场充分认可。当然,也要警惕技术进展不及预期、客户拓展受阻等风险,但整体来看,这条赛道值得持续紧盯。一、背景:AI算力狂飙,散热被逼出“新赛道”
最近,英伟达的 GPU(AI 领域的 “算力大脑”)正陷入 “功耗焦虑”:从 GB200 系列切换到 GB300,还提前布局更先进的 Vera Rubin 世代,最新的 Rubin GPU 功耗直接冲上 2.3kW—— 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十几台家用空调的功率,要集中在一块芯片上释放热量。
传统的 “冷板散热”(类似给芯片贴 “巨型冰贴”),面对如此夸张的功耗,已经快 “扛不住” 了。这时候,MLCP(微通道盖板) 成了行业的 “救命稻草”。简单来说,MLCP 是给芯片散热的 “超级冰盖”,能通过更细密的通道,把 GPU 产生的巨量热量更快导走。
它的核心逻辑是:在水冷板内部打造无数超细通道,让冷却液更密集地流经发热区域,把芯片热量“光速”带走。但代价是 单价达现有散热方案的3~5倍;若英伟达GPU全面转向MLCP,整体制造成本会比当前Blackwell方案高5~7倍。可“算力向上”的趋势不可逆,散热必须跟上,MLCP由此成了AI产业链“不得不抢”的战略物资。
但 MLCP 并不好做:台湾 “散热三雄”(双鸿、超众、健策等)虽有企业做出样品,却仍面临良率低、易渗漏、集成难度大等挑战,量产可能需要 3 - 4 个季度。更关键的是,若全面转向 MLCP,成本会比当前的 Blackwell 方案高 5 - 7 倍,整个散热产业链都将迎来 “大重组”。不过短期来看,冷板仍是主流,GB300 出货量持续增长,各家厂商也在争抢 “微通道散热” 的过渡机会。
二、A股MLCP核心玩家,谁是“降温王者”?
1. 康盛股份(002418):“全场景散热专家”
康盛股份把微通道技术、冷板技术、浸没式液冷技术当作“三大法宝”,业务覆盖数据中心、新能源车、储能电站等多个领域。你可以把它想象成“散热全能选手”:从散热设备设计,到生产制造,再到系统集成,能为超算中心、新能源车企等不同场景,提供“一站式散热解决方案”。如今它正发力成为细分领域“领跑者”,毕竟AI数据中心、新能源车对散热的需求只会持续飙升。
2. 南风股份(300004):“液冷产能先锋”
南风股份的子公司南方增材,砸下千万资金进行固定资产投资,专门为液冷业务储备产能。此前,它已和海外知名客户(大概率是头部云计算厂商)完成多轮“送样验证”——把自家液冷产品拿去给客户测试。现在扩大产能,意味着“订单落地”的信号强烈,公司正从“样品阶段”向“批量供货”大步迈进。更值得关注的是,它还布局3D打印设备,这对制造复杂微通道结构至关重要,相当于在“生产工具”层面提前卡位。
3. 宁波精达(603088):“换热器小能手”
宁波精达收购了无锡微研,而无锡微研本身就聚焦压力机、换热器、微通道设备。其微通道换热器的核心优势是:通过极小的内部通道,大幅增加单位体积的换热面积,能高效把服务器产生的热量传递出去。这恰好匹配AI数据中心“高密度算力设备集中发热”的特点,相当于给AI服务器穿上“高效散热衣”。
4. 江顺科技(001400):“微通道后起之秀”
江顺科技在微通道技术领域布局极早,2015年就开始深耕。过去,国内微通道技术主要被“微法”垄断,如今江顺科技已替代微法大量市场份额,客户覆盖福建南平、杰拉德等企业。更具想象力的是,它正向下游拓展液冷板业务:不仅拿到了液冷板图纸、签订保密协议,还在研发“对标英伟达”的微通道液冷板,甚至考虑用3D打印技术提升精度,后续送样也在紧锣密鼓准备中,技术突破潜力十足。
5. 同星科技(301252):“量产在即的潜力股”
