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经典:巴菲特致股东的信2002年-保险事业营运状况

用户头像
尽事安天
 · 云南  

如果我们的保险事业,长期以来想要产生低成本的浮存金,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必须有毫不妥协的承保纪律;

2、稳健保守地提列准备;

3、避免那些看起来“不可能发生”意外所累积的风险部位影响到公司的偿债能力。

除了一家公司以外,我们其它所有主要的保险事业大致能谨守这些原则。

——其实就是个人投资股票的准则-不亏钱、行纪律!

这个例外正是通用再保险,所幸去年该公司进行了许多的改进动作,现在我很高兴地向各位报告。那就是在Joe Brandon的领导,以及Tad Montross尽心尽力的辅佐下,该公司在以上提到的这几点皆有重大的进展。

当我在1998年同意由伯克希尔并购通用再保险时,我认为该公司早已谨守以上我所揭示的三项原则。因为我已追踪该公司营运达数十年,也发现其承保纪律相当一致。同时损失准备提列也相当保守,可以说在并购的当头,我并未发现到通用再保险的标准有任何漏洞。

不过事后证明我的看法大错特错,通用再保险的文化以及作风,在近年来已彻底的变质。而管理层,包含我本人在内却不自知,这家公司的业务很明显地定价不当。此外通用再保险在不知不觉地累积了致命的风险,列如,恐怖分子就有可能连续引爆大规模的核子炸弹来攻击美国。虽然发生这样灾难的机率微乎甚微,但保险公司却绝对必须谨慎地将风险限制在让公司的财务稳若磐石的境地,以防万一这种不可能的事情果真发生。事实上,我们可以说当初通用再保险,要是没有进伯克希尔的话,单单世界贸易大楼攻击事件的损失,就足以危及公司的经营。

——这就是垂直整合公司的潜在风险,几乎所有的业务、子公司的思维都源自一两个大脑,日久天长必然潜伏创新能力下降和当局者迷而不觉的诟病。所以,强强联合的企业集群构筑的体系化,是未来最有竞争力的模式,它保留了企业的自主、自新的能力,就能保证企业集群的与时俱化能力。

世贸大楼攻击事件的发生,严重地凸显了通用再保险营运上的缺失,这是我早该注意却偏偏没有注意到的一点。所幸我的运气还算不错,有Joe和Tad在身边,随时准备好被赋予重任,并充满改变过去陋规的企图心,他们很清楚该怎么做,而且也确实做到了。

虽然保险契约有时间递延性,不过2002年整体的结果还算令人满意,虽然我们仍未将核子生化等事故(简称NCB)累积的风险降到可以忍受的限度之内,但目前这个问题已成过去式。

在另外一方面,通用再保险的承保心态也已做了彻底的转变,目前整个团队相当明了我们只愿意接受价格合理业务的态度。至于金额则没有上限,Joe和Tad只惟通用再保险的盈利结果是问,至于规模问题则完全不用顾虑。

——重在“盈利”,而其它非大多数公司那样重在摆个“规模”谱,业界排名。万法皆通,做股票投资也一样,重在上市公司的可持续的盈利能力、质地,其它都是次要的。

最后,我们正尽可能地提列适当的损失准备,如果我们做不到这一点,那么我们可能根本就不知道我们真实的成本。任何一家不了解自家公司成本保险业者,将来肯定会发生大纰漏。

记得在2001年底,通用再保险试图将以前提列已发生但未支付的损失准备补足,但事后证明我们做的还差的很远,这使得该公司必须在2002年再补提13.1亿美元的损失,以修正以前年度所发生的估计错误。当我在检视通用再保险后才发现准备提列疏失时,我突然想到一首乡村歌曲的歌词形容得相当贴切:“真希望现在的我没有发现以前我不知情的那段往事”。

