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机械和汉钟精机同属国内空气压缩机行业的第二梯队代表企业,两者存在直接的竞争关系,主要体现在:
市场定位重叠:两家公司都专注于螺杆式空气压缩机这一细分市场,都具备螺杆主机自主设计和生产能力,并在永磁变频螺杆机等节能产品领域展开竞争。
市场份额接近:根据2021年的数据,东亚机械空气压缩机业务收入约为8.93亿元,而汉钟精机该项业务收入约为8.4亿元,体量相当,市场份额相近(东亚机械约1.1%,汉钟精机约1.7%)。
共争高端市场:两者都试图在由外资巨头垄断的高端市场寻求突破。
不过,两家公司也在技术侧重点和下游应用方面有一些差异:
技术侧重| 深耕螺杆空压机,自制率高(超90%),拥有多种转子型线技术 | 同样掌握螺杆技术,同时在磁悬浮离心压缩机、高温热泵等新兴领域也有布局和储备
应用领域产品广泛应用于传统工业制造、轨道交通、汽车制造(如比亚迪)等领域 | 除了传统工业领域,其产品和技术也较多地切入新能源(如锂电池生产)、半导体、数据中心等对工艺和要求较高的新兴行业
行业主要竞争对手
中国空气压缩机行业的竞争格局呈现明显的“倒三角金字塔”型:
1. 第一梯队:国际巨头垄断高端
这些企业进入市场早,技术积累深厚,品牌影响力强,长期垄断着国内高端市场。主要代表有:
阿特拉斯·科普柯(Atlas Copco):瑞典企业,全球压缩机巨头,曾一度占据中国市场份额的50%。
英格索兰(Ingersoll Rand):美国企业,同样是全球领先的工业设备供应商,在高端市场拥有很强竞争力。
2. 第二梯队:国产龙头企业奋力追赶
这一梯队主要是以开山股份、东亚机械、汉钟精机、鲍斯股份等为代表的国内优质企业。它们具备自主核心技术(如螺杆主机设计制造能力),通过性价比和本土化服务优势,不断冲击高端市场,逐渐占据一席之地。
3. 第三梯队:数量众多的中小组装厂
这些企业大多不具备自主设计和生产能力,主要通过采购主机进行组装,产品同质化严重,多依靠价格战争夺低端市场份额,竞争激烈且利润微薄。
下表列出了国内空气压缩机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及其特点:
| 梯队 | 特点 | 主要代表企业 | 2021年市场份额(估算) | 备注 |
第一梯队 外资品牌,垄断高端市场,技术雄厚,品牌力强 | 阿特拉斯·科普柯、英格索兰 | - | 高端市场优势明显 |
| **第二梯队** | 国产龙头,具备核心技术,性价比高,服务好 | **开山股份** | ~2.6% | 国内品牌份额第一,全球布局 |
| | | 汉钟精机| ~1.7% | 技术多元,涉足磁悬浮离心机、新能源等领域 |
| | | 东亚机械| ~1.1% | 专注螺杆空压机,自制率高,品牌“捷豹” |
|鲍斯股份 | ~0.9% | |
| 第三梯队| 众多中小厂商,缺乏核心技术,价格竞争激烈 | 众多地方性小品牌 | - | 主营低端市场,组装模式为主 |
注:市场份额数据来源于行业分析报告,仅供参考,不同统计口径可能存在差异。
行业概况与发展趋势
1. 行业规模与结构:空气压缩机是工业领域仅次于电力的第二大动力源,用电量占全国发电总量的9.5-10%,在工业企业中通常占总电耗的10%-35%,个别高耗气行业甚至可达65%。螺杆空压机是其中的重要细分品类,市场规模约320亿元以上。但行业集中度很低,2021年CR6(前六大企业市场份额)仅为9.3%。
2. 当前挑战:
宏观需求放缓:商业投资减少、制造业景气度波动导致传统工业领域对空压机的需求增长乏力。
技术替代压力:在水冷螺杆机组市场(特别是中大冷量段),磁悬浮离心机组**因其更高的能效(能耗可降低30-40%)和更优的性能,正在形成明显的替代趋势,挤压了传统螺杆机的市场空间。
同质化竞争与价格压力:特别是在技术门槛相对较低的领域,产品差异小,竞争激烈,价格成为重要手段,影响了企业利润率。
3. 未来趋势:
节能化与高效化:在“双碳”政策背景下,永磁变频螺杆机、一级能效产品以及无油螺杆机(新能源领域需求年增35%)将成为绝对主流。企业通过提升转子线型设计、优化系统匹配等方式持续提高能效。
智能化与物联网化:通过5G、物联网技术实现多机联控、智能运维、预测性维护(可降低维修成本60%)和云端管理,提升系统运行效率和可靠性,已成为产品的重要卖点。
应用场景深化与创新:虽然部分传统市场萎缩,但在 数据中心、新能源(锂电池生产、光伏)、半导体制造、医疗净化、生物制药、轨道交通 等新兴和高端领域,对特定需求(如无油、静音、高温、防腐)的空压机仍存在稳定甚至增长的需求。企业需要针对这些细分市场进行产品创新和应用开发。
总结
东亚机械和汉钟精机都是国内空气压缩机行业中具备较强技术和市场地位的优秀企业,二者存在直接的竞争关系。
目前行业整体集中度低,高端市场由外资主导,中低端市场竞争激烈。同时,行业也面临着需求放缓和技术替代的挑战。未来的胜负手将在于企业能否紧跟 节能化、智能化 的大趋势,并成功开拓 高附加值的新兴应用领域。