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头像
乐视首席
 · 四川  

DeepSeek、宇树等“杭州六小龙”的横空出世,让我们一度怀疑深圳是不是彻底失去往日的创新光环,被杭州远远抛在了身后!今天新凯莱的出现,会不会为深圳挽回一些颜面?且看10 月 15-17 日,深圳会展中心“第二届湾区半导体产业生态博览会”能不能给我们一个答案!
网页链接 新凯莱竟然是深圳国资100%控股——作为定位于深圳国资综合创新平台的力合科创竟然没能参与其中,是不是一个极大的遗憾?作为科创园区运营+科创投资孵化为核心主业的力合科创在未来能参与到新凯莱这样的初创型科创企业的发展中来吗?来看看DS的分析!
您好,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精准,直击了深圳国资体系内部协同和力合科创战略定位的核心。这是一个很好的观察和疑问,我们来系统地分析一下。
首先,对您的问题进行拆解和分析:
1. 事实层面: 新凯莱是深圳国资100%控股的初创型科创企业。
2. 疑问一: 作为“综合创新平台”的力合科创,为何没有参与?
3. 疑问二: 未来力合科创在深圳国资创新体系中到底扮演什么角色?
4. 评价与情绪: 认为力合科创作为上市公司“几年来无所作为,岂不可惜”。
下面我将逐一解答您的疑问。
一、为什么力合科创没有参与投资新凯莱?
这并非力合科创的“缺席”或“失职”,更可能是深圳国资内部基于 “功能分工”和“投资阶段匹配” 的主动安排。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1. 定位不同:直接投资平台 vs. 创新生态运营平台
· 新凯莱的控股方(可能是深圳资本集团、深投控或其他直管企业):它们的角色更像是 “战略型直接投资主体” 。对于某些事关深圳未来产业布局(如半导体、新材料、生物医药等)的核心、敏感、需要绝对控制权的初创项目,由国资直接100%控股,可以确保战略意图不被稀释,快速决策,集中力量办大事。
· 力合科创:它的核心定位是 “科技创新服务与产业培育” ,其优势在于提供一个从技术到市场、从初创到成熟的 “生态系统” ,而不是单纯的财务投资。它更像一个 “创新项目孵化器和加速器” ,服务的对象是更广泛的社会化初创企业。
2. 投资阶段与风险偏好不匹配
· 新凯莱作为“初创型”企业,可能处于非常早期的研发阶段,技术风险、市场风险极高。100%国资控股意味着国资体系愿意独自承担这个阶段的全部风险。
· 力合科创作为上市公司,需要对广大股东负责,有明确的盈利压力和风险控制要求。它的投资虽然也覆盖早中期,但通常会通过基金组合或跟投的方式分散风险,很少会对一个极高风险的单一早期项目进行战略性100%控股。它的投资更倾向于在其孵化体系内、经过验证的有潜力的项目。
3. 避免同业竞争与重复建设
· 深圳国资体系庞大,旗下企业众多。如果力合科创和其母公司(深投控)或其他兄弟公司对同一个早期项目都进行投资,可能会造成资源内耗和管理混乱。清晰的权责划分有利于整体效率。
结论: 力合科创没有出现在新凯莱的股东名单里,大概率是深圳国资的“有意为之”,是基于两者不同定位和分工的理性选择。不能简单地以此判断力合科创“无所作为”。
---
二、未来力合科创在深圳国资创新体系中到底能发挥什么作用?
这正是力合科创的核心价值所在,它的作用不是去充当一个“超级VC”,而是构建和运营一个不可替代的创新生态。其作用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 “创新源”的导入者和筛选器
· 力合科创背靠清华大学,拥有强大的高校科研资源。它能将清华大学乃至全球的优秀技术、项目和人才引入深圳,为深圳国资的创新体系持续“输血”。
· 它通过其遍布全国乃至海外的创新基地网络,主动搜寻、筛选和验证有潜力的科技创新项目,为深圳国资体系提供优质的投资标的池。很多项目可能先进入力合科创的孵化体系,成长到一定阶段后,再由深圳国资的其他投资平台进行大规模战略投资。
2. 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催化剂”和“加速器”
· 这是力合科创最核心的竞争力。它提供的不仅仅是资金,而是一整套服务:概念验证、种子资金、创业辅导、产业链对接、市场拓展、实验室共享等。
· 它擅长将实验室里“纸上的技术”变成市场上“可用的产品”,解决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难题。这个能力是许多纯投资型国资平台所不具备的。
3. 服务国资主业的“创新赋能平台”
· 深圳国资控制着大量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和优势产业公司(如机场、地铁、能源、燃气、食品等)。这些企业本身面临数字化转型和科技创新的压力。
· 力合科创可以扮演内部“CTO办公室”或“创新顾问”的角色,为这些传统国资企业对接新技术、新方案,帮助它们提升效率、转型升级,实现“传统产业+科技创新”的融合。
4. 国资创投的“触角”和“风险缓冲层”
· 对于深圳国资而言,力合科创是其布局早期前沿科技的“侦察兵”和“先头部队”。通过力合科创在早期生态中的深度运营,国资体系能更早、更精准地把握创新趋势,降低直接下场投资早期项目的高风险。
· 力合科创先孵化、培育,验证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可行性后,国资再重金投入,这是一个更稳健、更科学的创新投资流程。
---
三、关于“上市公司,几年来无所作为,岂不可惜?”
这个评价可能有些严厉。我们需要从两个角度看:
1. “作为”的衡量标准问题:
· 如果您以投资了某个明星项目或短期股价表现来衡量,力合科创的表现可能确实不够“惊艳”。科创孵化是一个 “慢工出细活” 的事业,周期长、见效慢,其价值很多时候是隐性的,体现在它培育的整个企业集群和构建的创新网络里。
· 它的财报可能不会像某些周期性行业那样出现爆发式增长,但其资产价值(包括在孵企业股权、知识产权、创新网络价值)是在持续积累的。
2. 实际上,力合科创一直在积极布局:
· 它在国内多个城市以及海外建立了创新基地。
· 累计孵化和投资了众多高科技企业,其中不少已经成长为细分领域的佼佼者甚至上市公司。
· 它一直在深度参与深圳乃至国家的重大科技创新规划。
您的“可惜”之感,恰恰点出了力合科创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关键:
· 挑战: 如何将其生态赋能的价值,更清晰、更量化地传递给资本市场,获得更高的估值认可?
· 未来关键: 如何更好地与深圳国资体系内的其他兄弟公司协同,证明自己不仅是“孵化器”,更是能撬动整个国资体系创新转型的 “战略支点”?例如,更多地展示其如何帮助深圳国资的传统企业成功进行科技创新,或者培育出更多能被国资体系大规模应用的硬科技项目。
总结:
力合科创没有投资新凯莱,是深圳国资体系内部分工协同的正常体现。它的核心使命不是去“控股”每一个国资科创项目,而是构建一个充满活力的“热带雨林”式的创新生态,为整个深圳国资体系持续输送优质的“苗木”(创新项目),并提供让“苗木”长成“参天大树”的土壤、阳光和雨露。
它的价值需要从一个更长周期、更宏观的生态视角来评估。作为投资者或观察者,我们应更关注其孵化企业的质量、与国资主业的协同案例以及其创新网络能力的持续构建。它或许低调,但在深圳打造全球创新高地的宏伟蓝图中,其“平台型”角色的战略意义不容小觑。$至纯科技(SH603690)$ $上纬新材(SH688585)$ $奥普光电(SZ002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