我可以向各位保证,未来我们的首要目标时是避免损失准备提列的不当,当然我无法保证一定要做得到,保险公司经理人大多倾向少体列一些准备,而想要克服这种糟糕的偏差,他们必须将其特殊的心态做个调整,说起来或许你会惊讶,这完全与精算专业无关。同时相对于初级保险业者,再保业者适当提列准备的难度更高,不过即便如此,在伯克希尔,我们在损失准备提列这点做得还是不错,而我们也将努力让通用再保险比照办理。

总的来说,我相信通用再保险在已准备好要为伯克希尔贡献大量无成本的浮存金,整家公司倒闭的风险可说已被排除,该公司仍然拥有过去我一再提到的竞争优势。同时在去年它又获得另外一项重要的竞争优势,那就是其它三家原本同列三A最高信用评等的世界级主要竞争同业,在去年至少都被调降一个平等级,在这些保险巨擘当作,唯有通用再保险一路维持三A平等,在象征财务实力的领域中,取得独占鳌头的地位。

再没有其它特点比这个更重要了,相较之下,最近某家世界级的大型再保险公司,该公司通常名列再保险经纪人推荐给客户的首选。目前已暂停支付损失理赔,包含那些有效且到期的部分,该公司积欠高达数十亿美元的理赔金。这迫使其数百家保险客户必须面临大幅冲销应收款的命运。“便宜”对再保业来说,绝对是愚蠢的交易,当保险业者今天将资金付给在保业者以换取一、二十年后的保障承诺时,唯有跟实力最强的再保业者打交道,才有可能避免无谓且有时甚至危及企业生存的风险。

伯克希尔的全体股东应该深深感谢Joe和Tad在2002年为我们所做的一切,他们去年一整年尤其的辛苦,当然这一切的努力现在已获得回报。

在盖可,2002年所有的事都再顺利不过了,好到甚至让我们难以置信。成长的幅度相当可观,盈利也相当突出,保户续约持续提升,同时业务生产力也大幅跃升,而且这些现象在2003年依然继续维持。

感谢托尼莱斯利为我们所做的一切,认识他的人都知道,他和盖可结缘已达41个年头,当时他的年龄只有18岁,而他的成绩有目共睹,他一向对于能为客户节省保费感到相当自豪。相较于其它保险业者,盖可平均每年可为保户省下10亿美元的保费。同时他也对盖可提供的服务相当有信心。根据业界的一项调查,盖可目前名利消费者满意度第一名,同时他更对旗下19162名同仁引以为傲。去年这些同仁因为优异的表现,总共为自己赚取了相当于19%底薪的奖金,最后他也对持续为伯克希尔贡献稳定成长的盈利感到自豪。

——稳定成长的盈利,是所有优秀企业的唯一金标准!

1996年在我们完全买下盖可时,它的年度保费约为29亿美元,去年这个数字增加到69亿美元,而后续成长仍然可期。其中尤以网络行销最具潜力,去年这个部门成长率高达75%。记得到GEICO.com看看(或典800-84-7563),在大部分州,股东都可以得到8%的特别折扣。

关于盖可2002年的盈余有一件事要附带报告,这件事突显了保险公司绝对只能与最好的再保险公司往来的重要性。话说1981年到1983年间,当时负责经营盖可的经理人决定要在商业防护及产品责任险上试试身手,这类风险看起来似乎不大,事实上,公司在当年也不过收取了约305万美元的保费,但却留下区区7万美元而已。以作为承担自留风险的对价,谁知这样的安排,竟让公司留下难以抹灭的惨痛经验,总计盖可后来为此承受的损失高达9410万美元,约当所收取净保费的1300倍。在这笔损失中,再保险公司应收赔款不算太多,只不过是9030万美元而已(其中包含2002年认列的1900万损失)!便宜实在是买好货

——当今的中国A股市场上,也是绝对的“便宜没好货”,也几乎不存在好货便宜的时候,往往只可能是相对于未来3~5年可能是便宜的。因此,在现在的股票市场,要想买到优秀的上市公司,往往必须用未来3~5年的眼光看股价,才有勇气下手买入,尤其是当下,已经很难找到便宜的股票了。