同星科技的微通道换热器生产线,即将进入批量生产阶段。这意味着它不再局限于“样品供应”,而是具备大规模供货能力。一旦AI数据中心对微通道换热器的需求爆发,公司能直接将产能转化为订单,属于“产能落地预期明确”的标的。
6. 博杰股份(002975):“跟着大客户走的技术派”
博杰股份的特点是“紧贴客户需求”。当客户(大概率是头部科技企业)需要液冷方案时,它迅速在测试解决方案中植入液冷技术,且已实现出货。比如自主研发的液态金属散热器、微通道分层式水冷头等核心部件,都是MLCP产业链的关键组件。相当于“客户要什么散热零件,它就能造什么”,绑定大客户的能力突出。
7. 远东股份(600869):“ALL IN算力的激进派”
远东股份如今是“全面押注算力”,大力推动液冷板等产品的拓展。机构普遍看好它与英伟达的合作进展,若后续能持续突破,其在MLCP领域的市场份额有望快速提升,属于“激进拓展、弹性极大”的类型。
8.英维克(002837)
英维克是国内液冷领域“老大哥”,在数据中心液冷解决方案上经验深厚,也涉及微通道水冷板技术。其液冷产品已在众多大型数据中心落地应用,随着MLCP需求爆发,它会凭借“综合解决方案能力”,成为液冷领域的“隐形受益者”。
9.飞荣达 300602 ——“散热材料的多面手”
飞荣达主打电磁屏蔽、导热材料等业务。MLCP 要做好,材料是核心—— 得能高效导热,还得扛住高温高压。飞荣达在导热硅胶、导热石墨等领域技术成熟,如今正往高端散热材料拓展。
10.科创新源 300731 ——“密封与绝缘的专家”
MLCP 的一大痛点是渗漏:微通道里要传输冷却液,若密封、绝缘没做好,冷却液漏出来,芯片可能直接报废。科创新源恰好擅长做密封件、绝缘件,在高端装备的密封领域有深厚技术积累。
11.高澜股份 300499——“液冷系统的集成者”
高澜股份是液冷系统的 “集成高手”,能把各种液冷部件组合起来,形成完整的散热系统。从 “冷板散热” 到 “MLCP 散热” 的过渡中,高澜股份也没闲着,在微通道换热器领域早有布局。它的逻辑很清晰:不管是冷板还是 MLCP,最终都要融入液冷系统。高澜股份可以把 MLCP 当作新的 “散热核心部件”,整合到自己的液冷解决方案中,打包卖给数据中心客户。更妙的是,它在新能源车液冷领域也有经验,技术能互相借鉴,进一步提升在 AI 散热领域的竞争力。
三、2025年,谁最可能“脱颖而出”?
综合技术储备、产能进度、客户绑定三大维度,2025年以下公司或更受市场关注:
1. 南风股份:产能扩建+海外客户验证,“从样品到批量”的逻辑清晰,订单落地预期强烈。
2. 江顺科技:技术积累时间久,替代进口份额成果显著,且在研发“对标英伟达”的产品,技术含金量高、想象空间大。
3. 同星科技:微通道换热器生产线批量生产在即,产能释放直接对应业绩增长,属于“看得见的成长”。
4. 英维克:液冷领域龙头,行业地位稳固,MLCP需求爆发时,其综合解决方案能力将持续受益于行业增长。
四、总结:散热革命,A股的新机会
AI算力“狂飙”倒逼散热技术升级,MLCP成了这场“革命”的核心。尽管当前MLCP成本偏高,但“算力不能停,散热必须行”的刚性需求,让其市场空间确定性极强。
A股布局MLCP的公司中,有的是“技术先锋”,有的是“产能黑马”,有的是“绑定大客户的跟随者”,均在产业链中找到了独特位置。对投资者而言,可重点关注技术落地快、产能准备足、客户资源优的标的——毕竟等MLCP大规模应用时,这些公司的价值或已被市场充分认可。当然,也要警惕技术进展不及预期、客户拓展受阻等风险,但整体来看,这条赛道值得持续紧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