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一下Kimi,为什么巴菲特继续加仓住宅建筑商-莱纳建筑 Lennar Corp(LEN:
“巴菲特之所以“逆周期”加码住宅建筑商,核心逻辑可以归结为一句话:
“在最坏的时候,用破产价买最好的公司,赌的不是房价暴涨,而是供需错配、估值错杀和管理层韧性。”
具体拆解成四个维度:
一、估值:市况越差,股价越便宜
Lennar、DR Horton 在 2023 年 Q2 时的 12 个月前瞻 P/E 只有 7~8 倍,接近 2008 年金融危机低点;股价相对净资产打了对折,而资产负债表却远比当年稳健(净负债/EBITDA < 1)
。
巴菲特一贯只在“别人恐惧”时出手:上一次大规模抄底地产链,是 2003 年收购 Clayton Homes,当时也是全行业亏损、估值跌到现金流以下。
二、供需:美国结构性住房短缺并未改变
现有成屋库存仅 3.3 个月,远低于 6 个月的“平衡线”;德意志银行估算短缺 250~400 万套,可能持续 5~7 年。
千禧一代进入首置/换置高峰,叠加移民因素,每年自然需求约 150 万套,而 2023~2024 年新开工年化仅 120 万套左右,缺口长期存在。
三、商业模式:高利率反而成了护城河
建筑商通过“利率买断(rate buy-down)”“直接降价”等促销手段锁定买家,反而从成屋市场抢到份额;2023 年 6 月新屋销售同比反弹 23.8%,即成屋交易继续下滑的背景下取得的。
头部房企普遍采用“轻土地”期权模式(如 NVR 的土地期权比例 > 80%),资产周转快、下行风险可控
。
四、伯克希尔内部视角:用实业眼光买股票
伯克希尔本身拥有 Clayton Homes(装配式住宅)、Shaw(地板)、Johns Manville(建材)、BHHS(全美最大地产经纪网络)等住宅产业链资产,管理层对一线数据非常敏感;当内部订单、库存和开工数据出现“最糟糕的时候已经过去”的信号时,他们敢于在二级市场“补票”
。
2023 年 Clayton Homes 订单已环比回升,BHHS 的 6 月签约量亦触底反弹,成为加仓的“先行指标”。
美国经济“筑底”了吗?
从住宅这一最利率敏感的早周期行业来看,确实出现了“开工、销售双触底,库存去化充分,价格环比止跌”的典型底部特征;但高利率仍压制可负担性,复苏斜率会非常温和。
巴菲特买的不是“V 型反转”,而是“供给受限+估值低位+优质公司份额提升”的长期赔率;他愿意用时间换空间,正如 2003 年买 Clayton 后等了 3 年才迎来行业起飞。
一句话总结:
“股神不是押注美国经济全面回暖,而是押注在最困难的时候,最好的建筑商能以极低估值吃掉别人的份额,并在下一轮周期里赚走短缺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