从1986年开始,阿吉特的部门,截止目前已经为我们累积了134亿美元的浮存金,这是其它业者前所未有的成绩,而雇用员工人数不过20人,更重要的是,他还享有承保利益。

如果各位再将我之前提到的几项会计因素,这样的成果就更显得难能可贵,所以各位请准备好你们的大力丸(如果你对会计借贷事项没兴趣,可以跳过后面两段不看)。

阿吉特2002年的承保利益达到5.34亿美元,其中包括所承担4.28亿美元的追溯再保险损失,经由这类的业务,我们承受其它保险业者已经发生损失,但尚未履行完毕的义务,这类损失通常早在许多年前就已经发生,但理赔金到现在还没有付完(举例来说,一件1980年发生的职业灾害,但现在可能还在持续按月支付终身的理赔金),在这类协议中,由保险业者一次支付一大笔保险费给我们,但金额仍远低于我们将来预期要付出的总数,而我们之所以愿意这样做,原因在于:1、我们支付的金额仍有其上限;2、在理赔金真正付出之前的空档,期间往往长达数十年以上,我们得以运用这笔资金,在我们受理的66亿美元的石棉及环境伤害损失准备中,有80%是有上限的合约,因此其损失成本不至于无限制飙升。

当我们签下一张追溯再保险保单时,我们立即将保费收入入账,并把预期会发生的损失提列准备,至于两者的差额则以一项资产科目“递延费用-承受再保险”入账,这金额通常都不小,截至年底,账列资产负债表的这个科目金额就高达34亿美元。之后我们会按这笔资产的预计年限分年摊销,并列为损益减项。2002年的摊销金额高达4.4亿美元(含通用再保险部分),这些承保损失是我们事先就预期到的必然科目,但即便账列盈余因此受到拖累,阿吉特去年依然缔造了可观的承保利益。

不过我们想要强调的是,我们早就预期到阿吉特营运所承担的风险相当的高,甚至远高于实际上其它任何保险业者所自留的风险。因此,只要任何一季或任何一个年头有任何一重大灾害发生,都可能让阿吉特的绩效大打折扣。不过这一点点都不会让我们感到困扰,只要我们收到的保费合理,我们乐于承担那些别人避之唯恐不及的短期损益变动。在伯克希尔,我们宁愿赚取变动不拘但平均15%的投资报酬,也不要稳定的12%报酬,各位如果在股东会上遇到阿吉特,记得献上深深的一鞠躬。

——从长期收益来看,波动从来就不是真实的风险,而只有短期体验就差的风险感受。

伯克希尔其它规模较小的保险公司其表现同样突出,合计浮存金增加了38%,并贡献了3200万美元的承保利益,约当保费收入的4.5%,如果这些公司加起来,可以堪称为全美最好的保险公司之一。

不过除了这些好消息外,我们在加州退休基金的经营绩效却惨不忍睹,关于那边的业务,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同时提列准备也严重失真,直到我们确信找到把它们搞定的方法,否则我们宁愿维持目前较小的规模。

——巴菲特在实体经营中的试错性探索,同样的的在股票投资中,也有类似的操作标的,因为一个人对一个企业盈运模式的理解和确定,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必须得在观察中理解和确认。这也告诉我们,买入一家企业后,不要轻易卖出。因为在你要进行买入下一家时,你得花许多时间精力,才有可能从自己心里、情感层面确认企业的营运模式。因为要知道,买入不同的企业,意味着是不同的营运模式,甚至是完全不同的模式,这不是普通投资人可以较为成熟的把握和理解的。

感谢Rod Eldred、John Kizer、Tom Nerney、Don Towle及Don Wurster,让2003年成为美好的一年,是他们让各位在伯克希尔的投资平添许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